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描写的小练笔,如:足球赛
详细内容
篇一:《描写人物动作小练笔》
描写人物动作小练笔
2007-11-2717:05:34|分类:人物系列教学指导|字号大中小订阅
巧用动词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有表现力的,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活。”
这段话分别用“跳”“跑”“走”“踩”描写走路。它们有什么区别?能不能互相替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穿布鞋的人为什么要从小青石上面“跳”过去呢?可能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布鞋喜干怕湿,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同样本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间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所以用“踩”。
读着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社会风俗画。可见这些动词用得巧妙。
※
※※※※※※※※※※※※※※※※※※※※※※※※※※※※※※※※※※※※※
小练笔:课间,你在玩跳绳。听到上课铃声之后,你的连续动作怎样写。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停止了跳绳。小红说:“记住,我跳了102下,你跳
了99下,咱们再下课接着玩。”
我一边缠绳子,一边往教室跑,绳子不听话,缠着的那一头掉了下来,拍拍地打着我的鞋跟,绳子越来越长,我一不小心,踩到了绳子,差点摔了个跟头。我赶紧提起绳子,使劲往兜里揣。我喘着粗气,站到排里,用手摸摸绳子,心里对它说:“小东西,还敢和我捣蛋,好好听我的话,再下课让我多跳几下,胜过小红!”
上课了,那条绳子安静地躺在我的兜里,我也认真地学习了。
~~~~~~~~~~~~~~~~~~~~~~~~~~~~~~~~~~~~技巧训练:
一、选词填空。打、掏、背、走、擦、蹲、跑、踏
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因为下雨回不了家正哭着。小敏看见了连忙()过去,()出自己雪白的手帕,()干了那位小朋友的泪水。然后,他()开雨伞,()下身子,()起小朋友,()着泥水混杂的路面,向小朋友的家()去。
二、根据下面的总述句写一段话,并用上“先”、“然后”、“最后”四个词。
我和陈明一起修课桌。
班级有几个桌椅坏了,我约陈明星期日一起到学校修理。陈明高兴地说:“我也正想和你说这件事呢,好吧,星期日我一定去。”
我和陈明来到教室,先把坏桌椅挑出来,把好桌椅挪到一边去,把坏桌椅放在中间,查看坏在什么地方。然后,该钉的钉,该补的补,教室里响起叮当的锤子声。我和陈明累得汗流满面,汗水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一边说着,笑着,一边热热闹闹地干着。只听陈明一声尖叫:“哎呀呀,”原来他的手被锤子砸了一下……最后,我们把修好的桌椅摆好,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篇二:《人物描写一组小练笔》金黄色的臭豆腐
徐富康
虽然他相貌平凡,但我觉得他是天底下最细心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那天放学后,我刚走到校门口,一股臭豆腐的怪味便从远处飘了过来。我朝前一看,一位慈祥的老人正一丝不苟地炸着臭豆腐。那位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有着一头花白的头发,慈祥的脸上镶嵌着数不清的皱纹,浮着不少棕色的老人斑,一双眼睛非常大,看上去炯炯有神。我漫不经心的从老人身旁走过,忍不住说了一句:“真臭!”他并没有听到我的话,反而问我:“小朋友,要不要来一串臭豆腐?”“不要。”我大声说。老人又说:“哈,小朋友,这东西闻着臭,吃起来可香着呢!”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榴莲—一种同样闻着臭吃起来特香的水果。于是,我便地给他一元钱,然后点点头,表示同意。他接过钱,便开始炸臭豆腐了。只见他先拿出两个瓶子,又抽出一根竹签,然后切下三块黄色的豆腐,拿出夹子,把它们夹好,小心翼翼的串在竹签上。他把炉火打开,等火烧得很旺时,他便把串好的臭豆腐放在火炉上烤,烤了大约一分钟,他又拿起刷子朝豆腐的两面刷了一些油,然后继续烤。只见他眉头紧皱,脸上的肌肉一会儿上扬,一会儿又松下来。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一会儿朝臭豆腐上撒点葱花,一会儿又撒点胡椒粉。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老爷爷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执着的望着臭豆腐,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消失了。大约过了五分钟,老爷爷才停
了下来,拿着一串金黄色的臭豆腐,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然后把臭豆腐递给了我。我接过臭豆腐,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哇!真香!我抬起头,满意的望着这位老爷爷。
在这金黄色的臭豆腐上,充满了老爷爷那种做事情时细心,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虽然我不知道这位老爷爷的姓名,但我却永远不会忘记他。
铁杆“球迷”
郧西实小:刘羽飞
我要说的可是我老爸,那绝对是一个铁杆“球迷”,不管家里有什么要紧的事,只要有球赛,老爸都会奋不顾“事”的去看,就算你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回来。
今天,我老爸正在看着比赛,正兴头上,妈妈走过来站在电视前面说:“你把鱼剖一下吧。”老爸一边用眼睛斜视着妈妈,以表示对妈妈的话很在意,一边把头晃来晃去的看球赛。只见老爸拿了鱼,在电视机旁一边看篮球赛,一边剖鱼。只听见一会说:“哎呀,快投球!”一会儿又说:“好糟糕,这球都投不进。”忽然听到“哐啷”一声,我急忙跑过去,鱼都掉地上了,可我爸仍入迷地看着球赛没发现,还在哪一下一下的刮着呢。
还有一次晚上家里没盐了,妈妈让老爸去买盐,可电视正在重播着“NBA季后赛”呢!老爸怕妈妈唠叨,只有极不情愿向门口走去,一步三回头,没想到这一幕让我妈看见了。妈妈大步流星的走向电视,“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而爸爸在妈妈关电视的同时已经冲向小卖
部了。不一会儿就提了瓶醋回来,急急忙忙打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妈妈一见老爸买回来一瓶醋,有点哭笑不得的说:我让你买“盐”不是买“醋”。老爸听了这话头也不回就急着说:没事,反正咱女儿喜欢吃糖醋排骨。听到这,一旁要反驳的我也没有办法了。“好球,好球!”爸爸看着电视欣喜若狂的叫喊着。看来我只好委屈一下自己了,唉,这个让人头痛的“铁杆球迷”。
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爱球如命的老爸,一个可爱的老爸。{关于人物描写的小练笔,如:足球赛}.
篮球小子
郧西实小五.八:许耀
我,一个平平常常的我,既没有乔丹那高超的篮球技术,也没有大球星詹姆斯那强壮的体格,但我却对篮球无比热爱,自称“篮球小子”。
“篮球小子”——顾名思义,就是爱打篮球的小孩子,下课时,你总能看到篮球小子那驰骋球场的样子。为了打篮球,“篮球小子”还吃了许多亏呢!
去年夏天,“篮球小子”报名参加了篮球训练班,那可是非常苦的,每天早上五点半开始训练,到了之后,先绕操场跑十圈。天哪!十圈,这对于篮球小子这个体力较弱的人是多么困难,可是,没有办法,谁叫“篮球小子”参加了呢?于是,便无可奈何的跑了起来。有一次,“篮球小子”跑了九圈,跑最后一圈时,腿软无力,头昏眼花,没看见前面有一个坎,把“篮球小子”一拌“篮球小子”身子前倾,
双脚腾空,摔了个“狗吃屎”,本以为教练会过来亲切的将“篮球小子”扶到一旁休息,可“篮球小子”的希望破灭了,教练不仅没有扶“篮球小子”,反而把脸一板将“篮球小子”狠狠地训了一顿:“喂,怎么还不起来,你看看才跑了几圈,不锻炼造成的。”为了避免五十个俯卧撑,“篮球小子”只有拍拍身上的灰忍痛继续跑下去。休息时,“篮球小子”扒开裤子一看,哇!只见一快大大的紫疤呈现在“篮球小子”的眼前,“篮球小子”埋怨了一会儿后,突然停了下来。半晌,“篮球小子”把自己的嘴打了几下,小声说道:“有首歌叫我为歌狂,难道我就不能为篮球狂一把吗?”说罢,便咬紧牙关,不顾身上的伤疤的疼痛,继续训练起来„„
如今的“篮球小子”篮球技术在班上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这和几个月前的训练有着紧密的关系。这足以体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千古流传的道理。
这就是我,一个极平常的我,一个众多孩子中不易被发觉的我,一个极其热爱篮球的“篮球小子”。
学校里的妈妈
五.八:赵鑫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妈妈,也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而我们在学校里的也有一位“妈妈”,今天我就带你去看看学校里的“妈妈”吧!
她有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高鼻梁,还有一张机关枪似的嘴,一头乌海的头发用一个精美的头花绾在后脑勺上,你能猜出她是谁了吗?哈哈,你猜对了,她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吴老师。吴老师很多的时候像妈妈一样,在你的成绩上升了,或做了什么好事的时候,她便于工作会给你奖励,不过你要是犯了错误,她也不会因为喜欢你而包庇你。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时,我学得讲得内容太枯燥了,便走了神,心想:今天中午妈妈会给我做什么好吃的呢?鸡腿,炒瘦肉还是红烧鱼.....正当我想得入神的时候,吴老师突然转过身来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走跟前走来,说道:“赵鑫,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听到这句话,我立即站了起来,:“我.....我.....”吴老师没说话,又叫了另一个同学回答,同时也轻声对我说:“赵鑫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别老开小差,你听听别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好吗?”说完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让我坐下。老师对我们的慈爱还不仅仅表现这件事情上。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陈小雨发烧了,非常不舒服,国大老师急忙拨打了刀家长的电话号码,并让陈小雨坐在她的腿上,让她轻靠在自己的怀里,并时不是时的摸摸陈小雨的额头,关切的问陈小雨是否好些了,直到陈小雨的家长把她接走后,吴老师脸上的肌肉终于松弛下来。
吴老师您虽然不是我们的妈妈但胜似妈妈,不是我们的母亲却胜过我们的母亲,我们全班六十六个人永远都是您的“儿女”,您也永远是们学校里的妈妈!
篇三:《小练笔的各种形式》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必须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小练笔,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去,它一直被认为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大语文观”,对小练笔的应有之义该如何来诠释?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可以肯定地说,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亦可作出“大文章”来的。
好的练笔,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
一、练在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仿句式练笔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要想写好片断,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学时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我们可要求学生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再如我校的一次课题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引导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的优美词句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想象一下,贝壳会有哪些颜色,哪些种类,哪些形状呢?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来介绍一下,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些贝壳好吗?在想象中学生动笔写下: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有的像翠绿的草帽,有的像明亮的眼睛,还有的像池塘里青青的菱角,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2、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
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再如《秋游景山》,课文按地点的变换记叙了看到的美丽景色,对学生来说是一篇习作例文,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写一篇游记或参观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3、仿篇章练笔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X
X》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
再如《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对五彩池有这样一段描述“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段语言生动优美,句中有画,句中含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悟、体会,直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除了这些书上介绍的形状外,还会有其它神奇的形状吗?你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选择一两种画下来呢?再
根据自己课上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4、仿立意练笔
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学生分别写了“仙人掌”、“野菊花”、“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扫帚赞》则说扫帚更像清洁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献,从而说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应像粉笔、扫帚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
二、练在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抓人物刻画入手
俗话说,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的。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了“饱经沧桑”一词,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了本课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物的刻画,除了外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动笔写“内心独白”。如一位年青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后问,面对刘皇叔的三请邀请,如此厚待,如果你就是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在结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写内心独白。
人物的刻画,还可以去刻画人物的语言。如《挂两枝笔的孩子》在结尾处写王老师知道了小亮的心事,找他谈了话,小亮的两枝笔又挂了起来。王老师和小亮的谈话这里没有具体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写几个来回,把王老师耐心教育小亮和小亮重拾信心写出来。
2、抓事件叙述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的有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课文紧扣“治水”,由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步地展示了大禹是一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课文写大禹治水只写到“他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学生有的写:“酷暑,大禹带着百姓,顶着烈日,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开山,汗水浸湿了衣衫,他们顾不得擦一擦。”有的写“最要命的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他们的手指都冻裂了,一道道的口子张着嘴巴,可是他们只哈了口气又继续干起来。”
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治水的艰辛,心目中大禹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