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回乡偶书,贺知章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贺知章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篇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登记表

实验区:朝阳区

附表3:

1

教师信息与教学设计表

实验区:朝阳区

2

3

4

5

篇三:《《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第八小学冯克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学情分析

因为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过程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认真听,之后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播放曲《故乡情》)

2、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古往今来,乡情(板书)如同亲情一样,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达乡情的经典之作。(生齐读《回乡偶书》)

3、理解诗题

4、关于贺知章你们谁有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他的资料,谁来读一下。(课件出示)

二、【讲授】教学过程

(一)、读诗

1、(课件出示)这就是那首经典之作,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课件播放视频)

2、下面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要读得正确。

3、指名读(2名)同学们真细心!这也是老师要强调的内容:“衰”字在一些旧版本中读:cuī。我们教材中读:shuāi。我们以教材为准。

4、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它的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每行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注意老师的节奏。

5、好,我们调换顺序再来读。

6、齐读。

古诗我们就读到这里。

(二)理解诗句。

1、唐朝天宝三年,贺知章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86岁高龄,距离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年了。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他离乡之久,回乡之晚。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你的体会。

4、当年离家,正当年少。今日返归,鬓毛疏落。贺知章置身在故乡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心中不禁产生了久客伤老之情。他低声吟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引读,生齐读)

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离开家乡几十年,每每想起家乡贺知章都会流泪。今日,终于踏上家乡的土地,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不禁从心底里发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引读,生齐读)

6、好,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句写出了一幅作者的自我画像。(板书:自我画像)

7、86岁高龄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来到村口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8、课件出示第二句。

9、说说诗句的意思。

10、(课件出示)演一演,他们的对话。

11、听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要选一名同学读旁白,打开书32页,读完这段话开演。明白吗?抓紧时间排练。

12、学生表演,教师总结。

13、(课件出示)这句写出了一个生活场景。(板书:生活场景)突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我们在读时语速稍快一些(指名读、齐读)

14、(课件出示)同学们看这些都是表达乡情的诗句:

因为有思乡之情,大诗人李白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请同学们观察,这所有的思乡之情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种景物就是——明月。而诗人贺知章却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给了一幅自我画像和一个生活场景,全诗内容看似平淡,但却包含了作者几十年的浓浓(板书:浓浓)乡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16、现在,让我们重温经典,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情。我们来配乐朗读。(播放音乐)

17、(课件出示)分组背诵。

18、学习生字。

19、出示积累

要求:课后把它背诵下来。

(三)、总结{回乡偶书,贺知章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对乡情有了更深的感受。总有一天你会长大,或许有一天你会离开家乡,无论你在哪里,老师希望你记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课件出示:生齐读)下课。

(四)、课后测试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用了什么的手法?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4、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五)、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自我画像

﹜浓浓乡情

生活场景

篇四:《《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回乡偶书,贺知章教学设计}.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回乡偶书,贺知章教学设计}.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五:《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5.《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绿岭完小秦璇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凭借课件,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讨论,达到简单了解古诗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课前准备:班班通、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贺知章画像。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贺知章简介,简介作者生平,学生认识作者感兴趣的事件。(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一生仕途顺利,年轻时告别家乡在朝为官,

八十多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请听——出示音乐配读

二、读诗悟情

1、出示《回乡偶书》,教师范读,释题意。

师:打开书,做到独立识字。不认识的字看树叶中的拼音。(自由读生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出示、点击课件,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师:还有三个字宝宝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音、客、何)怎样记住他们呢?

师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生字。强调客的撇捺要舒展开。

生书空。

2、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再读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诗句,逐一理解。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并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八十多岁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孩子们都不认识他,笑着问他:“你从哪里来呀?”

3、读出节奏、韵味

知道了什么意思,就读的更好了。那我们该怎样读出诗人的情感呢?出示古诗节奏划分图,诗人离开家乡时间长吗?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回到家乡什么心情?带着自己感觉到的心情读一读。指名说并读一读。(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

一个“笑”突出了儿童的高兴心情。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吧!老师示范读。领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配乐读。

齐读古诗。

5、诗歌欣赏

播放《回乡偶书》少儿歌曲,学生聆听,谈感受。

三、情感拓展。

师生共同欣赏《丫山迷歌》,感受家乡的美丽,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会背这首诗。

2、课外阅读贺知章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热爱家乡)

儿童贺知章

(笑)

篇六:《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原创)

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

2、读题。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

呢。

都白了,人老了)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⑥指导朗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

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七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

说诗意。

学习生字“何”。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

1

3、唱诗。

2、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

再读课题,这就是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

1、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来年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再提笔写下第二首诗: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2、后来,村子里为了纪念他,将他回乡后为村子修建的一座桥改名为“思家桥”,把村子改名为“知章村”,当地的小学命名为“贺知章小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呢。

课件出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何、音。《课》最后一题,默写。

板书

回乡偶书

思乡贺知章

客少小离少小离家老大回,

游子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篇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登记表

实验区:朝阳区

附表3:

1

教师信息与教学设计表

实验区:朝阳区

2

3

4

5

篇三: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二、初读古诗

三、精读古诗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

再来看看下面的,这三种方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课件出示“乡音无改鬓毛衰”,给加点的字扩词(家乡、口音、改变)。

我都已经这么老了,离开家乡也有五十年了,可我仍然记得我的家乡话,这说明什么呀?(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怀着对家乡的如此情深,五十年后,作者回来了,然而回来后看到的是什么呢?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扩词“识”,把“儿童”换个更常用点的词(小孩子),“相见”谁和谁相见呀?贺知章和小孩子相见,不相识。这句说的是: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我”指的诗作者贺知章)五十年没回来啦,村里的小孩子没见过我,都不认识我,还怎么样呀?“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解释诗歌有三种方法,哪三种?(扩、补、换)还有朗读古诗一定要读出感情和节奏,我们再试着一起读一读这首《回乡偶书》吧!(齐读)

篇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