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详细内容
往事依依(一)
往事依依(二)往事依依(三)往事依依(四)往事依依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于漪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解题:
导入: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大声
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思考: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试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操作:1.指名朗读,师生更生。集体齐读。
2.指名回答。
看图画(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诗歌(千家诗),听讲课(读《南乡子》,读《南归》),聆教诲(多读书,读好书)。
四、再读课文,品味往事
导入: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何让作者十分留恋,它们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明确:1.看山水画,乐在其中,热爱大自然看《水浒传》,身历其境,喜爱读书,能够品味;读《千家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听讲课,感受诗词的魅力,激发了酷爱文学,关爱时代的情怀;聆听教诲,启迪心智,明理做人
提示:1.作者看山水画是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答: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水浒传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答: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3.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这些诗句的顺序能否颠倒?齐读诗句。
4.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师简介[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我站在北固楼上,眼睛看到的江南风光,仍然和过去一样;但是,我却看不见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的残破河山啊!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殷切怀念。千百年来,有许多的朝代兴起和衰亡,这种漫长悠久的历史,象昼夜不停地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无穷无尽啊。孙权青年时代就统帅数万精兵,占据东南方,不断地打仗,赢得了胜利。他是在感叹南宋没有象孙权这样的皇帝,来抗击金兵的侵扰,收复中原失地。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宋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知府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象孙权那
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5.田汉的《南归》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孤独、惆怅、感伤的感情。
6.比较一下两位对于漪老师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有什么异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使于漪老师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相同点: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
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有不同.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7.追问:童年时代可写的往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往事来回忆呢?
提示:所写事情都与什么有关?
追问: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你认为是什么使她成为一如此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的呢?
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明确: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会让我们明理做人,受益非浅。
8.思考:首尾两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依依往事衔接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