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哈尼族作文

哈尼族作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

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由于历史上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族际互动半径很小,从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服饰文化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分支,其服装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

二、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不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①解读哈尼族服饰.民族

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其他们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三、服饰的组成部分

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坞却”(帽子)、“帕横、拉下”(衣裳、胸衣)、“批滴”(裙子和“克本”(护腿套)。

1、“坞却”(帽子)

哈尼族服饰中所说的“坞却”其实就是帽子,各个地方由于语言的不同,对妇女所戴的帽子的叫法也会有所不同,而“坞却”是西双版纳州对妇女所戴帽子的一种统称。

“坞却”这一种帽子的缝制方法很复杂,缝制一顶帽子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帽式主要有圆形、瓦形、尖顶形三种。每一

种帽子上的装饰品特别多,都是以彩线、彩珠、彩色羽毛等加以认真装饰。有些家庭富裕的妇女会用银制的饰物来装饰帽子,如银链、银币、“银泡”,而家庭不富裕的通常只会用铜制的饰物来装饰,但不管是银制的还是铜制的装饰物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只是材质的不同而已。不管用什么来装饰,帽子都会变得很重,所以妇女们不会频繁的戴帽子,而且就算是戴帽子的时候时间一般也不会很长。这种帽子通常只会在出嫁或者上新房的时候戴,而且戴这种帽子的都是已婚的妇女。

2、“帕横、腊霞”(衣裳、胸衣)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穿的“帕横”,也就是衣服,均以自织的黑色土布作面料,缝制成无领的对襟上衣,上衣无扣,穿着时两襟会敞开,里面通常会穿白色的衬衫。上衣的两襟上和后背下摆上装饰的东西较多,前襟的两边都会有规律的钉满“银泡”、银币和贝壳等装饰品。而衣服后背的下摆上则会缝制上用彩色丝线有规律的绣满各种图案的布条,但是因为缝制布条的妇女缝绣手艺特别娴熟,缝制上去的布条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缝补上去的,反而像是直接在衣服上刺绣出来的。

上衣一般分着无袖和长袖的两种。无袖的衣服之所以说是无袖的是因为衣服的袖子只到肩膀,这种就相当于没有袖子,像马甲一样;长袖的则是长到手腕处,长袖的衣服一般袖子是用黑、红、绿、蓝、黄、白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而且还要严格的按一定的顺序拼接上去。拼接完成后的袖子就显得色彩斑斓,十分别致。无袖和长袖的衣服除

了袖子长短的不同,其它的装饰部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哈尼族服饰中的“腊霞”①则是我们常常说的胸衣,因为上衣在穿的时候两襟会敞开,所以妇女们在穿上衣时一般都会与胸衣配套来穿,当时,妇女们特别重视对胸衣的装饰,多用红、蓝、黄等不同颜色的布料制作。她们除了在胸衣上绣制各种图案之外,还会用银牌、银币、大小相同的“银泡”,按一定的规律钉满整个胸衣。但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们发现上衣与白衬衫配套穿戴也很合适,而且白衬衫并不需要她们费时费精力的制作,因此,她们都选择了上衣与白衬衫一起配套穿,所以,现在在西双版纳州很少能看到传统的哈尼族胸衣。

3、“批滴”(裙子)

哈尼语中的“批滴”是裙子意思。哈尼族的裙子都是短裙,而且都是黑色的,裙长只及膝头上方,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百褶裙和一般裙子之区别。百褶裙就是在染色完成后,把裙子的后摆用线一层一层的缝制起来,然后把裙子卷起来后进行保存,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裙子的后摆就会变得有褶皱,所以称为百褶裙。而一般的裙子就是在染色完成后,直接卷起来进行保存。

4、“久祯”(腰带)

哈尼语“久祯”即腰带的意思,我们平常使用的汉族腰带最主要是用来收紧裤腰,防止裤子往下掉的,其次才作为装饰物。而哈尼族的腰带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腰带,因为哈尼族“久祯”首先最主①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第二篇:《写景作文:美丽的丽江古城》

写景作文:美丽的丽江古城

写景作文:美丽的丽江古城

(引子)

烟花三月,春光明媚,我开始了为时八天的云南边陲一游。

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里,我尽情地享受到了大自然赐予我的一切,不管是茂密的森林还是圣洁的雪山;在这里,我享受着各民族大团结的浪漫情怀。我看着傣家的象鼓舞,喝着白族的“三道茶”,体检着哈尼族的奔放与热情,赞叹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回味着摩梭人的走婚之旅......

三月三十日(晴)

这是一幅宛如清明上河图的东方繁华古城——丽江!

她是我国四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云南的西北部,她古老的东巴文化更是一块令中外赞叹不已的神秘瑰宝。丽江是个多民族小城,以纳西族为主。丽江古城仿佛是一座世外桃源,五彩花石铺就的小道穿街而过,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在这里被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布满小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情画意之景观。水中,名贵的鳟鱼及锦鲤在飘逸如发的水草中悠闲自在的游弋着,这是鱼儿的自由世界,没有人会打扰他们。沿河两岸民居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精细雕绘目不暇接,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着,处处绿荫飞花,名胜古迹随处可见。“高原姑苏”这个美名被她用之一点也不为过。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上而下以来就是滇、川、藏的交通枢纽,是从古到今的“茶马古道”。城中心的四方街更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五花石铺地,天天日薄西山以清水洗街,带着极浓的民族传统特色的商铺林立。一群纳西老人围转在一起载歌载舞,唱着古老而动人的纳西民谣,一派祥和之气象。

坐在街边民居的茶楼里赏着花,品着茶,看着如织的游人,凝眸着墙上纳西的象形文字,听着悠扬的音乐,一种怡然的恬静由心而起,让人置身于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如痴如醉。

第三篇:《红河县》

哈尼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墨江哈尼族传统体育打秋千、打陀螺、踩高跷、射弩、打鸡毛球、斗鸡、泥巴架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揭示了哈尼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在继承和发展墨江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将有利于红河县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红河县哈尼族传统体育现状

引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51年5月建立县人民政权。从此,各族人民结束被奴役的历史,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前,属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后,属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东经101°49'-102°37',北纬23°05'-23°27'之间,东西最大距离81公里,南北最宽处40公里,国土面积2057平方公里。县境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元阳县和绿春县接壤,北面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西邻普洱市墨江县,西北面与玉溪市元江县相连。境内居住着27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哈尼族先民在采集、狩猎、觅食以及为寻求生存,抵抗毒蛇猛兽和与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中,利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作为武器,击退了来自人和自然多方面的侵害,猎取野物。久而久之,在生产活动中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其中有些生产活动衍变形成了具有对抗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打陀螺、射弩、打秋千、踩高跷、打泥巴架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范畴。它们不仅能展现民族精神,而且能弘扬历史文化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红河县哈尼传统体育主要项目的发展现状如何?红河县哈尼传统体育主要项目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那些?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对哈尼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利用现有文献和网络,查找相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书籍、

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

1.2.2走访调查法:对红河县哈尼族居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调查。

1.2.3观察法:对红河县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分析。

1.2.4分析归纳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墨江县传统体育的概述

3墨江哈尼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及发展现状

4墨江县哈尼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6结论与建议

第四篇:《蒙古族习俗作文》

蒙古族习俗作文

蒙古族习俗作文(一)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哈尼族作文}.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的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

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对自己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感情!

蒙古族习俗作文(二)

维吾尔族的豁达乐观、回族的尊老爱幼、壮族的能歌善舞„„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风俗。在那内蒙古的草原上,也有着这么一个民族,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没错,他们就是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能骑、善射和身体强壮闻名。早在几百年前,蒙古族就以骑兵精锐、骁勇善战闻名,由成吉思汗带领,横扫欧亚大陆。欧洲人的刀剑哪能抵御住那呼啸而过的弓箭和坚硬的马蹄,纷纷败下阵来,连当时的大金朝和西夏族也被消灭了„„不要以为蒙古族人很粗鲁,不懂文化,其实他们也有着极为讲究的文明礼仪。请客人进蒙古包时,主人会立在包外,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门。客人跪坐后,主人按照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地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献给客人。招待来客的佳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以示蒙古族主人对来客的尊敬„„蒙古族的餐饮礼仪也极其讲究,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鲜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敬酒时,必须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要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这独特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蒙古族人民的服饰多为绲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或是佩戴蒙古刀与荷包,脚穿马靴。因放牧需要,蒙古族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材料多为装配式的构件,可以随意安装拆除,便于携带使用。

跟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藏族的雪顿节、哈尼族的火把节一样,蒙古族也有自己传统而历史悠久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开始举行,席间有各种竞技游戏,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也梦想有一天,能坐在蒙古包里,喝上一杯香醇的奶茶吧?{哈尼族作文}.

蒙古族习俗作文(三)

古民族远在十二、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实行同一个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习俗。当时,除王公贵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贵族和平民可以成婚。讲求伦常,严格辈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过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当然这种聘婚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据《蒙古秘史》记载,少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的

亲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时的婚礼仪式也比较简单。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带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禅,德薛禅见铁木真“其目有烨,其面有光”,便说,“我有小女,亲家请婚之”。于是也速该到德薛禅家,“及观其女,则其面有光,其目有烨”,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马作为给字聘妇的定礼,如此而已。

据说,从那时起,蒙古族称女婿为“胡里根”,就是把难的送到女家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结婚仪式,元、明以来受汉族和满族婚礼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节。其成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过程:相看、下哈达(即订婚)、过礼、婚礼、回门等。

相看,就是男儿到一定的年龄,其父母即为之五色对象,得知某家有闺女,年岁相当,则托媒到女家提亲,然后两家父母彼此往来,互相了解家庭情况及男女性情,观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时,一般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如只说某年某月有朋友来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响。

蒙古人娶媳妇设三次宴才过门。第一哈达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亲宴,娶亲去七人。下哈达或哈达宴,即男女两家父母以为合意,选定订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带着哈达、烧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将订婚称为下哈达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达为头礼,定下儿女亲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达宴上议定彩聘礼及穿戴之后,再另行选吉日,约媒妁与亲友若干人,携带男方准备的牛、羊、布匹、绸缎和烧酒送到女家过礼。女方也邀请近亲若干人,共同议婚礼仪式。在婚礼仪式中后来定亲和过礼这两个仪式,其界限并不明显,有的把这两个仪式合并在一起进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过程和仪式,只是大同小异,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至于彩礼数目之多少,婚礼规模之大小,全由双方家庭的今年经济条件来决定,贫富贵贱相差很大。但蒙古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