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详细内容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练习十四》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力训练点。 4、会用竖式正确的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5、通过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6、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为什么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的算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42根小棒、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生准备4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挂图。说说图上意思,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师问: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你能列算式吗?50-26可以小朋友用小棒和计数器帮忙。 全班交流。 如果用竖式该怎么做?让学生独立思考。 结合板书问,个位上0-6不够,怎么办? 强调:在减十位上的数时,可别忘了先减去退去的1。 2、“试一试”。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小组交流讨论:你能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相互交流。 2、“想想做做”2。 用竖式计算。 3、“想想做做”3。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新本领? 1 2 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海边玩一玩好不好?海边可热闹了,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情境图,看看海边小朋友在干什么? 2、学习情境图。 谈话:看着捉虾的小朋友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看着捉螃蟹的小朋友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例1 1、列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1 谈话:一共捉了多少只虾?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12和26都是几位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板书课题) 2、探究算法。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将学生交流的口算算法、竖式算法进行板书) (3)动手操作、自主构建。(用小棒拿一拿,计数器上拨一拨) (4)学习竖式的写法、算法。 师:既然我们学习了竖式,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25+4,你能不能尝试着用竖式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动笔,上来交流) 师:有没有做的与她不一样的?老师这里还有种不同的写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25 +4 65 师:做的对么?为什么? 总结: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个位跟个位对齐,十位跟十位对齐。 总结一句话: 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怎样算?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例2 那第二道问题该怎样列式?那它的结果又等于多少呢? 三、练习 2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这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上学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找、画、拼、摆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课时安排: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1课时 拼一拼1课时 认识图形练习课1课时 1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三棱柱,问:看见过这种形状吗?猜猜它的名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每人轻轻的拿一个长方体,举起来看一看,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你在它的面上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图形? 2、大家都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其他物体的面上找到别的图形呢?把你找到的图形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小组交流) 3、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老师要当记者采访几位同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也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 生4: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5: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课前已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先让学生在“体”上找熟悉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 4、刚才大家从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边说边从教具上撕下贴在面上的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三角形) (二)进一步认识。 1、你能想办法让物体面上的这些图形跑到纸上吗?想想怎么办。 生1:把物体按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出来。 生2:在物体的面上涂上颜料或印油,印在纸上。 生3:可以剪下来。 生4:把物体按在纸上,把纸沿着图形的边折起来,就可以折出上面的图形。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要求小组合作,每种图形至少要有三个,请组长先分好工,谁做什么,谁做什么,再动手做。比一比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哪组合作的最好。”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活动呢?在活动之前,给学生提出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老师的要求和意图。〕 2、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图形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跑下来。我又要采访几个小朋友了。 3、互相欣赏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再把纸上的图形分类,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的作品完成得真好。老师有个请求,每个小组能不能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送给我,留作纪念。 4、玩“帮图形找家”的游戏。 出示的图形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在黑板上划分每种图形的家,请学生“帮图形找家”。 5、老师看长方形和正方形,觉得它们很像,都差不多,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6、同学们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小组里互相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形的样子,用手在空中画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实践应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回想一下,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图形,同学们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的图形。 3、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4、拼图形活动。 2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27页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片、实物风车、投影器,学生自备图形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生:钉、小棒、纸„„ 生: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用直观的实物风车极大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跃跃欲试的愉悦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出示口算卡) 3+2=7+5=9-4= 8-2=5+5=3+5= 2、摆小棒计算并叙述计算方法。 2+7= 引导学生说出:2+7就是2个一加7个一,得9个一,也就是9,所以2+7=9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20+10”。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⑴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 ⑵反馈练习 ①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②让学生自己编几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题,并叙述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⑴“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⑵反馈练习。第48页第2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xKb1.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4=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⑵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⑶归纳算法。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的计算方法。 ⑷反馈练习: 5+3=92+6=35+3=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⑸想一想:2+34= ⑹反馈练习: 65+2=6+69=2+65=69+6= 2、教学例1。 ⑴出示算式: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⑵图示: ⑶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5+20=45。 ⑷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0+25=45 ⑸反馈练习: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Xm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8+6=20+15=31+5= 学生完成后,师生分析每一组算式的不同点。 2、引入新课: 在刚才的练习中,31+5你是怎样想的?24+2呢?(强调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如果把“24+2”改成“24+9”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学生操作,形成表象。 ⑴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桌上用小棒摆出24+9(左边放两捆小棒和4根小棒,右边放9根小棒)⑵想一想: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启发: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⑶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桌同学再摆一摆,边摆边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归纳算法。 ⑴抽象: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大家说一说操作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个位数先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的算理形成表象。 ⑵归纳:根据演示图,你能说说口算24+9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24+9的计算过程。学生在书上把例题补充完整。 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数与整十数相加。或者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和余下的一位数相加。 3、反馈练习。⑴35+5=63+8=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⑵5+35=8+63= 先让学生联系本课的知识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与整十数相加。 ⑶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教师放手让学生谈谈收获,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师在课题上补充“进位”两字。 第四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第67页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三、巩固新知 课本第67页第8题。 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67页第10题。 2、课本第68页第15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68页第12题。 2、课本第68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会解答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首先来说说计算教学。 关于计算的新知识有以下三点:一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进行;二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可以列两个连续的竖式或者把这两个竖式连写;三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提高计算的效率。 3、对灵活计算的要求高。学生在第一节课刚刚学会了连加连减竖式的格式,在第二课时就要求灵活选择口算或笔算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第二步能口算的(试一试),学生的错误更多,因为以前都是把竖式的结果直接写在等于号的后面,而这样的题目却要求把竖式的结果在脑中口算后再写出得数。原教材是在二下学习连加的竖式,介绍了三种方法,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题目没有要求用竖式计算。针对学生的问题,我想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运算顺序是为了进行混合运算而作出的规定。人们共同遵循规定就能避免混合运算时的混乱,确保计算正确、结果唯一。解决实际问题经常要列式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应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相矛盾。例1和例2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教学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能 够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时应该注意三点: (1)教学时要先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口算,让学生重温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说清楚每一道算式的计算步骤。学生一般会说清楚第一步算什么,如例1的算式19+27+26,先算19+27。他们也知道接着算什么,但不会照“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再加26”“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减33”这样表述。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说清楚第二步计算的具体内容,感受这一步是前面计算的结果与算式里第三个数的运算。 (3)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例1求三个人一共折多少只小船,可以先求出图画里左边和中间这两人一共折几只小船,再求三个人一共折的只数。在算式19+27+26中,先算19+27=46,再算46+26=72,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完全一致。例2求还剩多少只小船,可以先算出一共折了多少只,再从中去掉送给幼儿园的小船只数。所以算式38+42-33应该先算38+42=80,再算80-33=47。联系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和数量关系,解释连加、加减混合算式各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学生能够体会到“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