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
详细内容
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一)
魏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日记二则2011—12—4星期二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教
这个星期,利用下午第七节课,我们一小的老师和总校的领导共同观看学习了《魏书生的专场学术报告》的录像资料。这是一次快乐的学习,一次幸福的享受。魏老师的讲解,有着快板书的节奏,舞台小品的肢体动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亲历鲜活的教学事例,展示了当代一位教育家的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治学、踏实做事的人格魅力„„观后更是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消化、吸收。在实践中一起分享松、静、匀、乐的教学幸福。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用魏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踏实做事,不包装,不折腾。”他列举了在台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了在魏老师的课堂上:就是这样一篇在学生的眼里很艰涩的古文,却让学生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完成了自主读文、自主理解文意、背诵原文等学习内容,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而又收获多多。整节课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环节简单,简单之中却透漏着语文学习的规律,交给了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了语文知识,培养了语文能力,也在向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迈进。可学生们最初想把学好这篇课
文寄托给老师时,他却风趣地对学生们说:“我这个老师是以‘懒’著称的。学好这课还得靠自己。”一个“懒”字,却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们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学生们不会做的事,老师要给一个方向,方法。让孩子们继续前行。真真正正的达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就是简单之中的不简单吧。
二、扎扎实实求发展
魏老师说得好:“我们要把目光从远处放到脚下,一节课,一分钟。一分钟,一分钟的抓听、读、说、写;一分钟,一分钟地背着,写着,练着;一分钟能做多少事。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要坚持守住自己的长处,往深做,做细。守住这些,想不创新,想不改革都办不到。”多好的一个当下一分钟—做细—守住—创新,让我们看到了魏老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个当下。特别是他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一分钟真是令人叫绝:一分钟注意力训练,一分钟写字,一分钟背课文,一分钟默写,一分钟读文,一分钟演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那样的充满魔力。也正是在魏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一分钟的扎扎实实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才练就了学生一身的真本领: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相互出题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进而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果我们
每一位教师都把精力放在当下,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研究小问题,注重过程,那么还会有不好的结果吗?
三、本本分分教做人
我和老师们都有同感,魏老师的整个报告,既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把教育的真理融入到朴素的话语中,典型的教育事例中,听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彰显了魏老师从容淡定的性格和良好的平常心态。正如魏老师所说:“课堂上不发火,我让学生做我的监督员,上完课找成功的快乐,无数的快乐就穿成了一串珍珠。课下和学生一起活动,把极平淡的小事做得快快乐乐从从容容。”这就是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最真实最具影响力的一面。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形成了乐观、从容、乐业和一颗难得的平常心。这种教育是无痕的,恒久的,更是难得的。我心敬之。学之。除此,他要求学生唱军歌,催人奋进,激发斗志,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他和他的学生都坚持写日记,他说,写日记能使人的心灵向善,向美。从78年2月20日一直到现在,坚持写日记113本。这是怎样的坚持与执着,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对学生有影响力,说服力的教育吗?
听了这个报告,真的是受益匪浅。只是自身才疏学浅,感悟到的还只是管中窥豹,只窥一斑。但只求学之,用之。
一分钟方法给我的启示
看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视频,感觉到魏老师的课是精彩的,那一个又一个的一分钟是精彩的,或记忆,或朗诵,或积累,或演讲。课上没有过多的讲解,但一步一步入微的引导又显得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一个又一个的一分钟又显得那么富有情感。这课真的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无疑,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乐于挑战的情感品质。
我想,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试一试。恰好,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尊严》这一课。作者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让这些人物在孩子们的心里活起来,动起来。特别是文中的哈默、沃尔逊大叔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这种写法更值得孩子们学习,可是面对小学生,我又不能给他们讲过多的人物描写的知识,我想在当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把文中这一个个经典的人物描写留在记忆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熏陶感染,无形中渐渐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采用了一分钟积累的方法,意想不到的是在孩子们展示的时候,有许多孩子都积累了二至三个自然段,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迫不及待想展示的神情,我此时的心情真的是
和孩子们一样的兴奋,这是在以往我让他们自己随便背时所看不到的。当我把一颗颗奖励之星送给他们时,每个孩子都感激的对我说声谢谢,小脸笑的像花一样烂漫。我告诉大家以后这样的一分钟比拼还会有很多,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耶、耶、耶!
多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呀,我与魏老师共享这份幸福与快乐,还有一份敬重与感激,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向智者致敬。
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二)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作文教学给予我们的启示
作文教学
2012-07-2316:56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看完之后很有收获。
一、黄荣华老师介绍
黄荣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1984年走上语文教育岗位。2001年始先后师从陈文高先生、黄玉峰先生、于漪先生。现任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在几十年的语文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育观教育就是对生命进行文化约束的同时,唤醒、解放其生命力。这种对生命约束与解放的双重意义,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伴随这种语文教育观的形成,也逐步形成了“生命体验”和“文化贯通”相融相生的教学特色。
实践→总结,总结→实践„„循环往复的探索,使语文教育始终处于行进状态。2000年和2003年发表的《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素是生命体验》和《文学解读的三重障碍》,2008年出版的专著《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99年和2000年发表的《中学语文建立“汉字单元文化概念”的探讨》和《全球化时代汉语诗性特征的价值想象》,2008年出版的专著《穿行在汉字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回应。主编的“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20种),已成为许多中学图书馆的推荐书。作为课堂实践的真实记录与思考,2010年出版的《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黄荣华卷》正在走向语文教师中间。
二、作文教学过程化
下面是复旦附中2011届学生高一第一学期前半学期作文过程的粗略呈现1、2008年9月4日
9月4日,星期五。上午。第一二节语文课。作文。
这是2011届新生第一次作文。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从40多双期待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九月四日这天”,说这是我们的作文题,两节课完成,希望有精彩的描写。
有同学发问老师,这也叫作文题?
有同学嘀咕就是,这也叫作文题!
多数同学互相发问九月四日是个什么日子?”
“大家写写看。想给大家一个很公平的题目,谁也没有想到过,更没有谁写过。尽你的努力吧。说不准有同学能写出非常棒的文章来!我相信这一点!”我鼓励着。
„„
2、2008年9月6日——18日
这些天陆续看完了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感觉极坏,常常反胃,有时很想骂人。两个班将近90篇作文,竟然没有一篇真正把视角投向几十平米的教室外!真的很沮丧!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作文中缺少阳光,相反却有角角落落的阴影!
我大略统计了一下写同学这天过生日的有15篇,写一星期来的新生测验很失败的有20多篇,写住校一星期了想家的有20多篇,写周末要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去看老师的有20多篇,另外一些大多就是写上高中后的一些新感受,如哪位老师怎样,哪门课程怎样„„
我原本期待有同学能写到这天美国的金融危机,写到美国大选,写到股民,写到民工,写到公交车,写到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写到路边的乞丐,写到一缕晨曦,写到一片落叶,写到一只蚂蚁,写到一滴水,写到一片猪肉,写到怎样惦记着昨天没有看完的书,想象这天天堂的情景,想象以前的这天的情景„„但这样的内容太少太少!
并且,很少有像样的描写!
3、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下午。集体备课,讨论第一次作文,主要是谈如何讲评。全年级汇总后发现,各个班级的情况都差不多,没有几个同学真正有独特的生活感悟。若从这次作文看,他们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真正感知力!他们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困窘中!这是多么可怕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通过作文题的引导,把他们逐步引向生活深处,引向阳光地带,真正感受到“物质的诗意光辉向着我们微笑”(培根语)。于是,我决定给学生提供“世界,早安”这一题目,作为第二次作文的题目,并要求注重描述。
4、2008年9月25日—10月12日
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读完了两个班的第二次作文。第一次作文讲评后,有的同学获得了启示,目光开始真诚地投向教室之外,或以感恩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祝福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宽容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期许的心向世界问安;但大多数同学只是表情生硬地向世界问安,如同被强行拽着去完成一个礼节性的会见,满脸假笑。而我们期待的描述与想象则几乎看不到。
5、2008年10月14日下午
初步汇总后,老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叹是初中似乎没有过真正的描写训练,因为从490多份作文中我们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