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秋水
详细内容
'【篇一】庄子的秋水《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对比的方法。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三、庄子的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李白、贾谊、陶渊明等
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旷达超迈,看得很淡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庄子关于相对论的文章。
四、正文赏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一番问答:写景,黄河秋涨图-----河伯沾沾自喜-------自惭形秽------河伯开导,小大之辩,相对的(五帝:黄帝、颛顼(专旭)、帝喾(酷)、尧、舜)(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把自己看得太大)
怎样层层推进?
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海若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碧、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这方面看来,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自满)进行嘲笑。
第二番问答:河伯陷入小不如大的新成见,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小大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小也许还有更小,大也许还有更大的事,所以不要看得太重,因此得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
小与大根本无法具体界定,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认为小不如大是不对的。因为都是人为进行界定的。(大小,贵贱等全是人为界定的,对宇宙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五、小结: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观点么?
明确: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六、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
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2、逐层推进3、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
秋水翻译: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及时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灌注黄河。水流汹涌河面这样宽大,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了北海边。朝东面一望,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他才改变了自己得意的脸色,望着海洋对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不少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曾听到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知识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您的水流浩瀚难以穷尽才明白,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见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同它谈论冰的事,因为受到时间季节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同他们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他们受到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河中出来看到了大海,才明白你自己的浅陋。这时才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但不会漫溢;海水从尾闾泄流出去,虽不断地永无停止地流但流不完。春天、秋天都不会有变化,
无论洪水、大旱也不会有感觉。这大海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未曾因此自满,自以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林在大山上一样;只存在被人小看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是像蚁穴在巨大的冰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号称物类的数量说它有万类,人类只是占其中之一。人类聚集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把这—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一匹马身上吗?//凡五帝所运筹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罢了。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
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篇二】庄子的秋水浅论庄子《秋水》的积极意义浅论庄子《秋水》的积极意义
摘要:《秋水》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庄子的性格主要是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关键词:浅论、庄子、秋水、积极意义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带给我们很多启迪,如: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有鉴别;知耻而近乎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一.谦受益,满招损。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因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进步。
二.人贵有自知之明。
河伯至于北海,对着海神若感叹,感叹自己的渺小,反省自己的妄自尊大。这正是在教育现在的我们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求教,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天人合一。
庄子崇尚“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
《秋水》就体现了庄子这个思想,他认为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之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因此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这对我们现在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我们社会所面临的四大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废水危机和环境危机,正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庄子的这个思想。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很少的知识,知道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
解。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学无止境。同时,我们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天人合一”。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庄子《秋水》的主旨就是通过海神和河伯的对话,借用了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孔子和伯夷来让人明白,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个主旨在客观上给人的启迪就是:人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负自满,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我们永远都不要自满、自得、自夸,而是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谦虚,看见自己的短处,这样才不会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吾长见笑于大方”。这就是大海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陆钦.也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J].安徽,江淮论坛,1980
[2]陆钦.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J].辽宁,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3]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篇三】庄子的秋水《秋水》经典教案(公开课)秋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庄子的秋水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篇四】庄子的秋水《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庄子的秋水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
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10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形容词做动词,满溢).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①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如今你从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还海更大的了。③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这是因为)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了形体并且从阴阳那里秉承到元气。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宾语前置①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②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③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满呢?
3、定语后置①闻道百
听到了上百条(许多)的道理
4、省略句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
尾闾泄漏海水,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会流尽。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
人们遍布在九州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省略介词的宾语)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
(注: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
5、被动句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有极高修养的人所讥笑庄子的秋水
②方存乎见少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
2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海,是因为他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他谈论冰雪的事,是由于他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固定句式
1(“非„„则”,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不是„„就„„”)
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2“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节义轻(不值得看重)的话庄子的秋水
五、包含成语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稊米大仓:比喻非常渺小。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六、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虚构一个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生动的阐释。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连类设喻和多重对比的方式,使其说理既形象生动,容易明白,同时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寓言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互相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寓言的整体,非常奇妙。
语言方面,景物描写的运用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力量。
【篇五】庄子的秋水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读后感(一)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秋水读后感(二)
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Inspirationalquotesyuedu.mipang.)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如何成功的经验,不可以轻视比你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跟上你,甚至超过你。还要向比你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学无止境。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庄子秋水读后感(三)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
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篇六】庄子的秋水秋水翻译秋水——选自《庄子》
秋水时(按时)至(到来),百川灌(注入)河。泾(直流的水波)流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大,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之(的)间,不辩(通“辨”辨别,分辨)牛马。于(在)是(这)焉,河伯欣然自喜,以(认为)天下之(的)美为(在)尽在己。顺流而(表修饰)东行,至(到达)于北海,东面而(表修饰)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才)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表修饰)叹曰:“野语有之(代这种说法)曰:‘闻(听说)道百,以为(认为)莫(没有谁)己若(比得上)’者。我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也。且夫我尝闻(听说)少(以„„为少)仲尼之(的)闻(学识),而(表转折)轻(以„„为轻)伯夷之(的)义者,始(开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难穷(尽头)也,吾非至于(到了)子之(的)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见„„于,表被动)大方之家。”秋天的洪水按时到达,上百条水流注入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两岸喝和水中沙洲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伯欣欣然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河伯)顺着河流往东走,来到北海,朝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面对海神若仰首叹息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上百条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并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识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看见您如此博大宽广,无边无际,我不到您的门前来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道德修养高的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