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详细内容
篇一:《又是知了鸣叫时》
又是知了鸣叫时
平乡第四中学马立辉
初夏了,知了的叫声又渐渐响亮了,勾起了我儿时的快乐时光。那些童年的岁月,那些童年的的快乐,伴着那响亮的蝉鸣。春天美好,但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需等到初夏孩子们真正的“春天”才来到,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伙跑到野外,一切都是美好的,天是蓝的也是绿的,蝉鸣是悦耳的,心情是美滋滋的,我们追逐,吵闹,戴上手编的草帽,插上路边的野花,偶尔碰到喜欢的花草,就小心翼翼的移到家里种养,于是就有了期盼花开的愿望。那些美好的岁月,那些美好的日子,树青青的,花艳艳的。。。。。。
思绪飞转,我突然感觉儿子这一代童年,那些野外花开的日子却了了无几,甚至没有了,上学、放学家长接送,出门家长带领接送监督,自己出去玩的日子却没有,像我们那样美好自由的童年更是一种奢望。工作空余时间,我一定会补足孩子的美好童年,就算达不到我们童年那样青青的树,艳艳的花,总会让孩子像出笼的鸟儿一样自由潇洒。
树上知了叫了,知了知了。。。。。。儿子的美好夏天来了。
篇二:《鸣叫在记忆中的蝉》鸣叫在记忆中的蝉
自小在乡下长大。那时候,乡下孩子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长长夏日,捕蝉便成了我们的经典游戏。
大凡昆虫除了学名以外,还有一些通俗叫法。蝉当然也不能免俗,它就叫“知了”,纯粹是拟声叫法。但这似乎专指那种只有指头大小、有着淡淡翡翠绿色且双翼近乎透明的蝉。其实还有一种比绿蝉个头大一倍且通身墨黑的蝉,总是呆头呆脑地栖在树枝间,冷不丁被人踩了尾巴一般突然“吱——”地喊起来,其间既没有抑扬顿挫,更不会婉转悠扬,呆板而单调,天气越是炎热,它越是吵得人心烦。
这些蝉都爱栖身枝繁叶茂的杨柳上。大约这种树枝叶离披,易于隐蔽。但是它们依然逃不过捕蝉者们的眼睛,因为树底下经常活跃着一帮光脚丫、光脊背甚至光屁股蛋的“捕蝉游击队”。手中各各持有捕蝉网兜,或用竹竿绑上铁丝圈再缠上蜘蛛网,头戴柳条圈圈,神出鬼没。每每趁那些歌唱家们唱得忘乎所以的时候,便蹑手蹑脚地凑近,屏住呼吸,圆睁双眼,即便鼻涕拖到嘴里也忘了吸回去,悄悄将网兜按上去,随即就听到一声绝望的惨叫,蝉已一头撞进了网兜,自然不免要寻死觅活一番,最后也只好屈身一种特制的小竹笼里“南冠客思侵”去了。不过网住的多是些又笨又丑的黑蝉,游击队员们不屑地称其为“牛屎知了”。而有时还会网住几只一屁不放的哑蝉,就更其为扫兴了。于是扯掉蝉翼,掼在地上,任其扑腾。就有闲得无事的黄狗跑过来,先是警惕地嗅嗅,待确定“黔蝉技穷”之后,就放心地衔到屋檐下戏耍去了。后来才知道哑蝉都是雌的,看来蝉的王国奉行大男子主义,雄的可以信口开河,雌的却无任何发言权。
当然游击队员不管这些,他们一心只想网住几只那小巧可爱的绿蝉。但这些小东西着实很机灵,明明听到它在那棵树上咿咿哑哑地吊嗓子,待你睁大眼睛,歪着脖子绕树三匝地搜寻时,却不见踪影。其实它就叮在流着树汁和红色木屑的虫蛀口边,尾尖一翘一翘,振动着几乎看不见的透明薄翼,唱得如痴如醉,喝得津津有味。周围还有几只臣民般恭顺的牛氓爬上爬下,似在为蝉伴舞。然而,当网兜极小心地住上探,正准备“呼”地一下罩上去时,歌声却戛然而止。蝉是复眼,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但一有风吹草动,则反应极为灵敏,迅即划一漂亮的弧线,绕过网兜溜之乎也。临走时还不忘战略轰炸机般撒下一线尿来,有几滴正巧落在游击队员那因紧张而洞开着且缺了门牙的嘴里,算是一点小小的还击吧,也或许是真的被吓得屁滚尿流,亦未可知。
记得还有一种专门藏身松树上,只有枣核大小的虫儿,外形与蝉极相近,只是除了头背和两翼为黑色外,其余是遍体通红。初夏时节,常漫山遍野都能听到它们“嗡嗡”的叫声,因与祖母的纺线车声相似,我们便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纺线姑。不知是不是蝉的一种,至少应该是近亲吧。
秋风起时,野外早已“噤若寒蝉”了,我们就四出搜集蝉蜕,在枸骨刺下,在忍冬藤上,在布满爬山虎的石头墙缝里„„待集了一大塑膜食品袋时,就去跟摇着拨浪鼓,一路叫着“鸡毛换灯草”的老货郎换五色糖吃,于是乎童年也就有滋有味起来。
篇三:《题目71e4dd7da26925c525bf5e》一、整体解读{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四:《又到知了鸣叫时》又到知了鸣叫时{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入夏以来,城市道旁林中院内的绿树上,知了的叫声不绝于耳,中午前后,天气愈热它叫得愈欢,大有唤不来大太阳誓不休的劲头。知了的鸣叫,给燥热的城市平添几分野趣、绿意和生机。
知了,学名蝉,是一种吸食树木汁液为生的较为古老的昆虫,蝉体长约四五公分,蝉翼覆于蝉背的两边,蝉嘴则象医用针头一样,尖锐中空,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汁液。会鸣叫的蝉是雄蝉,雄蝉每天不知疲倦地鸣唱,是求偶本能使然。蝉有不同种类,其形大体相似但大小、颜色和鸣叫的声音却有差别,据笔者观察,目前扬城引吭高歌的知了,其声音一般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偶尔能够听到一种小时候在家乡被我们称作“牙夫答”的知了,其名字就是依其声音叫起的,查资料得知这种蝉的学名叫蛁蟟蝉。“牙夫答”的鸣唱高亢响亮,悠扬动听,虽已时隔久远,仍让人一曲难忘。
对于蝉,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写过不少吟咏的诗章,其中名气较大的就有初唐著名诗人、大书法家虞世南的五绝诗《蝉》,诗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言志,诗人通过蝉这一小小的生灵,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行和人格的崇尚,当然,也有凭此寄托对人生成败得失、曲直沉浮、喜怒哀乐种种感悟的,在这里蝉无疑是人们的朋友。到了现代,由于蝉的生活习性使然,又使它成了威胁树木安全的害虫。但不管怎样,知了带给一代又一代人童年少年时光的,更多的还是美好和温馨。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篇《夏天过去了》的课文,文中在追忆夏日往事时,十分想念的就有“老榆树下是个好地方,我常常在那里歇凉,有时候我把脚伸到树旁的小溪里,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的歌唱。”那诗一样的意境、田园牧歌般的画面,都曾是我们不止一次体验过的呀!还记得我就读的学校斜对面,就是以培植供应花草树木闻名的赵家花园,为此曾获过国家颁发的证书,外国友人也多有光顾,夏日的花园莺飞草长、浓荫蔽日、河水清澈,多少个余暇,我和伙伴们也在绿树下,把脚伸到河水里,不同的是我们的好地方是杨柳岸、小河边;我们除了乘凉、听知了歌唱外,还常常做算术、背课文。随着城市的扩张,那样的场景已经远去,但她留给我们的幸福,足够人回味一辈子。
知了还带给孩子们许许多多的欢乐和愉悦。知了叫,暑期到,我们那时的暑期真正是一个快活的假期,很少作业,无忧无虑,劲使不完就自找乐趣,其中就有捉知了。当时捕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网捕,就是将制好的纱网绑在竹竿上,悄然伸向知了栖息处并出其不意地扣去;还有一种是粘捕,就是将粘合物固定在竹竿头上,在接近高树上的知了时,眼疾手快竿准确地粘住其翅膀,也有随着一声响亮急促的鸣叫,知了逃脱飞走的,那多半是新手,清代大文人袁枚的《所见》诗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正是那种场景的真实描述。那时作粘合物的一是面筋,就是将面团在水中漂洗,去掉粉屑直至成粘手的面筋;二是橡胶,就是在铁皮罐头盒内放上废胎碎块,置火上烧熬至胶状。之外备好一根顺手的长竿顶重要了。遗憾的是捕捉到的蝉一般都养不活,但捕蝉过程的那屏气凝神、那莫名兴奋,真是难以言喻!
闹市中响起蝉鸣,意味着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的改观。但愿这种改观还会持续下去,做到春有蝶飞蜂舞,夏有蝉鸣蛙叫,秋有纺织娘金铃子的歌唱,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
篇五:《知了的叫声渐渐远去了》知了的叫声渐渐远去了,秋天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迎着凉爽的秋风,我们一家来到了美丽的玄武湖公园。一到玄武湖,我立刻就被闪闪发光的湖面吸引住了,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如同一面明镜。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湖岸边种着许多杨柳,枝条在风的吹动下微微地晃动,就好像一位位美丽的姑娘站在湖边,梳理那刚染过的黄头发。沿着湖漫步,我发现湖边的树形态还有挺拔冲天的白杨……这些树,在金秋大都呈现出金黄色的颜色。路面的“地毯”信手拾上几片“金扇”,真是有趣极了!忽然,我闻到了一阵清香,随着香味,来到迷人的花坛。一朵朵、一簇簇的菊花都向我张开了笑脸。有的刚刚开菊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金灿灿的、红彤彤的、白花花的…….近看菊花像毛线
球一样,花瓣可以说数不胜数,它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拥抱在一起,围着一个害羞的姑娘――花心。秋天的风在玄武湖里。它们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动人们的头发,抚摸人们的面颊,它们只拥有一瞬间,但它们不肯离去,便在玄武湖里回荡,它们还把秋天的气息送进了人们的心坎,让人沉醉。秋风把天吹得更蓝更纯了,依着风,天,仿佛一地无瑕的蓝水晶,这时几丝烟云,围成了花边,于是,又像镶着银边的蓝地毯伸向了天边,仿佛自己腾云驾雾来到了天堂——不!这就是天堂,胜似天堂!
。
湖水是这样的静,静得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湖水是这样的清,清得可看见鱼儿在游动;这里的水是这样的绿,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秋天的玄武湖真美!
篇六:《知了叫声模拟器》篇七:《树梢的知了不停地鸣叫着》树梢的知了不停地鸣叫着,喧嚣的世界也未曾安静;怯懦的我就这样蜗居在我的小窝,不知道如何述说自己心中的丝丝惬语,每一次看到简单的画面,听到熟悉的旋律我的心就开始了不安的颤抖,那个名字开始在脑海游荡,平静的心窝,也震荡不安。眼角有几分的模糊,可以就感觉到心底散发的那种疼痛;{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有时候怀念那个爱情故事,恨不得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刻录在了一张磁盘上,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在怀念的时候打开CD,再一次看那些画面是不是动荡不安的心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多少次在梦中苏醒,嘴里还念叨你的名字,醒来的瞬间还可以感觉到梦里你的容颜依旧那样清晰。
微微记得在梦里你微微扬起的嘴角还在颤动,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我等了你好久,为什么你始终不曾言语。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只是烟雨里你一人的故事,和我毫无关联;不愿相信已成的事实,宁愿活在自己虚幻的梦境里你轻浮在我身边。
多少次笑自己的懦弱,笑自己的卑贱。为什么对你如此怀念,连你飘动的青丝都记得一清二楚?
篇八:《知了》知了
知了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其种类较多,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雄知了的腹部有一
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知了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一到夏天来临,雄知了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
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正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
蝉是俗称“知了”的一种昆虫。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根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蜕皮后的知了附着在树枝上,依靠吸食树枝或树干的汁液生存。
繁殖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形容知了叫声无法入睡}.
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
种类
全世界蝉的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在我国,土地辽阔,一年四季均有蝉鸣。春天有“春蝉”,鸣叫时大喊“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蝉”,鸣叫时大喊“热死啦——热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时有“秋蝉”,鸣叫时大喊“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蝉”,鸣叫时大喊“完
了——完了”。
知了的叫声
蝉为什么喜欢激昂高歌,扯着“嗓门”大喊大叫呢?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百思不得其解。他活了90多岁,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昆虫学的研究上,写下10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集——《昆虫记》。他曾对蝉进行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并做了极其生动而细致的描述。对蝉的鸣叫他是这样描写的:“蝉的翼后的空腔里,带着一种像钹一般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强声音的强度,这种蝉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确实作了很大的牺牲。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好把它们压紧到最小的角落里。为安置乐器而缩小内部器官,这当然是极热心于音乐的了。”
然而,法布尔为了弄清蝉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没完没了地拉着“肚皮”的钹,起劲地唱歌,是不是它根本就没有听到自己的大“嗓门”,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还没有听到,才故意提高“嗓门”呢?于是,他进行了实验,来验证一下雄蝉究竟能不能听见声音。他站在雄蝉的背后,在距离很近的地方大声讲话,使劲吹哨子,拍巴掌,用石头与石头撞击„„使用种种响声来吓唬蝉。可是蝉满不在乎地继续唱歌。真是两耳不闻身后事,一心只唱知了歌。后来,法布尔索性找来两枝打野兽的火枪,里面装满火药,在蝉的旁边连连发射,声如霹雳,可是“歌手们”照样悠闲自得地唱着,连一点竟怕和不安的表现也没有。于是法布尔得出的结论是:雄蝉是没有听觉的,它听不见周围发出的任何声音,甚至连自己声嘶力竭的鸣叫也完全听不到,它是个地道的“聋子”。
知了的听力
第一个谜——知了的听力
100多年来,法布尔的结论一直被人们广泛接受。甚至直至20世纪80年代,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关于蝉的部分仍沿用法布尔的观点:蝉是一个“聋子”。可是,100多年前,人们一直认为雄蝉是能听到声音的。并给雄蝉冠以“音乐大师”的美称。甚至直至目前世界上的竖琴都用蝉来装饰并做为标志。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典故:相传,古代希腊有两位名噪全国的音乐大师爱诺莫斯和阿里士多。这天,两位古艺术家正在雅典展开一场轰动全国的竖琴冠军赛。论竖琴的演奏技巧,爱诺莫斯要比阿里士多略胜一筹。哪料到,爱诺莫斯正弹奏得妙音如珠、扣人心弦的时刻,竖琴的琴弦突然断了。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恰巧飞来一只鸣蝉,把琴声继续下去了。爱诺莫斯只好顺水推舟,模拟蝉的鸣声而假奏。由于模拟的太逼真了,弄的真假难分。爱诺莫斯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为了感谢蝉的“救场”之恩,爱诺莫斯便在竖琴上装饰了蝉,以作标志。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但它反映了人们对蝉的听觉的看法,蝉要是个“聋子”的话,哪能及时飞
来“救场”呢?
近年来,许多昆虫学家对蝉是“聋子”的结论表示怀疑。雄蝉有高度发达的发声器,能发出令人烦躁的高音。中、小型蝉类的呼叫声一般可达80分贝~90分贝,大型蝉类的呼叫声可高达100~130分贝。我国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一种震旦马蝉,其群鸣声响彻整个山谷,震耳欲聋,使人不堪忍受。蝉为何使出那么大的劲儿来叫喊?目的是招引远处的雌蝉前来交配,繁衍后代。但是雌蝉的发声器官已经退化,它只能听到雄蝉发出的邀请,却哑不做声。这就意味着“情侣”之间是没有“对唱”的,它们进行单向性声音通讯。因此,雄蝉鸣叫时必须能听到自己的叫声,才能知道叫得如何,进行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叫声,以便更有效地招引雌蝉。
昆虫学家经过解剖发现:蝉两侧腹室的外缘(第二腹节左右侧)各有一个稍突起的听囊,腔内约有1500个听觉单元。当外界声波激励听膜振动时,听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其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相应的听感觉。雌蝉的听膜虽比同种雄蝉小,但听脊却明显的大,听脊比听膜对声音的敏感性更高。所以证明雄蝉并不是“聋子”,只不过听觉不如雌蝉灵罢了。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雄蝉的声音是由第一、二腹节内的发生机的收缩运动,分别牵动两侧发生膜受迫振动而发出。盖在发声膜上方的背瓣(即“鼓盖”)和所形成的鼓室以及腹部两块左右对称的腹瓣(即“音盖”)和下面的左右腹室,都有调音和扩音功能,而腹室内壁的上半部为近似白色的皱褶膜,下半部为内倾而近似半透明的听膜,透亮如镜,
故称“镜膜”。而雄蝉的褶膜、镜膜和腹壁膜是接受声波的听膜,又是鸣声的辐射膜,相当于我们使用的单卡录音机,它是两用的,既可以录音,又可以放音。单卡录音机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功能,录音时不能放音,放音也不能录音。所以有的科学家认为,雄蝉是个“半聋子”,即静止不叫唤时能听到声音,若是高亢鸣叫时,它就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这样问题又上来了。事实上,多种蝉类都具有合唱(群鸣)的习性。你不妨仔细倾听一下,蝉鸣都是这样的:先是大家一齐叫,节奏十分整齐,然后一起停叫。可见雄蝉鸣叫时,显然需要听到其他同类的鸣叫,以便调节自己的叫声,参加合唱。这样,说雄蝉的镜膜既是听膜又是扩音膜是不可理解的。看来,雄蝉到底聋不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个谜——雌蝉一定是哑巴吗?
表面上看来,捕捉到的雌蝉,都是不会鸣叫的,所以人们都称雌蝉为“哑巴姑娘”。从上面所讲的来看,雄蝉的“镜膜”兼有收音和扩音的作用,那么,它在鸣叫时,镜膜在扩音,就必然听不到自己的鸣叫声。这样,雌蝉又不会说话,雄蝉又听不到自己在叫些什么,这不成了雄蝉在瞎叫唤吗?这样怎么会让远处的雌蝉准确无误地找到“男友”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当雄蝉拼命地高歌鸣叫时,能把方圆1000多米内的雌蝉召唤过来。当雌蝉飞到近距离时,雄蝉不断发出特有的低音量的“求爱声”,吸引雌蝉靠近。与此同时,雌蝉也能发出低音量应答声。这样相互默契才能达到交配目的。只不过雌蝉的这种低音量次声人耳听不到。不过,它们是否真的用低音量的声音在“交谈”,这还是个谜。
第三个谜——若蝉是怎样计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