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的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a、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c、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副板书:生字词。】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âimiǎn)
(7)溺死(nì)(8)衙门(yá)(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7自然段)。
A、全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总共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B、研习课文2~7自然段。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①、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②、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③、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④、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C、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例子:
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
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的第8—1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课文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说,穷人家的孩子,在经过奋斗打拼而有所作为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家中的父母亲过上富足、舒服的好日子。
其实,这也是千千万万子女的共同心愿,本文的作者朱德也不例外。同学们看看第11自然段,“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什么事?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恩,我把父母亲接出来。但是,父母亲和我从此就生活在一起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这里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那么,这样一位热爱劳动,离不开土地的农村妇女,她的思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她是否会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12自然段,用笔画出,我参加革命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请同学回答)
可以说,母亲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在这两段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只是用平淡、朴实的话语,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其实,这种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好。我们说,母亲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特点。那么,其中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好。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齐朗读一下第13自然段,并思考一下,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同学们,这篇文章反复提到母亲热爱劳动。例如,第4、5、7自然段,等等。在这里,作者又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会不会让人感到重复累赘啊?如果不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一段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前后呼应,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板书(第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总结: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3.学生个别朗读第14、15段。
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
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板书(第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以“我眼中的母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篇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谢继财惠农区回民学校
一、课标分析
依据《课标》要求: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能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认真阅读、课内教材,设置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感知素材和课文内容,拓展学生思考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创设情境教学,以情引入,体验和品味文章的情感和内涵。二、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的教案}.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母爱题材的代表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感恩教育的优秀作品,堪称初中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奇怪的是在百花齐放的新版教材中,却难觅《回忆我的母亲》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如胡适《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梁晓声《慈母情深》,只有语文版还保留着这一传统篇目。
《回忆我的母亲》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上,是朱德同志的一篇回忆录。,体裁是传记。这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是选入教材时编者加的。虽然体裁略有区别(也有人认为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但它们同属记叙类纪实性文章,都是感人至深的叙事写人佳作。此外,这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也基本相同,质朴自然,平实中饱含真挚情感。
三、教学建议分析
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大,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深沉的语言,
4、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领会文中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
六、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的内容,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4、总结全文掌握本文布局特点
七、课时安排
在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
(1)背景导入法
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朱德同志非常悲痛,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悼念自己的母亲。(板书标题:《回忆我的母亲》)
2、比较标题《母亲的回忆》与《回忆我的母亲》的优劣
3、作者介绍
(二)、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初读课文让学生利用早读课去完成,教师出几道题一方面检查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溺死私塾劳碌妯娌
衙门差役不辍豪绅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节衣缩食为富不仁任劳任怨东挪西借无可奈何:
3、整体感知:
(1)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
(也许不完整没关系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就行)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并划分层次,结合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两种划分方法都行)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1)
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5)我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6-17)
(三)教学板块二: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值得朱德元帅永远回忆呢?从这些事情的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钟太夫人的哪些优秀品质?(先指名几位学生范读第2——15段,然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母亲的品质
1885-1890年前后遭遇退佃、搬家、天灾,坚强不屈的性格、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1908年支持、慰勉朱德参深明大义、有远见加新军和同盟会
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热爱劳动
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1944年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热爱劳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文章重点字词
2、思考:本文谋篇布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表格内容并讨论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们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吗?
讨论明确: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进行选材和组材,虽文章所记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二)探究第14——15两段
学生齐读后提问:作者在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思考:作者的感谢从几个方面来写?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篇三:《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四:《《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朱德,识记字词;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深沉的语言,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
编辑
2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刚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对文章的理解还达不到不够透彻,在教学中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教育,多收集资料,了解设代背景。初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行成阶段,对他们应多进行德育教育
,从初中阶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编辑
3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2、领会文中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
4教学过程4.1第一课时
编辑
4.1.1教学活动
编辑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用歌曲《母亲》导入
编辑
活动2【讲授】(二)、自主学习、了解学情
(1)了解作者——朱德: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仁之一。他曾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了解背景——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3)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
勉强(
勉(
溺死(
塾(
调料
())))祖籍妯娌迁徙(衙门())慰))私))不辍劳作()
聊叙
()东挪西借()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睦: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慰勉:
辍:
周济
:
编辑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1、整体感知:
(1)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也许不完整没关系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就行)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3)并划分层次,结合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两种划分方法都
行)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1)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
5)我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6-17)
(4)课文第二部分:
A、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B、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的有哪些段落?勤劳俭朴:4、5、6、12、13
宽厚仁慈:7
2、概括文章主题:
A、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
与支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悲惨遭遇下,鼓励我走向新生活;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B、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自己仍然过着简朴的农妇生活;
对母亲无陷愧疚。
C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3、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A、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B、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值得朱德元帅永远回忆呢?
C、从这些事情的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钟太夫人的哪些优秀品质?(先指名几位学生范读第2——15段,然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表格
内容)��永远回忆的。————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D、练习
时
间母亲经历的事
情母亲的品质
母亲是个“好劳动”、勤劳“整天劳碌着的人。小时
候桐子榨油、豌豆饭
等,俭朴能干
身
佃、搬家、天
灾
坚强不屈的性格亲手纺线、“家织布”每天第一个起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相处和睦、周济他人1885-1890遭遇退
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人的同
情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
书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
年
参
年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