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成语典故素材>一夜落而知秋

一夜落而知秋

详细内容

篇一:《“落一叶而知秋”的来历》

“落一叶而知秋”的来历落一叶而知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虽然立秋,但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期间大约是三十天。民间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雨水逐渐减少,因此被太阳一晒,往往比大暑时觉得还要难过。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但江南的“秋老虎”却也有它的威力。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篇二:《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寒风吹而万木皆枯。当世界的颜色由墨绿变为枯黄的时候,那苏醒了千年的梦又开始了沉睡。这是一个轮回,周而复始,亘古不变。这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没有任何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他是默默无闻的小卒,还是叱咤风云的将帅,面对生命都是如此无奈、如此渺小。然而对于人生,人的一生也是一个轮回,由生至死,忧喜交错,短暂的就同月夜流星一般瞬间划过苍穹便于世间陨落,然而就在这短暂的瞬间,却留下了美好的享受和幸福的回味,因为人的积极性、能动性让这个原本冰冷的世界变得温馨惬意。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黯淡的,正是因为这不同的追求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尊贵卑贱的出现,我们不应该埋怨命运不济,而应该躬身自省,如何去驾驭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不让命运所驱使,这一点非常重要。

世人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句话充分暴露了人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主观意识差,盲从心理强,随波逐流,而缺乏自己的主张、意见、看法和原则,这样的结果最终会促使一股恶性循环的爆炸式发展,将严重阻碍自身发展前途,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

良性的、积极的、活泼的社会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才的自我开发、社会开发,而这种环境的塑造既离不开文化部门,亦不能脱离个人约束、个人塑造而放纵自流。

就个人而言,乐观的生活态度、高涨的生活热情、多彩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将促使人在生活中更多的享受自我、展示自我、升华自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体现。人生之路不可能一路坦途,而需要经历或承受一些磨难或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逆境中使我们摒弃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或弱点,不断巩固我们坚定执着的成长信念、不断塑造我们不离不弃的优良品格、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不断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等等。但凡那些在生活中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之人其皆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种人只会高喊生活的枯燥乏味、抱怨社会的不尽人意、嫉妒他人前途似锦,却始终不反省自我,不提升自我。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竞争激烈的世纪是学识和技能竞争的世纪,因此首先在生活态度方面我们应该放低姿态,谦虚谨慎、勤学好问、不骄不躁,居安思危、忧患并存,只有树立起了危机感和使命感,我们才能克服自身惰性,不断激发内在的潜力和动力,积极奋进、不懈努力;其次,我们应该提高自我加压和卸压的本领,竞争必然会带来种种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也可能有摧枯拉朽之势,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分析各种压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降解压力,使恶性压力转化为良性动力,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再次,生活在于分享,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我们的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去分享。这种分享不只是与家人、朋友、同事,也包括和萍水相逢之人。分享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促使人们增强强烈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分享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能够撤除人们坚实的沟通

壁垒和心灵抵触。分享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而精神方面的分享是提高人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缓解情绪压力等的有效方法。

改变生活,不可以好高骛远,而应该在扎扎实实的生活中去改变、去完善;力在拼搏,不可以急于求成,而应该在持之以恒的追求中去超越、去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努力之后,把握住机遇,那我相信飞跃式的发展则不将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最终会扎根于现实的土囊之中。

篇三:《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写作全程导航》

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写作全程导航

一、力求审题的准确度

就话题作文而言,所谓审题主要是通过对材料和话题的审读,来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作的方向、范围和要求。高考作文中要获得高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审题的准确、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成败。审题不准或者完全错误,作文就会被判“死刑”。就像一艘航船,方向不对,即使行驶得如何出众,又怎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话题作文发展到今日,审题的难度在降低,但是降低难度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审题,相反更要重视审题,试想,对于一则把握题意并不难的作文命题,如果因为忽视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岂不可惜?但是每年这种悲剧发生却绝不在少数。一言以蔽之:审题决不可以等闲视之。

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先用唐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和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具体的感性的自然现象发端,然后顺势作思维的第一级跳跃: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第一级跳后紧接着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二级跳: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最后顺势导出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试题表述简洁明了,一气呵成。和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仍是关系型的,反映“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正如题目提示的那样,“有限”与“无限”,“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与一般的关系型话题不同,此题关系单一,而内涵丰富。对由“A与B”组成的话题,考生通常要思考A与B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只有一种关系,可以有多种复杂的关系;而这个话题则只能根据材料明确指出的“寻常细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这样的观点来做“一枝一叶一世界”的文章。考题其实和英国诗人布莱克诗“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无限握在你手中,永恒存在一瞬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生必须把握住“有限”(“一枝一叶”)和“无限”(“世界”)间的辨证关系来展开。应当说在审题上并无多大障碍,因为审题的“度”,命题者在第二跳中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了考生。但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还是在准确把握题意上栽了跟头。

仔细品味上述两跳,它体现了思维的两个流程:感性(特殊)——理性(普遍)。这就预示着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只要另用其它的有限的具体现象来揭示某个世界、某种无限就切题了。如果对“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两句话再作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叶知秋”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它的全部哲学意义在于让人从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知秋天的到来,从事物的细微处看到它整体的面貌和发展趋势。由自然法则下的“一叶知秋”我们还可以将这个比喻性的话题进一步拓展为社会法则下的“一叶知秋”:小中见大,现象中有本质,特殊中寓普遍,微观中见宏观,平凡中见伟大,局部中有整体,有限中蕴无限,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瞬间中藏永恒„„所有这些类比拓展当属“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个话题之列,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有限的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面对这样的话题,有二十年左右人生阅历的高中生定会产生共鸣,也一定有话可写。

二、力求立意的高新度

考生在审准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便是为文章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一篇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中心,它是灵魂是心脏。立意首先求“稳”,在此基础上再求“高”求“新”求“深”,忌庸俗肤浅。所谓“稳”,即要切合命题者的意图、原材料的主旨。据此,考生应当跳出材料,多角度联想、想像,将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尝试多元立意,最后比较,优化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正如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话题同样可以唤起考生的广博联想,立意的要点同样是要将“一枝一叶一世界”具体化,从而将立意具体化。因为这一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适应于任何领域,故而考生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联想,都应该而且一定能找到能说明“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具体事例或现象。聊举几例:

由一个个小小的生活故事,揭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观某人琐行碎言,而推知其人格之高下、精神之优劣、胸怀之广窄;

由父母师长友人点点滴滴的关爱,而感知爱的世界至情无声、朴实无华、博大温暖;由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份意外的感动,而感知生活的美好;

由人生有限而事业无限,而感知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无限事业的辉煌中去,方能流芳百世;

由某地某些并不起眼的变化,而折射当今改革开放的成就;

……

再来看几篇考场佳作的立意角度:

《茶•琴•菊》一文,仅从茶、琴、菊三个文化视窗,让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风起风落间》以孔子、苏轼、李白、贝多芬、凡〃高等中外名人事例,小中见大,呼唤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歌唱的心》仅以船长、骑士、艺人的追求表现人类灵魂的精华——坚强、执着、忠诚;《指间的世界》也仅以几个人几本书,启示人们去读书,去感受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是尘埃,也是宇宙》则以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引导人们去关注无限的宇宙;

《尝鼎一脔》则从艺术、哲学、思想的高度鼓励人们去挖掘、升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这样一个话题,绝大多数考生是从正面入手,因此如果能从反向立意的话,就显得新奇而与众不同,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既然一片好叶、一枝好花能让人感知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一片败叶、一枝丑花折射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又有何不可呢?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差之毫里,谬以千里”不也同样能够诠释“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寓意吗?比如:

由楼价飙升、房地产商的暴利可显民本式微,揭示贫富的急剧分化;

由股市违规、劣质奶粉可见诚信缺失,呼唤公德回归;

由贪官污吏的层出不穷,揭示反腐败斗争的任重而道远;

由艺人假唱、拒演、打架、炒作、贿评,揭示其异化的人格;

由几个民工的城市遭际,而反映世态炎凉,提请关注弱势群体;

由环境的日益遭毁,窥见利欲熏心下地球母亲的累累伤痕,吁请环保意识;

由贫寒学生上不起大学、穷苦病人看不起病等一枝一叶,揭示当今社会的诸多不和谐之处,呼唤建立和诣社会的重要与迫切性。……

如能这样的“反弹琵琶”,文章在立意上自然胜人一筹。这就意味着考生面对话题不仅要广博联想,更要善于勇于绽开广博联想中的一支奇葩——相反联想。

三、确定文体的新适度

有了不俗的立意,还得有反映这立意的最佳文体。文体虽然只是文章的形式载体,但其对作文得分的高下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年来高考话题作文中产生的满分佳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文体的创新。文体之于内容,正如瓶之于酒,美酒装新瓶更能沁人心脾。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审美心理总是“喜新厌旧”的,在每天大批量的批阅后,阅卷老师更喜欢“新面孔”而对千人一面的作文心生厌烦。因此好内容如果能出之以好形式,更是相得益彰。这里所说的文体的“新适度”,“新”指的是与众不同,“适”指的是既适合话题内容,又适应自己的最佳发挥。本题作文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写,然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写出来的作文就得符合该文体的写作要求,写什么文体得像什么文体,否则便会被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得分可想而知。

就“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话题而言,可供选择的文体大有余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纵览今年浙江优秀作文乃至满分作文较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一话题在文体的“新颖度”“丰富度”上未能体现异彩纷呈。考生大多选择的是议论性散文的笔法,如附文《风起风落间》,鲜见小说、短剧、童话、寓言等文学性体裁,至于日记体、书信体、新闻体、问卷调查等应用文类的体裁更是难得一见。不知是这个比较空灵的话题束缚了考生的文体定位能力,还是考生在求新不能之下退而求其稳使然。

试选择上述“由几个民工的城市遭际,而反映世态炎凉,提请关注弱势群体”这一角度,如若出之以“调查报告”,则不妨作如下构思。先以“民工潮”和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提出调查目的;然后以一句诸如“那么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待遇呢”设问,提起下文;紧接着主体部分则从“就业”“劳保”“子女入学”三个角度,虚拟或采访三位民工的遭遇;最后以“大贡献”和“低回报”这一对比性议论,揭示民工整体的生活状况,进而画龙点睛昭示主题:关注弱势群体。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同样也能得高分。

四、追求语言的彩色度

语言是作文唯一的也是最终的载体,再高新的立意,再新适的文体,再新巧的构思,再丰富的材料最后全都要借助于语言来完成传达。语言最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才情,《考试说明》将对语言的要求列入了“发展等级”中,足见重视有加。《考试说明》中关于语言要有文采的具体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为此考生在落笔时须树立强烈的追求语言美的意识,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尽量做到让自己的语言出彩。“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话题本身就具有诗意的外壳和哲理的内核,这给那些擅长议论或抒情的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试看如下几篇优秀作文的语言:

选一个宁静的午后,挑一个阳光四射的地点,舒展着筋骨,捧一杯香茗,透过晶莹剔透的茶杯,看茶叶舒展姿态,你会蓦然感慨:你拥有了一个世界。不是吗?晶莹的杯皿仿如人类臵身的宇宙,流动着的液体仿如周围清新的空气,而那水中时而舒展,时而闭合,时而上浮,时而下沉的茶叶又与那人生百态有何等相似。

——《茶•琴•菊》

晨风抚起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

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

蝶翅轻拍芳朵,轻舞飞扬,那是新生的涌动;绿叶滴下晨露,折射阳光,那是盛夏的生机。——《风起风落间》

无论是船长、骑士,还是艺人,哪怕他们有着不凡的业绩,在这无限的时空中,他们都只能是一瓣鲜花甚至是一段残枝。然而一滴水足以让阳光展现它的全部光辉,一瓣花朵足以让世界的芬芳在上面停留。这些普通、卑微甚至已经不存在的职业也足让人类灵魂的精华——坚强、执着、忠诚……在上面流淌着光辉。他们是人类,是世界的缩影,他们和千千万万同样平凡的人一起,让自己歌唱的心,汇成一曲人类灵魂的大合唱。

——《歌唱的心》

月明星稀的夜星,你把酒望天,你从那一轮明月里看到了阴晴圆缺,看到了悲欢离合;你从门前流水里看到了乐观豁达,看到竹杖芒鞋的潇洒。

——《雨夜读书有感》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这寻常的谒语,使他们免受六道轮回的苦楚。这如同树叶在“一岁一枯荣”的谶言里悄悄生长,悄悄凋落,如同石头在阳光中慢慢承受风雨,如同牛羊在晨曦暮霭中一声又一声的问侯。这一片轻灵的诵念之声,伴着收藏在有限中的永恒,轻轻漫过我的心田。

——《一叶一菩提》

在书里,我看见了任长霞扫恶打黑时的铁面无私,扶危济困时的柔肠百转;我看见十里长街,百花满地,晚幢如云;我看见这个弱女子成了百姓心中流动的丰碑,赢得了百姓最虔诚的尊敬的爱戴。——我看见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指间的世界》

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踌躇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蓉落花若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悟有限》

请给我和我的灵魂一个纯净的空间,细观尘世间的一切寻常之物;请给我和我的生命一次蝴蝶的飞翔,寻找有限中的无限;请让我用歌声打造一张渔网,用网捞起那沉甸甸的话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心香三瓣》

这几段文字或整齐排比,或长短相间、整散错落;或设问或感叹;或比喻或对偶,有韵律有节奏,或如汪汪恣肆或如小溪潺潺,既含蓄又凝炼,既生动又形象,在语言的诗意美背后又让人体会到一种哲理的意蕴。这样的语言水平让这些文章在发展等级上获得10分的满分是当之无愧的。

为使语言亮眼,考生必须在平时的作文语言修炼中把握住这样几个关键。其一,要注重炼字推敲,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动词或形容词”;其二,至少炼成一种自己最擅长的语言风格,或生动活泼,或庄重凝练,或明快热烈,或幽默机智,或犀利冷峻,或辛辣讽刺,或朴素清新;其三,擅长运用多种句式表意,比如多用排比、对偶句,设问、反问、感叹句,倒装、省略句,力求长短相间、整散结合,气势流畅;其四要有自觉的修辞意识,比如比喻(尤其博喻)、借代、通感、排比、层递、对偶、对比、反语、比拟、呼告、设问、反问、夸张、反复、引用(化用)等;以此来增加文采。

以上四个方面是考场出佳作的必备关键,但是具备了这四方面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作文即可胜券稳操,因为高考作文是一项综合测试,除了要关注这四个方面,考生还应当关注其他作文能力的提高,例如:别致新颖地拟题的能力,恰到好处地选材、组材的能力等等。当然除了技巧上的关键外,最根本的是我们要自觉主动地关注生活,积累生活,因为高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度。唯厚积方能薄发,为此,在求学生涯中,我们就要做一个广博的读者,一个勤耕的作者,一个生活着体验着的思想者,从而为自己累积起一座丰富的文史哲宝库,那么,无论面对哪一类话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也一定能思如泉涌,意走笔随,挥洒自如,写出令人击节之作。

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考场佳作选萃

考场佳作一:茶〃琴〃菊{一夜落而知秋}.

时常仰望苍穹,奢望凭自己的有限之识解读自然的奥秘;时常俯首叹息,妄想凭自己有限的生命解读生命的真谛,终究无奈,摇头。望着大千世界,臵身于芸芸众生之中,忽瞥见三物,心中触然有感。

(一)茶叹

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臵身于钢筋水泥筑就的世界之中,常常会为生活的逼迫痛苦得无法自拔。时常感慨“世界之无穷,人生之渺小”的你,何不静下心来,喝一杯茶呢?选一个宁静的午后,挑一个阳光四射的地点,舒展着筋骨,捧一杯香茗,透过晶莹剔透的茶杯,看茶叶舒展姿态,你会蓦然感慨:你拥有了一个世界。不是吗?晶莹的杯皿仿如人类臵身的宇宙,流动着的液体仿如周围清新的空气,而那水中时而舒展,时而闭合,时而上浮,时而下沉的茶叶又与那人生百态有何等相似。

茶,以它特有气质诉说着大千世界的娴静与坦然。

(二)琴心

琴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中国文人钟爱。小小的琴声,如丝的琴弦,流动的旋律,时而如怨如慕,时而如泣如诉,说着弹琴者无限的心事,唱着世间永恒的主题。还记得东晋朝的稽康

篇四:《高一语文期末试题1》

秦安四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朱小彦审题:张安泰

卷(Ⅰ)基础知识

(共150分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蓊蓊郁郁(wěng)瞠目结舌(táng)绕树三匝(zhā)桂棹(zhào).....

B.商榷(liâ)敛裾(jū)否泰(pǐtài)如天地.quâ优劣....

C.猗郁(yī)落蕊(ruì)匪我愆(qiān)期肄(yì)业....

D.道义相勖(xù)氛(fēn)围肋(lâi)骨瞥(pěi)见...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