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动物的作文>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作文,未完成》

寻找

金子郁

森林里住着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快乐地玩耍。

其中有一只小兔叫白白,他很孤单,没有朋友,只能看着别的动物三三两两的玩耍。一天,他实在不能忍受孤独的痛苦了,便去找朋友。

找到小马,嫌他喘气声太粗(白白是女的);找到小乌龟,嫌他走路太慢;找到小猫嫌他吃生食(老鼠),不健康,怕得传染病;找到小蜗牛,嫌他粘液(脚下的)太恶心;找到小鸭子,嫌他走路姿势太丑(摇摇摆摆)·········

篇二:《未完成之美》

未完成之美

人们常常把完美当做自己的终极目标,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有在做完之后才认为美好。但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未完成的事物中也蕴含着完美之处。

未完成并不代表着残缺,而是才智发挥到了极致的象征。正如古希腊艺术家刀下的维纳斯,因未完成的双臂而显得更加完美,更加令人叹服。若她本就有一双皓臂,那么人们就不会在千方百计为其寻臂后感受到她的完美与无与伦比。人们说双臂是在颠沛之后流失的,但我宁愿相信那是艺术家故意所为,因为断支双臂的才智让人们感受到了难以企及的美,领悟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离显露出合的可贵,是缺衬托出盈的光鲜。未完成并不是无法将画卷填满,只是想用留白给人们留下想像之美。中国的写意画用空白描绘流水,勾勒山间白云;毕加索用不完整的画笔表露内心思想;精美的素描并不是满纸的涂鸦,而是一笔笔之间的空隙让人们感受到光景的魅力。某些完美只可通过未成显露出来,过度的填充只会使之失去应有的意义,使其韵味荡然无存。

作为动画界的一代宗师的宫奇峻退休了,人们曾一再期待其佳作《龙猫》的续集,但续集始终没有出现。其实,美好温馨的《龙猫》并不需要后续来填充,在常人看来,《龙猫》是未完成之作,但它的未完成却恰到好处,正是它的未完成产生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在它未完成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使未完成显得更充实。未完成并不代表遗憾,而是为了任人们心中营造出更充实的完美。

纵观中国国内电影界,哪一部电视剧不是续了再续,最后只有弄巧成拙,狗尾续貂。导演们只想用现代的高科技去续上经典电视剧中的不完美之处,他们想去完成那缺失的遗憾,可是,他们只得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不必太过于将生活中的虚空都填满,有张有弛才使你更有力度;不必太过于让自己的艺术天衣无缝,留有未完成之处才使之显得更魅力。

篇三:《思辨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提示写好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含意。材料的主要信息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句是“世界为我而造”。“我只是一颗尘埃”,是说自己渺小,要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是说自己的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这两句话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写作的范围较广。综合两方面的意思,可以得出:人需要自信,但更需要谦卑和有所敬畏,而谦卑和有所敬畏的人,常常更有自信。写作时,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立意一:自信与谦卑

重点论述一个人既要自信,又要具有谦卑的品格,自信让人更好地走向世界、创造世界,谦卑让人成就美好的心灵。

立意二:渺小与伟大

一个人在宇宙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十分渺小的,渺小得如一颗尘埃,但又是伟大的,可以创造最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立意三:认识自己

犹太人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目的是告诫自己要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占领人生的制高点。

立意四:心态与人生

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而消极的心态往往导致人生的失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聪明的钓者,钓上来一只螃蟹,往往会盖住钓篓子盖子。钓上来第二只、第三只,就用不着盖盖子了。原来当有两只及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而竹篓口很窄,只能允许一只螃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材料二:古代日本渔民,打捞的鲇鱼很快就会死去,后来他们发现放上一群沙丁鱼在里面,鲇鱼被活泼好动的沙丁鱼一搅,有了危机感而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提示两则材料,均围绕垂钓展开。第一则材料中的螃蟹只知道竞争,结果害了自己;第二则材料中的沙丁鱼和鲇鱼彼此合作而保住了鲇鱼的性命。立意时,我们可以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从合作与竞争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这个话题素材丰富,构思立意的选择性极大,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文和才情文。此外,此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联系起来。面对激烈的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压力,或许合作可以造就双赢。当然,失去了竞争的一团和气,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材料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小和尚问师父:“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师父笑问:“你说呢?”小和尚说出孤独、误解、绝望等十几个答案,师父都说不对。最后,师父告诉他:“人最害怕的是自己,你刚才所说的孤独、误解、绝望等,都是人自己内心世界的影子。”人生的许多悲剧,都从害怕自己开始。

提示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的旅行,旅途中,每个人真正的对手都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也是自己。清醒地认识内心世界恐惧、懦弱、孤独的影子,并且战胜它们,就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汪国真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无法左右天气,但至少可以调整心态。毕竟,强者的内心无比坚毅、无比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角度一:可以从“强大内心,端正心态”的角度立意。审读材料,小和尚最怕的正是自我内心的影子。端正心态,让自己变得强大,便能去除内心灰暗的影子,战胜自己,从而避免人生的诸多“悲剧”。

角度二:可以从“走出‘心影’,摆渡生命”的角度立意。“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克制自我,走出“心影”;摆渡生命,成就辉煌。也许,你在“心影”中感受到了美之所在;也许,你在惧怕中顿悟了生命之真谛;也许,你在直面内心的忧惧中迈向了事业的巅峰。{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角度三:可从“孤独也有正能量”的角度立意,直面孤独,在孤独中集中精神,思考人生、社会的问题,孤独便会生出智慧,进而成为一种境界。

角度四:从“心影”的危害角度立意。谈“心影”对人心灵、精神的伤害及导致的结果,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地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①先知角度先知之所以弃较亮的煤油灯而使用光线暗淡的蜡烛,是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坚守的一种操守,一种追求,那一盏微弱的烛光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同执著、信念、坚守等话题如出一辙,只是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种心灵纯净、灵魂自由坚守上更加贴题。

②飞蛾角度它是作为干扰先知的对立面出现的,应该是世俗的载体,是一种诱惑人们

心灵走向崇高反面的力量。先知对付它的方式是任它追逐它的所好,不为诱惑所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可以是人与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世俗之人有他们的快乐,高尚之人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世界多样性的写照。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独守心灵的净土。

③灯光角度灯光本身并没有错对之分,区别在于人们对它的感受和好恶不同而已。光彩熠熠固然美丽,光线微弱未必不好,关键是在什么外在条件下去审视。先知对灼灼之光并不偏爱,因为它过于热闹;而飞蛾对灼灼之光情有独钟,因为那是它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仍然可以回到人们,回到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回到人们的生活观,甚至是人生观的分析判断上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的榜样。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

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

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

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

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花未全开月未圆作文文/刘南星[福州一中高三]“我不愿说‘完成’,因为那是墓志铭,而我们才刚刚开始。”百年前,亨利·福特曾在自己的《财富日记》里这样写道。世人皆推崇完满,甚至以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便是力求完成的状态,然而“完成”之后呢,真达到“山登绝顶我为峰”了吗?难道面前再无新的风景,哪怕身后已繁花似锦,眼前也是一片空旷与荒芜?这便是“完成”的陷阱。完成是个永恒的相对的概念,真正的完美本不存在,存在的仅是“已完成”的表象。比之这种迷惑,“未完成的状态”更能激发永不停歇的创造精神。它是生命中的一个逗号,让人期待下一个精彩的句子;它又是人生的一个绵长的省略号,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将“未完成”贯之一生的,是德意志的文学巨匠歌德。他从二十多岁起便开始构思诗剧《浮土德》的创作,但这部旷世的杰作在他生命接下来的一个甲子时光里,都处于“未完成状态”。歌德在用自己的心血充实这个故事,未完成的《浮士德》引导着他不停求索知识,体悟红尘。直到暮年,他闭门家中,笔耕不辍,却仍

不愿定稿。歌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浮士德》完稿后,我的最重要的事业便完成了。”八十二岁高龄时,大作完成,而文豪不久也与世长辞。一个只肯为自己的人生添加逗号,临终前还呢喃着“让更多的光进来”的人,终于带着未完成的状态,完成了令人仰止的事业。这不正像苹果公司那个缺了一角的苹果商标,缺失的一块并不是遗憾,而是继续向上的空间。坐落于印度的泰姬陵,建筑通体以雪亮的花岗岩建造,以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然而它却是一个未完成的建筑,当年的君王沙·贾汗本想在其对面再修一黑色的陵寝,但因政变而终未能成。今日当游人站在河畔,只能凭借想象去构筑这个未完成的爱情的誓言。这是一个凄美的省略号,它从未完成,但却比完成更加迷人。人间最美的风景,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娇艳的花蕾,残缺的上弦月,总给人以圆满的期待。这种憧憬,无疑正是不懈进取的动力源

泉。享受未完成的状态,永远追寻自己失落的一角,莫为人生画上句点。圆缺之辨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赛跑来到终点,太楼尚未竣工,作品还未完成„„有人觉得未完成状态使人焦虑、疲惫;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令人期待、奋进。作者从“花未全开月未圆”这句禅宗偈语中得到创作灵感,并由此联想到亨利·福特、歌德、沙·贾汗一生中对“完成”与“未完成”状态的感悟、情境,这样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作者的领悟:人间最美的风景,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娇艳的花蕾,残缺的上弦月,总给是以圆满的期待。这种幢憬,无疑正是不懈进取的动力源泉。这就把“未完成状态”的一种意境诠释得“简单而又玄妙,沉寂而又灵动”。

篇六:《2012二模作文总汇》

2012二模作文总汇

校训,对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乃至引领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列是中外一些大学的校训。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北航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海德堡大学:服膺真理、正义及人文精神。

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或其中一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近一段时间,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在美国职业篮球界的神奇表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有网络段子如此描述:林书豪是台湾提供零部件,美国人拥有知识产权,大陆拥有无限潜力,恰如苹果手机一般。

阅读下面一组关于梯子的名言——

●要想上梯子必须从底下爬起。(英国作家狄更斯)

●梯子总要一节一节地爬。(欧洲民谚)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请根据上述文字,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未完成状态的作文}.

在我们周围,‚标准‛无处不在,如国际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标准等。‚标准‛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依据,也减少了许多争议。

然而,最近某市公布的‚和谐家庭‛评选标准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争议。评选标准包含了‚家庭主要成员要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等内容。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标准”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赛跑未到终点,大楼尚未竣工,学习没有结业……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焦虑,难以仍受;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激昂、奋进,充满期待。请以‚未完成状态‛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鲁迅先生有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现在也有人提出‚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这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生的轨迹有两种:直线和曲线。

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它快速到达目标,代表效率和成功,象征人生路途的平坦。曲线,在两点之间来回弯绕,它延迟到达目标,代表了失败和挫折,象征人生路途的曲折。

美学家威廉说:‚美蕴藏于‘S’状曲线之内‛。有人说:‚人生是一条曲线,要靠我们来把它拉直。‛

你对人生的直线与曲线有何看法?请联系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请以“说‘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七:《期中感想(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