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送别教案设计

送别教案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送别教案设计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2、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四、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认识李叔同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615-︱︱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615-︱︱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11-︱︱︱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615-︱︱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设计意图:演唱歌谱,了解歌曲旋律,唱准音,保证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质量。]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师: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先听老师来唱一遍。

(2)学生演唱歌曲

师:咱们一起来演唱一遍吧

(3)纠正一字多音的地方

注意: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4)完整演唱歌曲

(五)拓展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由中国的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采茶歌》。

1、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演唱的?

2、咱们可以用哪种演唱形式演唱《送别》?

3、反馈结果(10分钟)

4、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用歌声诠释音乐,加深对歌曲理解,完善歌曲的演唱。]

(六)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相聚,珍惜彼此间的友谊,让友谊地久天长。

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下课吧!

【篇二】送别教案设计送别教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1.听音范唱

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

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篇三】送别教案设计《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自由朗读,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一般技巧。

提示:七言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诵读领悟

1、自由朗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交流。

2、《送别》诗可以作不同理解:1)、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2)、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探究课文

体会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

2、比较《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六、小结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篇四】送别教案设计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部

1

2

3

4

【篇五】送别教案设计《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纳夜小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力度中

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篇六】送别教案设计《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教学设计

执教者:单小凤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诗意。

2.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真挚的

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主

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预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聊聊吧。

师:对,就要像他这样,你们脸上一笑,我心里一乐,你们脸上一绷,

我心里一惊。

师:你在笑什么?(生回答我很喜欢你)我怎么就赢得你的喜欢了呢?(您非常有亲和力)是我的头发还是鼻子让你觉得我有亲和力?(你长得非常漂亮)呦,握个手,你长得很英俊。来,我们准备上课了,就要这样放松。

二、听歌导入

听歌曲《送别》。(声音渐渐小的时候,伴随音乐,舒缓语气)

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听

过)这歌声中带着惆怅,带着忧愁,带着不舍。

师:这首歌叫---------生:送别(板书:送别)

师:有一种情感总是在分离时才让人更加珍惜,面对分离。人们是那

么难舍难分。

师:同学们,当我们班朝夕相处的伙伴将要转走到远方时,当你的家

人将要离开你踏上远方时,当你小时候的玩伴将要和你告别时,

你的心会怎么样?送别教案设计

师:是啊,老师非常理解你们面对分别时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

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那古代人面对分别又有怎样不同的情怀。

三、读诗、悟情

(一)学习《赠汪伦》

师:你们认识李白吗?

师:是啊,大诗人李白以豪放著称,广交天下有才之人,他有很多很

多的朋友,在他和朋友分别之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出现什么样场景呢?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找生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读的很有韵味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

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

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

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

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

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送别教案设计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试。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送别教案设计

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这位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老师不讲能够理解这么好了,已经非

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

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掌声献给她。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

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

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

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

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

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

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

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师: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

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

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再来吟诵一下好不好?送别教案设计

生:(齐声答)好!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师:同学们,这首诗是谁送别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

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

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找生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

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生: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

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

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

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

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

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