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迪斯雷利】本杰明·迪斯雷利
详细内容
'本杰明·迪斯雷利,犹太人。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BenjaminDisraeli,1stEarlofBeaconsfield),KG,PC(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小学生作文网.zzxu.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本杰明·迪斯雷利,供大家参考选择。 本杰明·迪斯雷利,犹太人。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BenjaminDisraeli,1stEarlofBeaconsfield),KG,PC(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在把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在首相任期内,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和卫道士,他任首相期间,大力推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他的名字是同英国殖民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还是一个小说家,社会、政治名声使他在历任英国首相中占有特殊地位。 迪斯雷利于1804年诞生在伦敦,他的父母亲都是意大利籍的犹太人,还在十八世纪时就随家庭移居英国。父亲伊萨克·迪斯雷利是个有成就的文学家,曾到欧洲大陆旅行过,是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的信仰者,又同国内启蒙派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罗伯特·骚塞、历史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等过从较密,受他们的影响,思想倾向于进步。伊萨克本来就不是犹太教的虔诚教徒,后来因为同犹太人马尔科斯争吵,从1817年起他就退出了犹太教的集会,让他的孩子们改宗了英国国教。迪斯雷利少年时代所受教育颇有些特殊,这对他以后性格和思想的形成也许不无影响。他虽然13岁就接受了英国国教洗礼,但事实上他仍是在犹太教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幼年在一些较小的私立学校受教育,上学期间用的是希伯来文(即犹太人的语文),12岁之前没有进过英国国教的教堂。13岁时,父亲又送他进入一个不信奉国教的牧师伊利科根博士办的学校读书,学到的古典知识有限。这样一种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教育,培养了迪斯雷利这个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独特的性格。他习惯于独自行动,内心里有着一股傲气和强烈的领袖欲,为达到目的有时不惜冒风险。“冒险事业是为冒险者安排的”,这是他年轻时代的行动信条。他颇以自己的犹太人种族而骄傲,一直到老年时,他还曾对一个年轻的犹太人这样说:“你和我同属于一个种族,这个种族能够做到一切而不失败”。他15岁时辍学回家,在家自学期间,梦想将来当个伟人,能像荷马、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威廉·莎士比亚或拿破仑那样举世闻名。17岁时,父亲送他进入一个犹太人聚居的弗里德利克区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他在这里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并和文学界有了交往。1824年,他首次随父亲出国到德国,沿莱茵河作短暂旅行,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当沿着这美妙动人的河顺流而下时,我就下决心不当律师了”。从德国回来后,他离开了律师事务所,决心干一番大事业。1824年,他参与了一桩美洲矿业公司的投机事业,负责编写介绍矿业公司的小册子。父亲的一位朋友出版商约翰·马雷欣赏他的才能,约他合资办一份日报,取名《代表》,他慨然应允。不料半年后公司破产,迪斯雷利负了一笔巨债,这成了他整个前半生背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办报也成了空谈,为此还同马雷发生了争吵。投机事业受挫后,他继续从事创作。1826年,他的一部匿名中篇政治讽刺小说《维维安·格雷》问世。小说攻击马雷,他本人的作者身份也很快被戳穿,因而遭到马雷和文学界朋友们的冷遇。这一系列变故,对一个初出茅芦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不堪忍受的沉重打击,他已接近精神失常。为了恢复健康,他到意大利、瑞士旅行,养病期间,又撰写了《波帕尼拉大尉旅行记》、《年青的公爵》等作品。1830—1831年,迪斯雷利到地中海沿岸和近东国家进行了一次长达16个月的旅行,游历了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埃及。这次旅游,在迪斯雷利的生活道路上具有转折的意义。他的健康完全恢复。在国外、尤其是近东的访问,引起了他对政治、外交的浓厚兴趣,深感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投身于政治斗争。 从国外回来后,迪斯雷利决心竞选议员。1832年初,他搬入了伦敦西区(资产阶级聚居区),开始出入豪华府邸,走访政界知名人士,出版他的新作、传记体小说《康泰利尼·弗来铭》,展开了积极的竞选活动。迪斯雷利在思想上倾向于托利党,但当时正值1832年第一次议会选举改革前后,辉格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居优势。这使他左右为难。审时度势,迪斯雷利决心以独立的激进派面目出现。他在一次竞选演说中说:“我不管什么党不党,我是没有党的依靠,独立站在这里”。又说:“我也是保守党,保守我们制度中一切好的;我又是激烈党,革除一切坏的”。但是,没有明确的党派背景,毕竟得不到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他最初几次在家乡附近外康布城镇的竞选活动都遭到了失败。1835年迪斯雷利加入了保守党,但直到1837年他第五次竞选时,才在温德汉·列维斯帮助下,二人一起作为肯特郡梅德斯通的保守党议员进入了议会。不久,列维斯去世。1839年,迪斯累里同列维斯的寡妻、比他大12岁的、有钱的玛利安娜·伊万斯结了婚。这桩婚事虽然在上流社会受到非议、讥笑,被认为男女双方在各个方面都不门当户对,但迪斯累里夫妇却非常美满地一直生活到白头偕老。迪斯雷利在议会里的活动是从领导青年英国开始的。1841年大选后,罗伯特·皮尔组织起他的第二届保守党内阁。迪斯雷利未能入阁,对皮尔十分不满。这个时期,他在下院领导了一个名为“青年英国”的托利党人小集团的活动。这个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三个年轻人,迪斯雷利是它的真正领袖。“青年英国”的宣传,美化中世纪封建社会,主张恢复贵族的一切特权。为了欺骗群众,他们在议会里蛊惑人心地宣称他们赞同保护童工的法案,反对压迫爱尔兰等。实质上“青年英国”的思想反映了土地贵族对工业资产阶级势力日益上升的不满情绪。他们既反对皮尔政府对资产阶级自由贸易派的让步,也反对真正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所以马克思贴切地指出,“青年英国”所主张的是“封建的社会主义”。1844—1847年问世的迪斯雷利的三部曲《康宁斯比(年轻的一代)》、《西比尔(两个国家)》和《坦克雷德(新十字军征伐)》中,就通过文学语言清楚地表达了“青年英国”这种观点。《西比尔》一书更直接写道:“我的愿望是亲眼看到能重新有自由的君王……‘青年英国’认为工业城市、矿山、……工业化给人民带来了苦恼、贫困”。由于没有群众基础,“青年英国”在组织上很快趋于瓦解,到四十年代后期,这股反动思潮就成了历史上的陈迹。谷物法的废除,促使迪斯雷利和皮尔最后决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皮尔政府在自由资产阶级推动下,决定放弃保护关税政策,于1846年废除谷物法,开放粮食的自由贸易。这一决定引起了托利党人的强烈不满,迪斯雷利借机在下院组织起反皮尔内阁的反对派。发表了一系列雄辩的演说反对皮尔,皮尔心灰意冷,辞去职务,内阁也随之倒台。1848年,迪斯雷利正式当选为保守党的领袖,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逝世。 本杰明·迪斯雷利由小学生作文网(.zzxu.)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zzxu./wendang/70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