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成语典故素材>富贵牡丹的来历

富贵牡丹的来历

详细内容

篇一:《牡丹名称大全及由来》

牡丹传说之牡丹由来

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

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

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

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

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

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

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

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原来,他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

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

牡丹名称大全

以数字而命名

一捻红、二乔、三变赛玉、四旋、五彩云、七蕊、八宝香、九萼红、十样锦、十八号、一百五、千心黄、万花一品。

按颜色而命名

脂红、豆绿、夜光白、朱砂红、白素素、大棕紫、晨红、泼墨紫、沙白、御衣黄、深黑紫、芙蓉白、种生黑、种生紫、大叶黄。

就人物而命名

西施、昭君出塞、杨妃醉酒、嫦娥奔月、二乔、文公红、飞燕红妆、少女妆、淑女妆、杨妃出浴、洛神、观音面、绿珠坠玉楼。

借花名而命名

似荷莲、瑞兰、黑花葵、银边玫瑰、石榴红、胜荷莲、甘草黄、桂花黄、梨花雪、合欢娇、竹叶球、小桃红、红莲、迟蓝等。{富贵牡丹的来历}.

以珠宝而名

冠世墨玉、璎珞宝珠、八宝香、蓝田玉、红宝石、元瑕玉、蓝宝石、玛瑙红、珊瑚台、玛瑙翠、紫玉、脂玉、玲珑塔、玉含金、紫如意。

以吉祥宝贵而命名

大富贵、吉祥红、大红袍、状元红、玉楼春、锦袍红、祥云、锦上添花、富贵红、观音面、云芳、紫如意、玲珑塔、醉鸳鸯、粉盘托桂、金玉玺。

以姓氏而命名

姚黄、魏紫、刘师阁、赵粉、胡红、王红、宋白、苏家红、李园红、赵紫、鲁粉、左花。以城市而命名

洛阳红、彭州紫、延安红、云南粉、四川白、襄阳大红、梅州红、丹州红、陈州紫、洛阳春、青州红、神农花脸、成都白、岳阳红、绍兴春、丹景红。

以动物而命名{富贵牡丹的来历}.

花蝴蝶、银狮子、醉鸳鸯、雀好、瑞玉蝉、青龙卧墨池、白鹤卧云、鹦鹉戏梅、六对蝉、粉鹅毛、鹤翎红、鹿胎花、杜鹃红。

以景致而命名

昆山夜光、瑶池贯月、凌花晓翠、雨过天晴、乌龙集胜、彩云映日、蓝海碧波、山花烂漫、青山卧雪、梨花雪、雨后风光、中秋月、玉楼春雪、花红迭翠、汉宫春。

以“仕女”而命名

牡丹以其“色”、“香”、“姿”、“韵”之天然美,为天下人所厚爱。

人们爱牡丹,便根据其不同品种的花型花色花姿等特点,分别赋予它们许多美丽动听的名字,其中不乏历史上美女之名,宛如一幅幅神笔彩绘的仕女图。

美女为花添情,花为美女增色,两者交相辉映。在此略集一二,以供欣赏。将同一朵花上红白相间的牡丹,喻作三国时期的美人“二乔”,即“大乔”、“小乔”。

将白如云团的牡丹,比作神话中的“嫦娥”,而命名“玉嫦娥”。

将姿韵动人的牡丹命名为“昭君出塞”。

将粉里透红的牡丹喻为“杨妃醉酒”、“贵妃出浴。”

将花量大的牡丹看作“天女散花”。

将紫中带银红的牡丹视为“飞燕红霜”。

将红若旭日东升的牡丹叫“美人红”。

将略带柔弱之态的牡丹比作“西施”。

将出神入化的牡丹颂为“洛神”。

将淡雅而媚人的牡丹比作“淑女妆”等等。

篇二:《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富贵牡丹的来历}.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姿、香、韵个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

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

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

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牡丹的国色天香,雍荣华贵,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们的心态。同时,帝王文人雅士带头喜爱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围,不断掀起观赏牡丹、咏颂牡丹的热潮。唐代国都长安牡丹兴盛。逐渐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阳牡丹得到发展,长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东北牡丹江一带也曾有过牡丹栽培。

1.3兴旺发展时期

宋朝牡丹进入了历史上辉煌的阶段,尤对牡丹的珍爱不逊于唐人,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时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当时人们已熟悉牡丹习性,栽培技术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规模扩大了,出现了牡丹专类园,并形成了庞大的花会,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鲜技术也进一步提高。用蜡封花枝切口,再将装花的竹笼用菜叶填充,覆盖运输时尽量不颠簸,花朵能保鲜数天。这个时期有不少牡丹种植高手用自然变异(芽变、枝变)和天然杂交进行新品种选育。嫁接技术这时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人们用野生牡丹或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最

先进的园艺技术,在欧阳修著文总结牡丹嫁接技术的800年后,英国人罗伯特·福琼于1845年来华搜集我国珍贵植物资源时,首次把我国南宋时用芍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术带回国,这才解决了引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欧洲牡丹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宋代人们不仅继承了唐人爱牡丹的传统,还开始撰文系统地总结牡丹种植经验。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为牡丹作谱,现已残缺不全。0034年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是现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专谱,他不但系统介绍种花、爱花、赏花的盛况,还相当专业地记述了牡丹的育种方法,花型演化趋势,特别对播种选育新品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元朝,牡丹与中华文明一同处于暂时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曹州还有国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等地也繁盛起来。牡丹在私人宅第、农家院落获得大发展。据《亳州牡丹史》记载,园艺品种增至340余个,黄、白、粉、红、紫、黑、蓝、绿等花色已基本齐全。由于宫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泽)取代亳州成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泽仍是全国乃至全球牡丹生产基地,并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曹州城因各地花农广植牡丹芍药,以养花为业,正如“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余鹏举《曹州牡丹谱》),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菏泽牡丹的专谱,再后,赵孟俭原著,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记载曹州牡丹240个品种,据清时

老花农王文德记忆,曹州历史上最高栽培面积达33.3hm2,品种300多个。曹州牡丹有较大规模种植,早已形成商品。曹州牡丹集中在城东北一带,这里牡丹园星罗棋布,且多为明代所建,著名的园子有桑篱园、绮步园、玉田花园等。清代、人们对牡丹喜爱更甚,冬季赏“富贵花”成为宫廷中固定制度,因此“变花催花法”常用不缀,而菏泽花农,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将牡丹从青岛经水陆远至广州,在当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泽人仍每年到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断摸索,改进催花品种和技术,并实现了牡丹“花随人意开”,周年开花的技术。

1.4全面发展新时期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牡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品种达1156个,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发展规格化种苗基地200亩,专业种植户1.58万户,从业人员3.5万人,并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7届牡丹花会。尤其近几年牡丹要求量扩大,供不应求,每年出口达百万株。在牡丹资源方面,又从日本美国、汉国等引进纯黄、纯墨、正红等品种,用于定向授粉作杂交试验,发生自己的优等品种。

1978年以来,菏泽先后在各大城市举办花展。1978年1月在澳门举办:中国牡丹花展览会,观众达40万人次,被称为“四百年首见”。1992年在法国波尔多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获银奖。

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奖牌111枚中的奖牌中81枚,高居奖牌榜首。在2002年参加了广州陈村举办的首届全国冬季牡丹催花大赛中参展了近百个品种,获金奖5枚、银奖26枚、铜奖35枚,在牡丹

界引起很大反响,2003年春在北京新东安市场展览了600余盆盆栽牡丹,20余个品种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评,在各届花博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生物学特性

2.1生态习性和造生环境

牡丹有“性宜寒畏热,喜燥恶湿,得新土则根旺,栽向阳性舒”的习性,有人认为在长江流域和西南等地牡丹不易种植,其实只要选择适宜品种,栽种方法得当,一样可种好牡丹。牡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喜土层深,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又适度湿润的砂质壤土或富含腐殖的黏质壤土,最忌积水,适应微酸性、中性至微碱性(PH6.5—8.3)的土壤。

2.2生物学特性

2.2.1、年发育规律,一年当中随季节不同而产生的阶段性变化,就是牡丹的年周期。“春发林、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就是对其周期的概括。但一年中,牡丹生长期开始的早晚则因气候、品种群和品种各异。

2.2.2“上胚轴休眠”现象,牡丹种子成熟后,播种当年只长根,并不向上萌芽,只有经过冬季低温后,次年春季才萌芽、展叶。

2.2.3花芽分化,当年见到的美丽牡丹花是头一年夏秋季孕育,并经冬季低温后才形成,发育萌芽的。

3、牡丹栽培与繁殖

3.1牡丹栽培,牡丹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因此栽培容易,管理简便,全国除海南省外,皆宜栽植,即可地栽也可盆栽观赏。在一般

篇三:《奉贤邬桥古牡丹由来》

邬桥古牡丹由来

世人皆爱牡丹,所以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称谓。至今,百年牡丹已属不可多得的稀罕物,而树龄超过400年的明代古牡丹,那就更稀罕了。谷雨时节,不妨去奉贤邬桥镇吴塘村看看这株明代的古牡丹。

该古牡丹为明代杰出画家董其昌所赠。据奉贤地方志记载,董其昌(1555—1636)少年时就读于松江叶榭水月庵,与邬桥吴塘村金学文为同窗好友。万历年间,金家新居落成,正值董其昌任礼部尚书,临赴任前,亲笔书写“瑞旭堂”匾额并以“粉妆楼”牡丹相赠。金家历经22代,世代视花为宝,精心养护受赠牡丹,每年冬春用猪肠煨汤浇施,牡丹年年绽蕾吐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间,中外客商豪富多次以高价求购,金家不为所动。20世纪90年代初金家老宅拆迁,将古牡丹和匾额捐赠给国家,政府在原地修建了“明代牡丹苑”,在古牡丹四周种植了数百牡丹、芍药,并设置牡丹亭等景观,每年来观赏牡丹的游客高达3000人左右。据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鉴定,这苑牡丹为上海地区目前锁存最古老的牡丹,编入“上海古树名木之最”,誉为“江南第一牡丹”。

牡丹苑的面积不大,周有粉墙漏窗环绕,透绿露景,远看郁郁葱葱。游人到此处,未曾问讯,观其气质,已渐入佳境。园中主题明确,群花之中,突出了牡丹,尤以董其昌所赠的牡丹最为显眼,四周有栏杆围着。还有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命名的石碑一块,写有“古牡丹”三字,更显得此花的地位非同一般。它的地位并非是人为拔高的,确有超逸群卉之处:一是枝繁叶茂,根深蓄芳,体态富贵,神采奕奕。二是花色幽雅,红白相间,晶莹剔透,颇有光彩。笔者潜心观察,花之神韵,如赠花人儒雅之笔,“风流蕴藉”,有“秀润之气”。花坛之北,有一凉亭,亭后有块匾额,书有“瑞旭堂”三字,笔法圆劲苍秀,落款为董其昌。古牡丹东北有牡丹亭,金家的传人如今承担着古牡丹的养护和接待工作。

篇四:《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姿、香、韵个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

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

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

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牡丹的国色天香,雍荣华贵,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们的心态。同时,帝王文人雅士带头喜爱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围,不断掀起观赏牡丹、咏颂牡丹的热潮。唐代国都长安牡丹兴盛。逐渐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阳牡丹得到发展,长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东北牡丹江一带也曾有过牡丹栽培。

1.3兴旺发展时期

宋朝牡丹进入了历史上辉煌的阶段,尤对牡丹的珍爱不逊于唐人,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时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当时人们已熟悉牡丹习性,栽培技术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规模扩大了,出现了牡丹专类园,并形成了庞大的花会,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鲜技术也进一步提高。用蜡封花枝切口,再将装花的竹笼用菜叶填充,覆盖运输时尽量不颠簸,花朵能保鲜数天。这个时期有不少牡丹种植高手用自然变异(芽变、枝变)和天然杂交进行新品种选育。嫁接技术这时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人们用野生牡丹或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最

先进的园艺技术,在欧阳修著文总结牡丹嫁接技术的800年后,英国人罗伯特·福琼于1845年来华搜集我国珍贵植物资源时,首次把我国南宋时用芍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术带回国,这才解决了引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欧洲牡丹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宋代人们不仅继承了唐人爱牡丹的传统,还开始撰文系统地总结牡丹种植经验。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为牡丹作谱,现已残缺不全。0034年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是现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专谱,他不但系统介绍种花、爱花、赏花的盛况,还相当专业地记述了牡丹的育种方法,花型演化趋势,特别对播种选育新品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元朝,牡丹与中华文明一同处于暂时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曹州还有国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等地也繁盛起来。牡丹在私人宅第、农家院落获得大发展。据《亳州牡丹史》记载,园艺品种增至340余个,黄、白、粉、红、紫、黑、蓝、绿等花色已基本齐全。由于宫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泽)取代亳州成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泽仍是全国乃至全球牡丹生产基地,并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曹州城因各地花农广植牡丹芍药,以养花为业,正如“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余鹏举《曹州牡丹谱》),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菏泽牡丹的专谱,再后,赵孟俭原著,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记载曹州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