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让人感动的事例
详细内容
身边让人感动的事例(一)
身边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感动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感动”是没有限制的,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谈,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对我们的关爱······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这些都让人感动。
听妈妈讲,在妈妈单位所在的墩买里社区。住着一些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少数民族孤儿,他们的父母因为艾滋病都去世了。平时无依无靠,周围的人都嫌弃他们,相比之下,就在我们还经常给父母撒娇的时候,他们却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遭到周围人的歧视,更可怜的是他们从此失去上学的机会,失去温暖的家,每天都到处流浪。没有人管他们,经常挨饿受冻,生病的时候也没有人会把他们带去医院看病。因为人们害怕被感染上艾滋病。而妈妈单位的柴伯伯知道后,毫不犹豫地领养了其中的四个“艾滋病孤儿”。主动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首先给他们带来粮食和衣服,让他们吃饱穿暖重返校园,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生病了柴伯伯就派人送他们去看病。平时一有时间柴伯伯就去看他们,给他们买文具,鼓励他们,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在柴伯伯的关心和爱护下,他们告别了以前的生活,现在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
妈妈给我讲的这件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记,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张张可怜巴巴的小脸。得知他们现在状况,心里也得到一丝的安慰。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能震撼人心,有时,一些小事就像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柴伯伯做的这件事,虽然看似很小,却谱写了一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五年级(4)班马晨昱
评语:文章从细腻外落笔,于是,作者由此引发出一通感慨,我们常常被告一些无关昆要的东西纠缠,却似乎已经冷落了感动,谈得冷漠、麻木起来。其实,
“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写了一个故事来阐述感动的内涵,形式很好,文笔也都挺好,这就是感动。让我们人人可以看到民族之花处处开放。
身边让人感动的事例(二)身边的感人故事
30年前,一位聪颖刻苦的14岁小姑娘,师从某省城“第一把二胡”名下。每到周日,步行1个多小时来老师家学习二胡。3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姑娘已在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免费教她学习二胡的老师。心中藏着一个心愿,寻找看望当年的恩师。通过多方打听、寻找、联系,终于在珠海,见到了80年代中期从某省城迁居珠海的老师。师生见面,相互已不认识。60多岁的老师更记不得眼前的学生。餐桌上,学生历数着当年让她记忆深刻的许多细节:“我父亲为感谢老师免费教自己的孩子,送给老师一个台灯,老师马上把夫人刚从俄罗斯演出回来带的一条漂亮围巾回赠给学生”;“当年我们姐妹两人都跟老师学习,后来姐姐跟不上,父亲不让她学了”。说到这里,老师封尘的记忆终于打开,眼前的学生与30前的小姑娘对上了号。餐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万元给老师,老师笑说,“是补交当年的学费吗?”学生说,“不是,是学生的一点心意。其实,钱是不足以表达我感激之情的,因为老师对我的帮助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这点钱仅只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无论如何收下,不然我会不安的”。老师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钱绝对不能收,否则我会更不安的。”施恩者没想回报,令人敬重。圣经说:施比受有福。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是大爱。老师正是以他高尚品格和大爱,感动激励着他满天下的学生。
报恩者怀揣感恩心,让人感动。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惠,永不忘记,并真诚恳切表示感谢。
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报恩者不仅传递了令人感动的施恩者的高尚品质,更让人感悟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身边让人感动的事例(三)身边令人感动的事
。要问我最感动的人是谁,那我要感谢每天给我们做饭的阿姨。
每天,天还没亮时,工人们还在睡梦中时,阿姨已经起来开始为我们准备早饭了。为了能让我们能吃上新鲜的蔬菜,阿姨总是早早地去菜市场,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这让我很感动。
阿姨每天总是默默无为的付出着,我从没听过她的一句怨言。有时电路出现了故障,需要一百多个人帮忙参加抢修,当燃,阿姨得为一百多个人做饭,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姨还依然地满足我们的需要给我们做出可口的饭菜。感觉阿姨就像是一位神厨。其实为一百多个人做饭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是阿姨凑合着做能让我们吃饱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但阿姨不那样做,她宁愿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不想让工人们受委屈,这确实让我们每个人都很感动。
一般在工地上干活,能吃的是大锅饭,能吃饱就不错了,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吃饱而且吃的香,这都是阿姨的功劳。有时候干活干累的时候,心情会很不好,很烦躁,可每次想到活干完了能吃上阿姨做的可口的饭菜,干活又变的来劲了。
阿姨不仅饭做的好而且对每个工人都很照顾,很关心,他经常向我们问寒问暖,以至于我时常能从她那得到家的感觉。呵呵,建议还没有结婚的小伙们以后找对象时找一个像阿姨那样会体贴人的。俗话说的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站这一位温柔体贴的女人。”阿姨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能给人带来温暖;阿姨是躁杂世界的一首甜美的歌,能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阿姨是一首意境深刻的诗,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
身边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工人们的互邦互助让我感动,工人们互相关心让我感动,工人们互相团结让我感动,我想,正是由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令人感动的事才会使我们的力量更为凝聚,更为团结,才会使公司的发展更为壮大。
身边让人感动的事例(四)1.先改变自己
一个客人在机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地板上铺上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对司机说:“没搭过这样漂亮的出租车。”
“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
“你是怎样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到。
“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多年前我本来在公司做清洁工,每辆出租车晚上回来时都象垃圾堆。地板上净是烟蒂和垃圾,座位和车门把手上甚至有花生酱、口香糖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辆保持清洁的车给乘客坐,乘客也许会为别人着想一点。
领到出租车牌照后,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车收拾成了这样。每位乘客下车后,我都要查看一下,一定替下一位乘客把车收拾的十分整洁。我的出租车回到公司时仍然是一尘不染。从开车到现在,客人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没有有一个烟蒂要我拾捡,也没有花生酱或冰淇淋蛋筒,更没有一点垃圾。先生,我觉得,人人都欣赏美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城市多种些花草树木,把建筑物弄的漂亮点,我敢打赌,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把垃圾送进垃圾箱。”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别人倒不如反躬自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尊重自己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2.你努力了吗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没他的那一时刻,母亲用力把他拉上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州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读中学,家里没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则为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那笔血汗钱,母亲带着孩子踏上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来又顺利读完大学。
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最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圆的邮资,不能给订户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经分期付款好长时间买了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最爱的东西。但最后她还是同意将家具做了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也不用工作了。那天,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已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这次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你努力试过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地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度过了难关,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这个男孩就是驰名美国的《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三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约翰森的经历向我们昭示:
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
3.发现财富的眼光
菲勒出生在一个贫民窟里,他和很多出生在贫民窟的孩子一样争强好胜,也喜欢逃学。但与众不同的是,菲勒从小就有一种发现财富的非凡的眼光。他把一辆从街上捡来的玩具车修好,让同学们玩,然后向每人收取0.5美分。在一个星期之内他竟然赚回一辆崭新的玩具车。
菲勒的老师深感惋惜地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富人的家庭,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是不可能的,你能够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
菲勒中学毕业后,正如他老师所说,他真的成了一名小商贩。他卖过电池、小五金、柠檬水,每一样都经营的得心应手。与贫民窟的同龄人相比,他已经可以算是出人头地了。但他的老师的预言也不全对,菲勒靠一批丝绸起家,从小商一跃越成为商人。
那批丝绸来自日本,数量足有1吨之多,因为在轮船运输当中遭遇风暴,这些丝绸被染料浸染了。如何处理这些被浸染的丝绸,成了日本人非常头疼的事情。他们想卖掉,却无人问津;想运出港口扔了,又怕被环境部门处罚。于是,日本人打算在回程的路上把丝绸抛到大海里。港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