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50年之后我的生活

50年之后我的生活

详细内容

篇一:《老汉一生未婚对初恋难忘怀50年后终牵手》

老汉一生未婚对初恋难忘怀50年后终牵手

每个人回忆起他人生的初恋总是那么刻骨铭心,总是那么难以忘怀。即使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情感也不会褪色消失。本期,记者给大家伙带来一个封存五十年的浪漫爱情故事。

春心萌动

我叫王昊天,今年69岁,现居喇嘛甸。19岁那年,因为要照顾父母,我辍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静静是我的同事,比我早进工厂一年。我们被安排在同一组,领导让她多带带我。静静,人如其名,安静害羞。因为朝夕相处,一来二去,我们就熟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静静。那之后,我便主动出击。每天都会准备早餐,给静静带去。

静静对我也有心,没多久,我们就在一起了。我们都是对方的初恋,格外珍惜这段感情。那时候我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很拮据。有钱时,我就变着法买一些小物件哄她。没钱时,我就给她吹我拿手的口琴。静静最喜欢听我吹《爱尔兰画眉》。

然而,快乐刚刚开始就来了个急刹车。我们的恋情遭到了静静父母的强烈反对。但,静静瞒着父母偷偷和我继续交往。

那时,我们想见面,就像特务接头似的。可这样偷偷交往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最终还是被她父母发现了。他们以和静静断绝关系相要挟,迫使我们分开。{50年之后我的生活}.

看着静静左右为难,我很心疼。最终,我还是向她父母妥协了。分手那天,天灰蒙蒙的,仿佛在祭奠我们无果的爱情。

一生未婚

和静静分手后,我就回了喇嘛甸。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份适合的工作。我拼命工作,以此来淡化对静静的思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50年之后我的生活}.

很快我就到了而立之年,父母也总是劝我早点成家。但我心里一直放不下静静,于是此事一拖再拖。每当有人上门张罗亲事,我都婉言谢绝了。为此父母很着急,尤其是母亲。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发展到后来,都快以死相逼了。但我一直很坚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放弃对我的逼婚了。

然而,故事并没有这么收尾。我终究忘不了那段情,思念和痛楚变成了一封封情书。一写,就是几十年。但这些情书,我一封都没寄出去。

不再错过

这50年,我不止一遍地回忆我和静静的事情。如果没有重遇静静,也许我的生活就这么简单地走下去了。

去年十一,我报团旅游去了。在旅游团里,我和静静相遇了。在人群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她。很多尘封的往事也全浮上了心头,我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50年了,我没有一点她的消息。怎料,她突然又出现了。

旅游那几天,我们天天呆在一起。通过聊天得知,她也一个人很多年了。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回程时,静静给我留了手机号码,说有时间联系。{50年之后我的生活}.

两个多月后,我拨通了那个烂熟于心的手机号码。静静听到我的声音后很惊喜,她一直在期待我的来电。相隔50年后,我和静静终于面对面坐在了一起。{50年之后我的生活}.

我把写给她的情书,也一并带了过去。从中午到晚上,我们不知不觉聊了一小天。偶尔停下来,也是默默掉眼泪。为了不再错失彼此,我们已于今年3月11号,领了结婚证。

篇二:《感悟我的生活》{50年之后我的生活}.

2012/3/17

已经好久没有记录自己的感受了,今天依然不知道该对自己说什么,或许什么都不想说,或许有很多话要对自己说,可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时间总是很快,每一次的感叹都觉得经历了好多,流失了好多,停留于记忆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也许因为时间的原因,也许因为太多的琐事使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迷离的状态中,久久之后忽然觉醒需要对自己讲解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及感触。

临近标准线的人群或许是最痛苦的人群,所以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当初多努力一下兴许就可以跨越标准线,也许我们总会在自己停留在基准线的临界状态中时就会发出这样的感触,似乎最为遗憾的地方总是来自那一点点的缺陷,就是这样的缺失使一部分人群无法匡乐基准线。所以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遗憾而且觉得是最为遗憾的部分,这样的记忆总是会在接下来大部分的时间中占据你的记忆,0.01秒的差距会让你与冠军插肩而过,兴许这就是生活总是充满着遗憾的因素,当然你可以选择怎样记忆怎样遗忘。

我们的一生总是有一个个决策组成,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你接下来的生活,关键性的决策很有可能影响你的整个世界,所以在关键阶段的决策一定要慎重,因为每一个低效率的决策都无法使你发挥自己最佳的能力,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决策就是博弈,在短期来看似乎没有任何客观性的效果,似乎总是处于迷离期,但你总要在选择获取与放弃之间做出决定吧。所以我们总是会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放弃另一个决定,选择一方总是要放弃另一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两全其美,有的只是收效的最大化。

得不到的总是充满着对其幻想的成分,因为想象中的世界总比现实中的完美,有些缺点在没有接触时当然不会看到,那种美好的形象依然保存在记忆中偶尔还以作为一种幻想的素材。一旦得到并在深入接触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们本能的开始抵触,前期的抵触当然是不会察觉,一旦这样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深化,并会在某个时间段中爆发使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之后怀抱遗憾走出了自己的幻想世界,成为记忆中一段幽默的经历,多年之后回味,还是无法明白为什么当初会那样。所以我们在生活的某个阶段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中,不知何去何从。

这段时间很忙但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没有了目标,没有了生活的某些向往,就像一列不知开往何处的列车,速度很快,但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远处的地平线,没有曙光,只有短期的黑暗,任由列车肆意的奔跑。有时我在想我们天天都在学习,都在为这学习成绩而努力,都在为这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总之这所有的似乎都是我们追求的,没有了太多思考的时间,有的只是每天的奔波忙碌,依然不知在干什么……

篇三:《我的生活安排》

转眼间,又到了假期,而在假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进行社会实践,其实社会实践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挣钱,其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提前了解社会,以便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在工作中更好的生存下来,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所以在假期我们一定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前几次社会实践我都选择了出外打工,比如当家教,又如在移动工作,这样的工作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但是当我再一次面对社会实践时,却有些迷茫,因为我不想在不同的假期参加同样的工作,但想寻找新的工作又有些困难。时间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流走,既然出去实践有些困难,那么为什么不在家里实践呢,为自己的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是也很好吗,于是我选择了做家务,帮父母干些事,说干就干,当早上父母都去上班时,我就在家里收拾屋子,洗衣服,当看他们快回来时,我就做饭其实,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事情确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也让他们更舒心,同时也能让自己知道父母的不易,从而让我知道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我在家的时间很短,所以应当利用这段时间为父母做些什么,适想一下,如果我不在家,当父母下班回家后,还要托着疲惫的身体烧火做饭,每每想到此都感到父母的不易,同时也更加激励我努力的觉心,父母为了我们才会这么辛苦,我又有什么理由浪费自己的青春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呢,有时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孝可能会感到他们不孝,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呢,挥霍他们的钱财,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就是这个道理了,我们一直生长在父母的屋脊下,对于钱财的概念自然比较膜乎,所以在我看来,让子女管理家务,让她们当几天家,在家里进行实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我选择了不再出去找工作而选择在家里,经过在家里的这段时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同时也知道自己将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如果现在自己不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将来就不会有好的生活,有时我们总感觉事情很容易,但那仅仅是看别人做的,当真的轮到自己时也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不要随便去评价一件事情的简易,只有自己通过实践的才是最正确的,所以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当几天家甚至去父母的单位去实践一下,这样得到的要比出去实践得到的还要多,并且还能让自己的父母不那样辛苦何乐而不为呢。我在家里实践,就选择了干家里应当干的事情,包括洗衣做饭,当然还有一些日用品的购买,在这里应当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还有家人的配合,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真的如此,如果能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就会知道更多的关于生活的事情,这也就防止在步入社会时的迷忙与无知,经常有人说现在的高才生都是,高才低能,是啊,记得那时候听有人说,一个孩子在大学里看到鸡蛋却不知道要去皮才能吃,因为在学生时代他们从来都不需要干什么,也不需要去想什么,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需要他们去关心,这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以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条件,必要的生活常识还是要让孩子知道的,否则,即使他有在高的学习成绩,也只能被人称为是书呆子,没有真正的能力,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自理,又有什么能力去生存呢,所以在这里真的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引以为戒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家长看来,孩子上学很累所以不忍心让他们再去做家务,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蔽护,自己去生活,如果父母不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学到足够的本领又怎么能放心让他们在天空自由飞翔呢。所以希望家长不要盲目的宠溺孩子,要有目的的去教导他们,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常识,知道照顾自己,而不是一味学习,只有孩子掌握了足够的本领,他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自由的飞翔,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正如人们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了,因为他们的父母没办法给他们最优越的环境,他们会在有时间时候帮父母干家务,就会知道生活的不易,从而努力学习,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学习,并非是机械的去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希望大家都要多考虑一些,不要被眼前的一点事情所欺骗,这个假期的生活真的让我懂得很多,我的家庭本不富裕,所以在很小时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浪费钱财,有时看着劳累一天的母亲回家后还要为我们做饭洗衣服,心中很是心疼,所以从懂事起,我们就开始帮父母做些家务活,只是那时还小,不懂{50年之后我的生活}.

得这么多,而现在长大了,当又一次干家务时却有了完全不同感觉,现在可以将心比心的去感受母亲不易了,有时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心里有着说不出滋味,他们无条件的养育我们那么多年却不求回报,只有最伟大的父母才能这样为儿女付出,承担家务感受父母不易,多一点关爱少一点索取,其实他们要得并不多,只是儿女的一点关心和儿女的几句问候,…社会实践并不只是为了赚钱同时也是了解社会的经历,但同时也是感受父母博大恩情的时候,在实践里我们才发现只有父母才会给我们最无私的爱和最多的包容,感谢天下父母恩。真的就是这样。在这个假期感慨良多,只有再不断的经历中才能快速成长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父母的恩情,在这里说这么多也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篇四:《马克思主义与我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生活

——

班级:姓名:学号:写作日期:

对于马克思这个概念之前是觉得遥不可及的,可是真正学习了马克思之后,对其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再将其系统的分为各个方面,就对马克思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马克思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对待日程生活中的事情遵循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让我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同学,你生活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大家想回答马克思又不敢回答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微妙。然后老师说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个人生活的指导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与马克思有关的实例很多,并且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很明显简单。比如说量变引起质变,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可以体现。与我们学生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学习,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一下子学完所有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需要慢慢的学习与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对于一个学科的学习就会向质变靠拢。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即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产生。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进行积累与学习,就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比如说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存在好的一方面跟坏的一方面,所以说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跟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本来看起来是坏的一件事,但是没到最后就不能判定它到底是好是坏。就如同我刚刚高中毕业的时候,报考学校的

时候。因为当时山东的志愿只能填报一个,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定好目标,奔赴自己理想的大学。因为只有一个选择,所以付出的努力自然要多一点。坏处是可选择性太小,一旦没有被录取,就只能走二批,导致的后果就是去一个不理想的学校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后者也是有好有坏的,因为成绩优异,即使去了不是很理想的学校也会很优秀。所以说任何事物你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我们的生活来看,辩证法是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要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能惊慌,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找到事物的本质所在。即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即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这跟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是一样的,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冷静的思考,然后找到题目中的关键所在,这样便能事半功倍。如果看到很难,就一味的惊慌,也不认真思考,那样的话只能浪费时间,最终也不能解答问题。还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分清两者,不要错把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就无法解决问题。

当然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相关的地方,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而且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就应用了马克思。学习马克思,更好的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篇五:《我的生活我与书》

我的生活我与书

我看过的书不多,也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只会在心血来潮时认真地看看。大部分时间,我如果拿着一本书,那一定是叶公好龙,装装样子。大学到现在,我的同学Y同学,恐怕都读了近百本书,而我看的书却未超过10本。因此,我说自己没看过多少书确实不是谦虚。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在这里分享一些读书的感受。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比如说谢君,但是他并不是很智慧,当然我也不智慧。其实,有的书是用来增长专业知识的,而有的书则是用来启迪心智感悟生活的。后者多为小说,我看过的书也多为小说。我第一本从头到尾看完的书叫《月亮宝石》,那是在初中毕业,里面有一个长者,是贵族家庭里的管家,他说每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总是要翻开《鲁滨孙漂流记》,仿佛只要打开之后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即使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也可以平复心情。就这样,他翻烂过5本鲁滨孙漂流记。这其实说明了书籍之于我们的作用。

好的书,之所以好,在于它的广博,表面上看,说的是一物,而引发的思考与联想却超越千物万物。(以小说而论)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幸运地在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好书。如果有人要我推荐什么好书的话,我会推荐给我感触很深的三本书:第一本是矛盾先生的《子夜》,第二本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第三本则是家喻户晓的巨著《平凡的世界》。我想说,这几本书不是我看过的最著名的书,但是它们对我的影响却与众不同的,在迷茫中寻索时给予的一个指引,在困顿时刹那间的怦然心动,都无可替代。

书籍对人的影响有时是整个文本的中心思想,但有时并不一定体现在面上,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情节。

《子夜》告诉我在遇到新的环境时要积极求变,变则通,一味的因循守旧只会走向灭亡。文中的吴老太,在战乱的大背景下,从乡下来到大上海,看不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见不得女士的胭脂抹粉,受不了开边的长长旗袍下裸露的女性的大白腿。最终他颠簸的途中,手报着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昏厥过去,终于回天乏术。

我对这个情节印象最为深刻。那时的我,从乡下来到省城,周围的同学多是家境殷实之辈,所谈论的话题,所经历的事情与我大相径庭,很快,我就感受到极不适应,内心焦躁,莫名的自卑像天狗食月一般渐渐地占据我的内心。正在此时,我看了矛盾的《子夜》,我自比与吴老太,扪心自问,如何可以做到在变中不惊。后来我告诉自己,应该试着调节心态去接纳,去理解差异存在的原因,并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外物对内在的伤害有时源于自我封闭。

在此之后,我慢慢敞开心扉去接纳,去了解,主动和身边人相处。于是我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以前所想的那样,生活也变得美好了。我也曾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人相处过,我也听过人批评富二代,但是在我看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纨绔子弟,他们有很多闪光点,我总觉得我有很多地方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对他们的所有误解也许是源于媒体以偏概全的诱导,也许是我们吴老太的心态。不得不提的是,新的环境会有变局,到一个新的更好的环境也存在很多诱惑,照单全收当然会变得混沌堕落,但是完全排斥也会裹足不前。

我读《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是高复时期,我在大学期间,只说过自己复读,但是从来没有说过我复读过两次,不是不好意思,而是觉得没有意思,我觉得没有什么,但是我讨厌别人惊讶和追问甚至于无端揣测。第二次复读我换了一个地方。一开始并不想去二复,三本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本已决定去上学了。但是去看因故停学一年再去复读的同学时的感触,以及暑假兼职那段时间的一些经历,改变了我的初衷。于是我来到同学复读的学校。

我是后去的,像我这样后去的倒不少,估计大家都经历过内心的煎熬。看来我不具有特殊性。在恳求招生老师之后,我和老同学分到了一个班,但是由于是后到的,不能和他一个寝室,甚至不能和本班同学一个寝室,而是由不同班级不分文理的人组成的混合寝室。就这样匆忙的开始了我的二复生活。

二复刚开始,内心如被秋风带走的落叶,漂泊不定、忐忑不安。但是,也许是这个寝室的缘故,我的心态却好了不少,10个左右的室友其中5个都是二复的,这使我内心平静了许多。这个寝室并不太平,一个是大家都在不同的班级,有文有理,此外就是人来人往,流动性极大,有的复读不下去又去读三本或者专科的,有的在这里复读不下去的到其他地方复读的,还有的则是看不惯寝室里几个二复的带着高四的玩起来比应届的还要high,申请调到其他寝室的。

我还是一直在这个寝室,班主任查寝从来没有看过我,我也时常感觉自己游离于班级之外,但内心又不愿和室友们那样high。一直在一起的室友关系很融洽,有时候一起熄灯聊天到很晚,熬到12点后起来抽烟喝酒,聊女人和性,只是有一点,我从不和他们一起爬到校外包夜,他们去过很多次,我曾劝过一个二复的不要再这样瞎混,但是他没有改变,之后我就不再说什么,这使我基本上一个人一国,当然寝室里也有和我一样的一个人一国的,我们都经历着这个年纪的孤独感。

《一句顶一万句》是我在那个时候读的,她告诉我的,就像是歌唱的一样,越长大越孤单,就像是大学教官说的一样,人大了很多事情没法和别人说,好像总是孤独的,很多事情必须自己去体悟、决断。我那时就像是书中的牛爱国,又像是其他的人,一方面游离于班级,另一方面在寝室里又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依旧记得很多个下午我独自围着操场跑圈;去老师办公室偷请假条分给大家,方便趁着周末下午的半天去校外买东西;和几个女学霸早上来的早早的,中午最后才去打饭,这段时间我发现了很多东西,那时候吃饭和睡觉是最幸福的,要想成绩好就应该向女生学习,学习她们拼命三郎的精神,最主要的是,虽然关系很铁的一个同学和我一个班,但是很多内心的东西也不好与他说清,只有多去他寝室看看他,到食堂打完饭去他们寝室吃。彼此关照的很好,还有其他很多同学也给了我很多关照。但是内心的东西,语言很难完全说清,即使能说清,有谁来听,谁有能听懂,然后帮你一层一层捋一遍。所以还不如不说。认识到了这些,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最后高考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如果说先前的事情还算什么事情的话,在我读过第三本书后,基本上都不是什么事了因为我已经不会觉得什么是更好,什么是不好,因为我已经从《平凡的世界》里学会了热爱生活了,当我热爱生活了,一切那么自然而不再是烦恼。当我还在为自己的学业担心的时候,为自己以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时候,在感慨自己为什么总是技不如人的时候,它告诉了我,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平凡的世界,生活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它体现在身边在当下,因此做好了现在,对身边的人关爱,不去伤害,这才是真正应该去做的。于是我变得阳光了,也变的随性潇洒了,更变得积极了。

我读的书不多,读书多不代表收获多,收获的多少也不能简单的言述。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个人经历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即便是对于同一部作品过一些日子再读的话,可能又会有新的收获。我所希望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遇到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好的引路人一样,给我们以启迪,就像我叫我小侄女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样,在她缠着爸妈带她去开学报到的时候,我对说她,你应该像小海英那样硬着头皮去做一件其实看似很难其实简单的事情。她去做了,然后还说要送我去火车站。

有时候书籍里像住着可以给我们提供建议的老爷爷。而有时候却却住着一个朋友,可以给躁动的内心聊以慰藉,就像是一杯香茗,可以让整个身心都放松,我们放空脑袋,细细品味,生活中的“那山,那人,那狗”……

阿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