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详细内容
篇一:《诗歌朗诵应注意的问题》
诗歌朗诵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音色、音准、音律和情感效果的关系。音色是天赋,是天然形成的基础条件,这是不好人为改变的。这个在整个评分标准中大体占十分之一的比重。音准是基本功,就是选手的普通话发音是否正确,吐字归音是否准确。这个在评分标准中大约占十分之二左右。音律是选手朗诵的技巧问题,主要表现为节奏舒缓有度、韵律跌宕起伏,断句层次分明,符合作品特定的情感需求,这个在评分标准中占据重要成分,大约在十分之三强。情感是朗诵水平的综合验证,要求选手运用独特的音色、扎实的音准和和谐的音律,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内涵表达到最佳状态,让听众得到美感的享受,产生应该产生的共鸣,这个成分最直接最直观地作用于评委的情感,直至影响他们打分的兴致。这部分在评分标准中大约占到十分之三。
二是正确处理好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关系。音色、音准、音律、情感等属于有声语言范畴。适度的站姿、手势、表情、踱步等有助于情感的表现。但是,肢体语言不可随意,不可率性,一定注意和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有声语言的外在延伸。
三是处理好表情与表演的关系。表情是内容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自然表露,要借助眼神儿的灵动,力求和现场观众形成互动,带动观众走进你所营造的诗乡氛围去接受你的感动。表演则是外在的,需要调动面部肌肉构筑表情,大幅度使用肢体语言渲染气氛。诗歌朗诵不是话剧演出也不是演讲比赛,主题是情感氛围。
四是处理好昂扬与张扬、张扬与内敛的关系。诗歌朗诵必须有昂扬的激情、豪情,但是不能过于张扬。张扬了,就失去了诗歌内敛所具有的魅力。内敛更能彰显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五是正确处理抒情与叙事的关系。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之分,也有一首诗本身同时具有抒情与叙事两种成分。这就要求朗诵者准确把握抒情与叙事之间的语素、语速、语调、语气等等差别,做到张弛有度,舒缓有致。
六是要正确处理好自我陶醉与打动他人的关系。自我陶醉很重要,没有自我陶醉,就很难进入角色,更谈不上打动他人。可是仅仅满足于自我陶醉,自己在那里如醉如痴,热泪奔流,可是观众席上却找不到共鸣与回应,那就是失败的陶醉。
此外,还有些小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男性选手,要强化阳刚气质,不要过于率真、随意,更不可拘谨、局促。女性选手要注意端庄大方,强化自身特质的美感,或青春或清纯,淡妆使然;不可片面追求质朴或娇艳,喧宾夺主,淡化了朗诵的主题与主体。
上面的问题即兴而讲,大家听了好像挺“权威”的。是不是“权威”,我不知道。只要他们觉得有用就行了。他们按照这些要求开始为决赛准备了。预祝他们决赛圆满成功
篇二:《朗诵(终结版)》第三章朗诵
了解朗诵的特点
了解朗诵的要求
掌握朗诵的情感
掌握朗诵的技巧
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诵方法
第一节朗诵概述
一、朗诵的特点
朗诵的定义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亦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的手段比朗读要多
朗诵的语调比朗读丰富
朗诵的文体范围比朗读小
二、朗诵的要求
吐字准确规范、有力、清晰流畅
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表达恰切、充分、生动、自如
表情适度、得体、自然、大方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朗诵者在朗诵之前要通过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刻、细致地感受作品,并结合丰富、逼真的想像,深入体验等手段来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
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性、丰富性、鲜明性、整体性和含蓄性等特征。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朗诵创造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内化阶段和外化阶段。
内化是指把握作品,即深刻领会和体验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作者说的话变成自己说的话。
外化是指表达作品,即运用有声语言(并伴随体态语言)把作品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对于朗诵者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1.理解诵材,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段落、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读准字音。
2.领会具体感受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态感觉
3.揣摩态度、感情色彩
要达到“真实性、鲜明性、丰富性、整体性、含蓄性”等几个表达要求。
4.把握基调{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我沿着林间小路往前走,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而来。不久到了苹果园,树上的苹果,青里透
红,发出诱人的香味。
将进酒朗诵欣赏
第二节朗诵的技巧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上暂时的间歇、休止和中断,有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有句与句之间的,还有段落层次之间的。停顿是朗诵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是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表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停顿进行划分、组合,使表达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连贯流畅。
利用停顿表示强调,抒发感情,使表达语意鲜明,情感强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停顿显示节奏,使表达疏密有致,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利用停顿造成悬念,调动听者的思维,增强朗诵效果。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内容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3)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的分类
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
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
感情停顿
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
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1)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2)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3)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时间的长短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标点符号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
我常想:1杨柳2婀娜多姿,3可谓妩媚极了,4桃李5绚烂多彩,6可谓鲜艳极了,7但它们8只给人一种9外表好看的印象,10不能给人以力量。
二、重音和轻音
1.语法重音
(1)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2)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1)饭熟了。(2)谁在唱歌?(3)我把信烧了。(4)他说得很清楚。(5)我们学了六年。(6)40个学生报了名。(7)桌子上放着两三本杂志。(8)陈教授爽朗地笑了。
2.逻辑重音
(1)他实在太累了。
(2)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3)火突然间熄灭了。
(4)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夺标的。
(5)准是给贼偷了。
(6)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什么地方了。
3.感情重音
(1)你这个人真糊涂。
(2)我不同意!
(3)活该!
(4)秋天,白桦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4.强调重音
(1)加强音量
例
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
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拿着跑了。
(2)拖长音节
例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3)一字一顿
例3-11
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
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4)重音轻读
例3-1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速度和节奏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四、语气和语调
1.升调(扬上调),句调先低后高,一般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讶、命令、呼唤等语气,
亦出现于情绪亢奋、感情激动的时候,也表示语气未完结等。
例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恩情,我们怎能忘记?
(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降调(降抑调),句调先高后低,句尾比平常短促,一般用于表示肯定、决心、自信、请
求、允许、感叹等语气,亦出现于情绪平稳的时候,也表示语气完结等。
例
(1)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
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世界!
3.平调(平直调),句调平稳,起伏不大,句尾保持平直,多用于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如庄重、严肃、真实、诚恳、思索、迟钝、冷淡、追忆等语气。
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曲调(弯曲调),句调由高转低,再升高;或由低转高,再降低。令音节加重、加高、拖
长、曲折变化,作用在强调或突出音节。一般用于表示夸张、讽刺、特別惊异等语气,亦出现于表示语意双关及言外之意。
例
(1)是我的错,你没有错。
(2)啊?会有这种事?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朗诵的腔调
(1)吟诵式。又叫韵律式,它依照一定的韵律节奏吟咏,接近古人的读书腔调,由于它着重
音色声律之美,有人用西方的“华尔兹舞”来比拟它。
例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朗诵的腔调
(2)台词式。强调节奏、停顿、重音、语调等变化,类似舞台剧的对白,有人拿“龙行虎步”一词来形容它。
五、态势语
眼神的运用
面部的表情
手势和动作
(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
(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
起听众的注意。
(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顿足尤其不可;一来破坏感情,二来影响呼吸。
(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
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
(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台风和仪态
五、态势语{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六、朗诵注意事项
选好作品深理解
感受意境有真情
抓住重点见高潮
七、朗诵、朗读、演戏三者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三节不同文体的朗诵
一、诗歌的朗诵
格律诗的朗诵
自由诗的朗诵
自由诗是现代中国新诗的主要形式之一。诗歌运用现代白话写作,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是一种完全自由体,每行字数不等,句数不拘,分节与否自便,每节长短也可以不整齐,押韵与否也比较自由。
朗诵诗,主要有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四种表现形式,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音步。五言诗为三个音步,七言诗为四个音步。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每一小节中都有相对固定的并与之相对应的平仄关系。此外,格律诗中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
韵规则。
二、散文的朗诵
散文题材广泛,朗诵时,切忌呆板和千篇一律。对于抒情性散文,应与诗歌朗诵的方法接近,感情要真挚,爱憎要分明,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随文中感情而变。对于侧重说理的议论性散文,风格要庄重一些,力求语言准确、速度均匀,以表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散文是一个反映作者所见、所思、所悟的过程,朗诵时,一般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部分,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一般采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并且常用拉长而不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三、童话、寓言的朗诵
朗诵童话、寓言,首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寓意。寓言和童话常常将深刻的思想寓于朴素的故事之中,如果对作品缺乏细密的理解,就很难表达出它的深刻寓意。其次要用声音夸饰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寓言、童话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所述事物人格化。诸如善良的山羊、聪明的兔子、骄傲的孔雀、狡猾的狐狸、凶恶的老狼以及愚蠢虚荣的乌鸦等,其性格特征、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常从动物间彼此对话中得以表现。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朗诵得亲切新奇、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篇三:《朗诵技巧》朗读技巧
提高朗读技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指读者抑扬顿挫(声调的高低变化)地出声阅读,反复地朗读体会,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助于记忆。
朗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因而所读文章的内容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容易体会到。可见,高质量的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
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是“高质量”的朗读呢?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呢?首先,要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是要正确清楚地朗读。正确,就是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调换字的顺序等。还要把字音读准(尤其是多音字的发音,注意在句中发什么音);清楚,就是发音、吐字要清晰分明,不含糊。二是要连贯流利地朗读。用适当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拖腔拉调。做到词连续,句子之间停顿恰当,朗读的速度适宜(一般说要拉近平时说话的速度)。此项要求是要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没有生字难句的情况下进行。要达到该要求,要先默读,有生字先解决,有难句重复读,扫清文章障碍之后再朗读,朗读的效果会较好。
其次,朗读要声情并茂。“声情并茂”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此项要求是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它必须对所读文章的意义有比较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语气的逻辑性、表现手法,在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思想情感之后才能实现。
最后,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朗读要求,朗读的感情、态度、语气和节奏都应有所不同。如句子中要求强调的词语要读重音,表达高兴、激动的感情可以用高昂的语调,表达悲伤、痛苦的感情可以用低沉的语调,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叙述,用中速读出。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应如何读出最佳的效果来,犹如语文教学专家说道:记叙文的朗读,要求因事明理,以事感人,具体,细微,语气自然,节奏感强;说明文的朗读要速度适当,语调舒缓,关键性的说明语句,要读音清晰;议论文的朗读,必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把概念、判断和推理融会贯通,并以切身感受,直言不讳,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的朗读要分清格律诗和自由诗。
(一)完全掌握字、词的准确发音。
掌握完以后就要开始联系,如何练习,就是用正确发音朗读出来,注意字词句的连
贯,咬字要准。
要经常自己找个地方大声朗读,很有帮助。为什么我一直不说你想提速的问题。一
个孩子如果都还不会走怎么让他跑?如果你的水平你自认为已经可以达到提速的
程度了,那就拿录音设备反复录下自己的朗读,然后自己听,这样你才能控制好语
速。
(二)怎样朗诵诗歌
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以《囚歌》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
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
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
发挥意境的感染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
的朗诵有貌无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在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升腾,
让我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还比如,"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达诗人的热烈期望,1深沉内在,自励自勉,如果朗诵者为加重语气分量,采用上扬语势,像是在发出号召,就会破坏应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
(三)把握基调重节律
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
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抒情诗朗诵的要求}.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
格律诗由于字数一定,在朗诵时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使听者感觉出这一点,这很重要。停连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同朗诵时停顿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
另外,格律诗还应体现出语节一定。语节含有音步、节奏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上表现为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也不能乱来。
如五言绝句分为两个语节: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七言绝句,分为三个语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除了字数一定,语节一定之外,格律诗的朗诵还要注意韵脚呼应和平仄相合韵脚呼应和平仄相合。在字数、语节、韵脚一定韵脚呼应和平仄相合的情况下,平仄相对应,于是就可以变得更为错落有致,节奏的抑扬回环更加鲜明,这就使人感到音韵铿锵,倍觉动听。
自由诗因为它字数不定,语节不定、平仄不定,甚至韵脚不定。把握节奏、重视诗味就更显重要。朗诵时,如果不把握节奏,只剩了"自由"而丢掉了"诗",而诗味,恰恰从节奏中来。自由诗朗诵的节奏,既体现着意境美,也显示着音韵美,善于把握节奏,诗味便彰显出来。这里一是要注意呼应对称,二是要善于起伏跌宕、灵动停连。当然,要避免主观随意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使得语节、诗行、诗节杂乱无章,听似起伏跌宕,大停大连,实则破坏了诗的形式,
打乱了诗的步伐。因为朗诵者的主观随意性处理,有可能会破坏诗人严谨的构思和布局。
(四)准确把握停顿断句
1.停延的把握
停顿,是指人们朗读或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从生理上说,人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呼吸换气,需要有间歇;从语言结构上说,为了层次分明,表达清楚,也需要停顿与连接互相作用来实现;从内容表达上说,要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同样需要停顿。停顿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停,二是延。停,即停歇,停的时间长短主要与语言结构层次的大小有关;延,即延长,一般与语境、语气等有关。
从功用和意义上讲,停顿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在这里只简单说说一般性停顿即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指语法成分或语法单位之间的停顿,其层级关系及停顿时间的长短大致如下图所示:
词语<意群<句子<句群<段落<篇章2书面形式的标点符号也代表语句层次的大小,其停顿时值的长短如下图所示:
……、——、、?、。!>:、;>,>、
句子内外的停顿,是朗读中出错率最高的,我们就着重谈谈句际的停顿和句内的停顿。
句际停顿,有两种情况:一是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句号、问号、叹号等为标志;二是未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逗号或分句为标志。一般情况是,完成句用停的方式,且时值较长些;未完成句用延的方式,时值较短。试用此法体会一下下段文字的停顿处理: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句内停顿:是指单句句子成分间的停顿。一般需要较明显停顿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主语通常是话题,话题与陈述说明部分之间一般需要有个停顿,时值长短决定一是于该句在篇章段落中的地位。另外,主语和谓语本身的长短差别越是悬殊,停顿就越是明显,主语、谓语都比较长时停顿也同样明显。提供以下各例,供体味:
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
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跳动的小红爪∧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往悉尼。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二是主谓句的前面如果有连词或修饰语时,应该在连词或修饰语与后面的主谓句之间有所停顿,否则可二是能出现断句错误。例如:
那时∧天还没有亮。
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
渐渐∧它胆子大了。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
三是动宾或介宾结构,有时宾语往往较长,而动词、介词则很短,显得结构不对称,为了缩短距离,朗读时常把拉长,即在动词或介词后作适当的停或延处理。例如: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
②在∧闽西南苍苍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
②我明白了∧她称自己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④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
⑤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2.避免断句错误
断句错误主要是因为停顿不当引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在不该停延的地方停延了;二是在该停延的地方却没有停是朗读材料中断句错误出现率较高的句子,我们在该停延的地方做上记号“∧”,在不该停延的地方做上“×”,供分辨后附作品序号)
[1]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
[2]射得人∧眼睛×发痛。
[3]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
[4]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5]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6]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8]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9]朋友新烫了×个头。
[10]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
[11]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