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言
详细内容
第一篇:《佛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佛教名言格言大全
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八大人觉经》
2.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4.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佛说十善业道经》
6.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佛说十善业道经》
7.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佛说十善业道经》
8.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佛说十善业道经》
9.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佛说十善业道经》
1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11.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2.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3.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4.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5.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7.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六祖法宝坛经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7.下下人有上上智。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2.佛法是不二之法。
1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0.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3.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5.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7.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8.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9.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3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1.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第二篇:《经典佛教名言》经典佛教名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禅师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大愿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普贤菩萨警众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心命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弘一大师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印光大师
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佛家名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慧能禅师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十善业道经》
第三篇:《佛家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意: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都是像梦等(六个比喻)一样非实有的,学者应该常作这样的观察。
法: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法”是无所不包的,没有什么不是“法”。法有两种:有为法,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所作的,从因缘而有的,有生灭或生异灭的,它是息息流变的,无常的。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都叫有为法。
对于“有为法”,佛作了六个比喻:梦,幻,泡,影,露,电
梦:指睡觉时,由于各种意识和感受,而编织成似是而非的梦境,不是真实的。幻:指幻师利用术法变化出的各种幻相,虽然可见可闻,却不是真实的。泡:指下雨时,水上刹那即灭的浮沤。
影:光线被物体障碍引起的黑影。
露:就是水汽因遇冷而凝成的小水滴。露到天明后,温度稍高就立刻消灭。电:指阴电阳电相磨触时,引起的光闪,也是刹那过去而不暂住的。这六个比喻,解释一切法的无常无实
“如泡、如露、如电”这三个比喻一切法的无常。
“如梦、如幻、如影”这三个比喻一切法的虚妄不实。
虽然一切法是无常无实的,是空无自性的,但确实是可见可闻的,
从因果施设来说,即空的假名有,不能说无;
从自性不可得说,即假的自性空,不能说有。
所以要观假名的如幻而理解空性,离一切相,才是般若的正观。
所以佛才教导说“应做如是观”。
第四篇:《佛家名言》佛家名言
1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3昔日寒山(文殊菩萨化身)问拾得(普贤菩萨化身):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5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6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7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8你什么时候放下,就什么时候没有烦恼。
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11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2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
满着烦恼呢?
15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17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18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19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必呢?
24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25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6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28世界原本就不是属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属。
29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0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31
第五篇:《佛家名言》《佛家名言》宋鸿兵:《佛家名言》: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福在简淡,寿始释怀;情出于心,虽远亦近;谊结如酒,暗香自来!佛中悟道,快乐永在!
第六篇:《佛教经典语录大全》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