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之死
详细内容
三处满目沧桑的古代遗址,如同遁居世外的高人隐士,漠然旁观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上的滚滚红尘。
戚城与蒯聩台(供应处院内)相距不过1.5公里,子路坟处于其间。这三处遗址都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卫国,相互间因果相连,牵扯着一段罕见的“父子争国”故事。故事因一个“红杏出墙”的女人拉开序幕,又因另一个女人的“红杏出墙”酿成宫廷政变,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的轰然倒地声中结束。
如果没有子路的介入,那段前尘往事可能早就不被人提起;而子路的出现,让卫国这个曲曲折折的香艳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色彩,有了一个千古争议的主题。
春秋时代的很多事,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子路之死也是如此:殊死的搏杀中,子路停下手中的长剑,从容地把被砍断的冠缨重新系好,将冠扶正了,道一声:“君子死,冠不免。”然后被乱刀砍死。
“冠”,现代人一般不知其为何物了。但在古代,稍有身份的男子,项上都要戴着这物件。“勇冠三军”、“冠冕堂皇”等等词汇,就显示了在“冠文化”盛行的年代,这东西有多重要。
古人不剪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可是大不孝。他们将头发束起,在头顶盘成髻,用布包住,然后加上一个由冠圈和冠梁构成的冠,以簪笄固定于发髻。冠圈两边还有名为“缨”的丝绳,可在下巴处打结,使冠在头上更加牢靠。
《礼记·典礼》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就是说古代男人长到20岁,就要举行成年仪式,由长者在其头上加冠,同时起字号。仪式结束,就意味着此人已经长大成人,享有了成年人的权利,也应该承担成年人的义务和职责。在古人的观念里,“冠”与荣誉和尊严有关。接待客人“不冠不见”,以表示对来者的尊敬;现身任何正式的场合,更是无不对镜正冠。
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可以说是宁死也要顾及礼仪、规矩和尊严。这种死法,令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已,有人骂他迂腐到愚蠢的地步,有人则赞其死得堂堂正正、难能可贵。
漫步濮阳京开大道,热闹和繁华都属于今天,而属于卫国的喧哗和骚动早已全部归于沉寂。
冬季的风吹打着街头的枯枝黄叶,令人想起2484年前的那个腊月,当想从儿子手中夺过国王宝座的老太子,与急于和情夫成婚的“老公主”牵手走在一起,灾难就旋风般骤然临近了卫国,接近了子路。
濮阳市地面仅存的三处春秋遗迹,将落幕已久的古卫国撩开了一角。曾经的繁华都市,巍峨宫阙,盛装美女,高傲武士,宫廷的阴谋和背叛,桑间濮上的风情和浪漫,一幕幕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次第展开的生动鲜活的故事,早已随风而逝的这一切仍能让人感叹不已……
父子争国为哪般?
蒯聩台遗址是一个几十亩大的广场,像很多城市的广场一样,青青的草坪间小路纵横交错。零星的一两个人漫步其中,使这里显得格外空旷。广场边的下水道堆积着烟盒、塑料袋等杂物,这在号称全国卫生城市的濮阳可不多见,让人隐隐感到这里是繁华城市中不被过多关注的地方。
广场的北端耸立着一个高出周围四五米的孤台,长宽都有二三十米,上面长满了衰草。据濮阳的朋友介绍,这是一个人工堆积而成的土丘,原来很高很大,由于历代洪水淹没和人为破坏,现存面积仅为原来的1%。
1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进行了发掘,发现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大聚落,自下而上分别叠压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和汉代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众多不同年代的窖穴和房基,出土文物极为丰富。
数千年的文化叠压,显示无数曾经生动鲜活的生命是这个土台上的匆匆过客。如果目光停留在春秋时期,我们大约会寻觅到一位特殊人物的踪迹:相传卫国太子蒯聩曾在这里隐身10多年。公元前492年,卫灵公去世,而卫国的太子蒯聩逃亡晋国,于是灵公夫人——历史上有名的南子,就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就是卫出公。
对卫国早有想法的晋国,借机派人护送蒯聩回国争位。卫国人听说了,就发兵阻击,蒯聩无法到达国都,只好到戚城先求自保,卫国军队也不再攻击他,于是蒯聩就在戚城附近居住下来等待时机,卫国出现了尴尬的父子争国局面。
造成如此局面的起因,还要从南子说起。堂堂卫国太子竟然要出国逃亡,并失去继承王位的机会,都和他父亲卫灵公的夫人——著名的宋国美女南子有关。
南子的美貌和风情万种是很有名的,据说孔子和她私下见了面,都免不了被子路怀疑,不得不发誓说:“我和她真的没什么,真的没什么!不然天打雷劈!”还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年老的卫灵公对她宠爱有加,甚至为她召来了宋国的公子朝,殊不知南子未嫁之时就和公子朝暗通款曲,久别重逢,两人情意更笃,只瞒了卫灵公一个人。
太子蒯聩“出差”经过宋国的野外,有宋国人嘲讽地对他唱小曲,内容十分不堪:“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发情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漂亮的公猪?”蒯聩听了羞愧万分,回国后决心杀掉南子,他对自己的家臣戏阳速说:“你和我一起去见南子,只要我一回头,你就把她杀了。”戏阳速同意了。于是蒯聩带着他一起去见南子,太子回头三次,戏阳速还是不上前动手。南子看蒯聩脸色不对,吓得“哇”的一声哭着逃走了,并高喊:“太子要杀我!”灵公大怒,太子不得不逃亡到宋国,后来又到了晋国,他的手下也全部被驱逐了。
事后蒯聩对戏阳速恨得咬牙切齿,对别人说:“都是这个人害了我!”戏阳速也不服软:“太子是想嫁祸于我!他大逆不道,让我杀死他的母亲。如果我不答应,他会杀了我;如果我真杀了夫人,他就会归罪于我。我才不上这当呢!”
蒯聩避居戚城一带,心中自然不甘;卫出公也很尴尬:这江山本来应该是父亲的,现在父亲流落在外,自己做了国君,名分上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但卫国既得利益的大臣劝他说,这是祖父的决定,不能违背。于是卫出公逐渐心安理得起来。可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蒯聩在离国都很近的地方住着,不能杀他也不能赶他,卫国的不稳定因素也太大了点。
拿了工资不避祸勇子路正冠而亡
太子蒯聩在濮阳这个蒯聩台住了12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蒯聩的姐姐嫁给了卫国的权臣孔文子,被称为孔伯姬。孔家有个叫浑良夫的家臣,是个高大俊美的帅哥,孔文子死后,伯姬寂寞难耐,浑良夫乘虚而入,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成了情人,日久情深,想“修成正果”却难以如愿。
于是,伯姬让浑良夫到戚城找她的弟弟蒯聩想办法,伯姬的儿子孔悝此时执掌卫国军政大权,相当于“总理”兼“国防部长”。蒯聩觉得对方有利用价值,对浑良夫说:假如你能帮我当上国君,我封你为大夫,让你“服冕乘轩”,免你三次死罪,并将伯姬嫁给你。随后两人盟誓。
浑良夫回来与伯姬计议已定,就悄悄把蒯聩带入卫国的都城,先藏匿在孔家的菜园,然后让蒯聩男扮女装,混入孔府,直接进入伯姬卧室。几个人吃完饭,痴情的伯姬亲自出马,拿着戈当手杖走在前面,蒯聩带着混进来的5个随从,用车载了一头公猪跟在后面,把毫无准备的外甥孔悝直追到墙角,用现在恐怖分子的手段将他劫持到一座高台,然后用那时候的办法,杀了公猪,强逼他盟誓效忠。按照当时卫国的情况,掌握了孔悝,大约也就控制了局面。
孔悝的家臣栾宁此时正准备喝酒,肉还没烤熟,听说发生了叛乱,便派人火速报告孔悝的另一个家臣——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自己则让人套上马车,装上酒肉,到宫中拉起卫出公,边喝酒边吃肉,向鲁国逃去。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最勇武豪迈的一位,这时候已经63岁了,他闻讯后火速赶到都城,在城门口正好碰上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同样是孔悝家臣的子羔。子羔对他说:“你去也来不及了,不要惹祸上身吧。”子路说:“我拿了孔悝的工资,就不能逃避灾祸。”于是子羔出了城,而子路进了城。来到孔府,守卫大门的人跟他说,不要进去了,没有什么用。子路说:“你为了个人利益而逃避孔氏灾难,我子路不会这样,我既然拿了人家的工资,知道他有了灾难就不能不管。”
说罢子路只身来到高台前,向蒯聩高喊:“太子何必劫持孔悝?即使你杀了他,也会有人接着跟你斗。”并说,“太子胆小无勇,如果用火烧台,烧毁一半,他一定会放了孔悝。”蒯聩听了很害怕,就令他手下的力士石乞等人下来对付子路。子路身材高大,勇武过人,可惜这时上了年纪,猛虎难抵群狼,一不小心系在下巴上的缨就被砍断了,头上的冠摇摇欲坠,子路叹了口气说:“君子即使死了,冠也要戴正。”于是停下手,把缨系好,冠扶正,石乞等人乘机一拥而上,杀死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结缨遇难”。
子路死后,蒯聩为了宣泄被压抑10多年的积郁,也为了恫吓卫国人,残忍地下令将他剁为肉酱。至此政变成功,蒯聩如愿当了国君。过了半年,他不能容忍孔悝手握重权,在一次酒宴后,派人暗杀自己的外甥,孔悝逃得一条命后,流亡到了国外。又过了半年,蒯聩找了三条借口,杀了曾与他盟誓的浑良夫。
蒯聩在国君的宝座上也就坐了两年。他不恤民力,大兴土木,残酷剥削、虐待工匠。贵族石囿引导手工业奴隶暴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百工起义”。蒯聩仓皇翻墙出逃,不小心摔断了一条腿,在逃命的途中被人杀死。从此卫国陷入长年的混乱,国力越来越衰微。
子路死时为公元前480年,孔子已经72岁高龄了。远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动乱,一句话脱口而出:“柴(高柴,即子羔)也其来,由(仲由,即子路)也死矣!”不久卫国有人来报信,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站在当院就哭了起来。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真的很了解。对于充满阳刚之气的子路来说,他的死,是不得不死,是别无选择。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导入课文】: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思考:
(1)这是一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
1、(1)、这是一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第五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把握。
【教学类型】讲练结合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_,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_儒家学派__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介词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方形
以 ②毋吾以也动词 认为 方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 用、做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仪、礼法
④以俟君子 就,连词,表顺承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 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假如 ①吾与点尔 赞
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与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③遂与外人隔绝 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往借,不与 给
6、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 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鼓瑟希 : 鼓瑟希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 : 风乎舞雩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使足民 : 使足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⑤,尔何如? 省略句 宾语前置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宾短语后置
⑦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
8、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文本阅读】
9、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10、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吾与点也!”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因”应为“接着”)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3.“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C
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
4.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B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 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3.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4.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5.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6.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
7.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徐慧明
《孔子》观后感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啊,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古代对人死的几种称谓
崩:是称天子之死。(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
升霞:是称天子之死(潘岳《征西赋》:“武皇忽其升遁。亦称(“登遇”)
星驾:是称天子之死。
赛:是称诸侯之死,(古代二品以上的官员之死称蔑)
卒:称大史之死。(卒是终的意思)
不得: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
于正厅东首,安键死去)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古财女子将
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失信:是自言父亲之死。(估是依靠的意思,失估就是失去了依靠)
失持:是自言母亲之死。(侍是依靠的意思,失待就是失去了依
赖。《诗经》有“无父何估,无母何恃”之句)殉:称有
所作为、追求理想、道义而舍生乱
殉国: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文天样作为
民族英雄,人们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
殉道: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孟子。•尽心》“天下
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殉节: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遇难: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藏难: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称因意外之事而死者。(如因飞机失事和车祸死的)
田径:是称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者。(如在战场上最后战死者)
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就义,即成就义)
逝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肘称年长者之死。子路之死
永别: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即分开之意)。子路之死
陨:是称元帅、大将之死。(如将星陨落)
溺: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天:称幼年人之死。
困: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称饿死者。
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苏拭《胡《堑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弃养:对父母去世约婉称。(父母去世,子女不能奉养,锁甜。弃养。
迁化:谓一般人之死。(《汉书;外戚传》:“恕迁化而扬下令,魄
放逸以飞。
因寂: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涅盘:称佛之死。
见阎王:谓作过坏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含贬义,对作过坏事为人的死亡代称。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媚于天子”中的“媚”的含义是(1.00分)
A.美丽
B.柔弱
C.妩媚D.服务
2、齐桓公第二期的口号是(1.00分)
A.捍卫周王
B.争霸天下
C.尊王攘夷D.问鼎中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1.00分)
A.中庸
B.大学
C.论语D.孟子
4、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目的是(1.00分)
A.仁义教化
B.记录历史C.惩恶扬善
D.美刺讽谏正确答案:C、5、“义者,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最早出自?(1.00分)
A.释名
B.尔雅
C.说文解字
D.马氏文通
6、周人对朝代更替的反思不包括(1.00分)
A.文王仁政
B.爱民
C.纣王荒淫子路之死
D.周人善武
7、描写君子的外表下面哪个不常见(1.00分)
A.衣服
B.肤色
C.玉
D.步履闲闲
8、在陈来的周朝三大道德体系中,属于《尚书·尧典》中所提的是?
A.五教(1.00分)
B.三德C.三道D.四德正确答案:D、
9、《无逸》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如何对待自身的生活态度问题?(1.00分)
A.国人B.统治者C.君子D.平民10、郑国的战乱持续了几年(1.00分)
A.六年B.十年C.八年D.七年正确答案:B、
11、齐桓公的名字是?(1.00分)
A.纠B.小白C.重耳D.申生
12、《诗经闵域小子》是谁做的(1.00分)
A.文王B.武王C.周公D.成王
13、关于先秦君子的内容没提到的是(1.00分)
A.理想追求B.子路结缨而死C.人格特征D.构造理想的社会正确答案:C、
14、《郑风叔于田》中的“叔”的含义是(1.00分)
A.男子尊称B.长辈C.叔父D.女子对心上人的统称
正确答案:D、
15、《毛诗序》中认为《诗经·大雅·民劳》是谁所作?(1.00分)
A.卫武公B.凡伯C.召穆公D.芮伯
16、不属于先秦君子风格内容的是(1.00分)
A.爱国主义B.英雄主义C.个人主义D.忧患意识
17、在《诗经》时代,一个君子首先所必备的条件是(1.00分)
A.华美衣服B.步履闲闲C.佩玉D.优雅翩翩的外表形象正确答案:D、
18、有关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当中,对于大臣谏诤的事情记载颇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1.00分)
A.君子风范B.诸侯争霸C.贵族政治制度D.士层阶级地位上升
正确答案:A、19、春秋时期北方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是(1.00分)
A.宋国B.楚国C.晋国D.齐国
正确答案:C、
20、《曹刿论战》中与曹刿对话的“公”是?(1.00分)
A.鲁庄公B.鲁襄公C.鲁桓公D.鲁僖公
21、下列《尚书》中哪一篇不是周公告诫卫康叔所作?(1.00分)
A.康诰B.酒诰子路之死
D.无逸正确答案:D、
22、《诗经秦风无衣》表达了什么情感(1.00分)
A.孝顺B.爱国C.忠心重义D.勇猛正确答案:D、23、谁为了百姓焚身祭天(1.00分)
A.成汤B.文王C.尧D.舜
24、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触怒了谁而被贬官在潮州(1.00分)
A.唐中宗B.唐宪宗C.唐玄宗D.唐武宗25、人们习惯称西周文化为什么文化(1.00分)
A.礼乐文化B.道德文化C.春秋文化D.文王文化
26、《诗经》中“风‘的内容是什么(1.00分)
A.讽谏B.抒情C.民情D.建议
27、关于“先秦君子风范”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1.00分)
A.时间是从西周初年到战国B.生活在贵族时期C.抱朴含真D.礼乐完备28、孙叔敖是哪个国家的(1.00分)
A.楚国B.晋国
D.鲁国
29、破坏晋馆垣以表达对晋国傲慢而不满,维护本国尊严的是(1.00分)
A.子完B.子产C.子路D.子由
30、“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谁说的(1.00分)
A.老子B.墨子C.孔子D.韩非子
31、春秋时期贵族最基本的修养是(1.00分)
A.诗词歌赋B.言辞优雅C.礼乐修养D.风度翩翩
32、子贡的字是(1.00分)
A.良B.赐C.回D.卿
33、没有描述成王鉴戒内容的是(1.00分)
A.《敬之》B.《尚书》C.《闵予小子》D.《周易》
34、建议重耳去狄国的是(1.00分)
A.子由B.子路C.子犯D.子产
35、申生是哪个国君的儿子?(1.00分)
A.晋文公B.齐桓公C.晋献公D.齐宣公
36、周幽王死于哪个少数民族之手?(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