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详细内容
驿路梨花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二、二写梨花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 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一、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 瑶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军叔叔[建造]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 小屋(主人)(悬念迭起) 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大伙都散了。(《分马》) (2)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我最不能忘记的""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并不出众""是他的背影"。"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宾语和补语 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表示方法:在宾语下面加波浪线~~~ 补语用单书名号<>来表示 定语和状语 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规则:可以遵循谓前为状,谓后为补的规则;注意“的”,“得”,“地”三字。“的”前为定语,“地”前为状语,“得”后为补语。表示方法:定语用小括号()来表示 状语用中括号【】来表示 划分句子成分及复句关系: 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3)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如何区分单、复句: ①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 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5)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不是”“而是”是并列, “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 “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 “只有”“只要”讲条件。(6)多重复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并且具有两个以上的结构层次的复句是多重复句。 句子成分的构成: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大伙都散了。(《分马》) (2)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几句的主语是"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我最不能忘记的""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并不出众""是他的背,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2、宾语和补语: 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 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一本书。"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 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3、定语和状语: 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句子主干: 在构成句子过程中,各种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些成分决定着句子的基本结构,它们是句子的主干,有些成分是附着在主干上的“枝叶”,对主干起修饰、限制、补充等作用。 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即“枝叶”成分)逐层压缩掉之后剩下的部分。 句子的主干一般是由主语或主语中心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组成的。例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是一个主谓句,主语由偏正短语充当,包含中心语“方法”和定语“统筹”;谓语由动宾短语充当,而宾语又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包含着中心语“方法”和“一种”“安排工作进程”“数学”三个定语。只要把这些定语逐层压缩掉,剩下的部分“方法是方法”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 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全。一个句子中,如果谓语中心语前面有否定词语(“不”“没” 八下现代汉语语法专题选讲之二:句子成分及其分析有答案 一、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3、符号:小括号()。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重要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还有助词来区分,的定地状得字补。 二、句子成分分析法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符号标出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种做法又叫找句子的主干)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如: (1)大伙都散了。(《分马》) (2)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注意:可以把主语中心词和其前的修饰语一起看作主语,把谓语中心词和其前其后的限制语一起看作谓语。这几句的主语分别是"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我最不能忘记的"、"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并不出众"、"是他的背影"、"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也可以把主语中心词直接看成是主语,把谓语中心词直接看成是谓语。那么上面的第(2)(5)句主语也可以是“小花”“柱廊、色调、建筑立面”。再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铺"、"使用"是谓语。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10)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 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专项训练:句子主干和句子成分 一、提取下列句子的主干: 1、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 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要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二、用符号法划分句子成分: 1、孩子成才是每个家长的希望。 2、研制摸仿人的动作和智能的自动机器,有几十年的历史。 3、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驿路梨花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 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