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评价
详细内容
第一篇:《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
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却又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的统治。封建主义加上神权主义,便形成了太平天国的特权主义,在农民政权中,造成了它的特权阶层。洪秀全天王就踞特权的顶巅。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所谓“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不意味着农民得到了多少政治自由。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中这种平均主义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质上乃是带有反动性的。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镇压太平军的湘军士兵又何尝不是源于农民呢?所以只能看政权的性质。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谁好谁坏这要由历史来选择。而历史的选择是假曾国藩来实现的。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
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他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基地,而且又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为培养我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近代思想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江南制造局一创办,还附设了一机械学校,培养生产技术力量,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1872年,曾国藩还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的海军建设。曾国藩在世时,我国的近代海军虽然还未形成,但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他是有谋画之功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不仅有发轫、首创之功,而且还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他认为“礼”是一种“经世之礼”和“治世之术”,即“礼治”。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
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曾国藩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道”的政治性。
曾国藩家训中道德思想以孝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互爱、简朴清廉、忠义有孝的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中公共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超越前人的,对前人的思想有积极地融合、发扬与舍弃,并对现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积极作用。
曾国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第二篇:《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从李鸿间、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
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
毛泽东
毛泽东家乡韶山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仅一山之隔他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八岁之前毛泽东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并在这里通读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每卷扉页上都写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毛泽东号珍藏字样。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学识甚至于方式、方法都深深地烙下了曾国藩的印痕。■毛泽东的最高原则“阶级斗争”学说同于曾国藩的“大本大源”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源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的《爱国歌》如出一辙。
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蒋介石带兵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将士以“重赏”和“重赐”这完全师法于曾国藩“精神银子”的练兵用兵手段。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
梁启超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饮冰室文集·新民说》
陈独秀
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对曾国藩薰陶出来的湖南精神钦服之至年他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氏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
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
郭斌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冯友兰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宗稳操胜券冯友兰认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要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李鸿章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我老师”。他评价其师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吴永《庚子西狞记》
容闳
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大清驻美公使容闳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西学东渐记》
蒋迁黻
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著名学者蒋迁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既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陈毅
陈毅元帅认真研究过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直截了当地指出“曾国藩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
第三篇:《个人对曾国藩评价》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不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两位风云人物对曾国藩有着重要的评价,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这些评价与他的一生的作为和他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的社会的动荡而趋于不治,然而曾国藩入世便是评判乱党。他在军事方面知人善用有着别样的才能,就算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是佩服曾国藩的才能。他在学习方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一名书生。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书呆子,他刻苦努力,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生。他每日不拘何时,静坐时刻,正位凝命。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这些都是曾国藩老先生的人生航标。在处世方面他有着独特眼光。总之曾国藩在为人方面有着谨慎的态度,在治学方面有着严谨的态度,在对世事的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曾国藩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有着相当的地位,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生,他的行为完全是按照儒家的观念来处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恪守三纲五常,对君王和臣之间有着传统而不可动摇的观念。说是传统的化身一点也不错。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离不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的一身将近20年就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军,而且他的一生大部分的评价就是来源于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天国军席卷整个清王朝,势不可挡。曾国藩认为封建王朝虽说是腐败,但是比起洪秀全的神学观念来说是更好的,
因而曾国藩顺势镇压太平军。在清王朝的政策支持下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映他一生巅峰人生的时刻,在他的湘军出现之前太平天国军一直是桀骜不驯,战无不胜。曾国藩致力于太平军的镇压,他主张攻取安庆进而攻取天津从而破灭天国军,不得不说曾国藩有着独特的军事才能。在之前他进军九江,过于自大被太平军烧毁战船,投江自杀幸好被部下所救,仓皇逃窜。曾国藩他的镇压活动在长远的观点来看是有利于社会进程的发展,缩短了社会曲折的前进。对于这个中国学者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曾国藩在掌握湘军时就是打劫把湘军组合成了一个类似于土匪的军队,他杀人太多,“曾剃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他的这个疯狂杀人已是让他的名声有着影响。
不得不说曾国藩和洋务运动,可以说,曾国藩就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首领,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文化运动,也就是说曾国藩就是近代文化运动的领袖。不得不说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他在洋务运动中提出要用师夷之技来治夷,率先兴兵造战船,制火炮。开企业发展清王朝经济,发展科技。可见当时的曾国藩的眼光是多么的远大,抱负是多么的宏伟。他是一个爱国者,他更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有着超常见识的军人。想起大家说曾国藩是一个书呆子是一个愚昧之人。我想说曾国藩是见识超群的智者,是一个有着比常人更愚昧的智者。对于一个问题就算是常人都知道而且明白,但是智者这是就是一个愚者,比常人更愚昧,他会在这个常理理中提出问题,提出矛盾。这是的他就是愚者。但是表现出了智者的风范。洋务运动
就是曾国藩的具体所在,他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但是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文化运动的首领,最先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他是一个智者,在传统中找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和倾向。
在他的一生当中就数他的外交史对他人生的评判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他的人生有着墨迹的斑点。在外交上他知道清王朝不是侵华列强的对手他知道反抗是徒劳,他主张想列强讨好,签到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在法国侵略,中国战败后曾国藩求和赔款。这个事件被当时的好多官员反对而且对曾国藩的评价更是下了一个台阶。在那个时代,他那个外交官的职业下他只有这个选着就算是他将面临着中国后人的唾骂就算是他胜败名列他的选着就只有这一个,求和。这样才能够减轻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清政府才会得到更长久的延续。
当然我认为一个名人,一个爱国者,一个真正的英雄就是要有背袱骂名的准备,在民族大义之前即使是知道自己要背袱臭名的情况下也是义无反顾,这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智者。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智者,这样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不然毛泽东会独服曾文正呢?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曾老先生的许多的治学,人生行为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比如说学习,要读完一本后才读下一本,每天都得读书即使很忙的一天。早上醒而不恋更值得我们学习了,现在我们是在被窝里面打滚不想起床,天寒地冻的让我们不起。这就是宣示着曾国藩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我们这宣示着我们终日混着过的无为青年才会是终日怠慢、延误、邋遢。曾国藩先生就算是在自己有着自己事业之后都是那么的
严谨治学的态度真是让我叹服,即使是自己有了权势之后也不忘本的精神确实可嘉吧。一生在政坛上不说叱诧风云也是如鱼得水啊,一生的正气从未丢失他本有的意义。
第四篇:《对曾国藩的评价》历史上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做过评价,毛泽东在1917年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界石在研究<<曾国藩家书>>方面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要求其子蒋经国一定要读<<家书>>.所以所谓"画鬼易,画犬难",今天只敢说不敢评,即使如此也必定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褒者居多,贬者居少.仔细想来,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其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其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其二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细细想来,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精神,辨证的方法来考究,这些批评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先说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未经审判不获罪,而且我们的中华法系本身在刑事诉讼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制度保证程序并注意用程序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也适用于战乱的晚清.当时,曾国藩刚接到朝廷的任命到一地上任,开始准备镇压太平天国.由于处于战乱时期,权力真空在当地也有很明显的显现,抢劫,偷盗之类的案件大增.为了整治当地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