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作文>《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单位:唐庄乡初级中学

授课人:李金朋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3年10月10日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望岳》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第五单元,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再结合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七年级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理解“钟、割”的妙处和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学习重点:理解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常识:

1.介绍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望岳》。

2、老师指导、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全体学生自读、齐读。

四、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五、再次朗诵,研讨品析

1、理解诗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望。

2:知识补充:望哪里?你从何得知?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4、请你描述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5、尾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6、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六、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课堂检测:

1、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2、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3、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4、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完成《导学案》课堂检测。

篇二:《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望岳》教学设计}.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篇三:《《望岳》教学设计》

篇四:《《望岳》教学设计(语文)》

《望岳》教学设计(语文)

《望岳》是写泰山的千古绝唱,要真正受到美的熏陶,要通过诵读,感知诗的韵律美;通过为诗配“画”(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诗句),对诗句进行个性创读;通过典型例子讲授赏析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对诗句进行个性赏读;通过找寻写景抒情的句子,捕捉诗人的情感、探究诗中的情趣与理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本诗内容

②赏析句子

③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为诗配画,用散文式的语言翻译诗;讲授赏析句子方法,学生举一反三,自由赏析诗句;拓展迁移,介绍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杜甫高瞻远瞩的气魄,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句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是一个诗人的时代。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匠型诗人横空出世,他被郭沫若誉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同学们,这个人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随他去望岳!

二、初读感知、交流展示

问:《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篇五:《《望岳》课堂实录》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作者:彭康加入日期:07-08-07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

——学习《望岳》

北环中学彭康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望岳》教学设计}.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望岳》教学设计}.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篇六:《望岳优秀教案》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

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