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

王雅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

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预设并且充分关注课堂生成。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大意,了解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激发共鸣,反思社会。

1、语文课本

2、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其他表现民生的代表诗作

3、部分“不识民生”的文学作品

4、多媒体课件

5、WIKI教学平台

第一部分:导入

1、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思考,和学生简单交流。

投影展示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投影展示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2、师投影展示历史故事,请生读。

投影展示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3、师投影展示诗歌,请生读。

投影展示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4、师投影展示下面诗句,请生读,并请生想像:终于等到了一年的丰收,此时此刻,农民们会如何呢?学生的想像一般与诗情大异,由此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1、师投影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2、师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组合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

3、师请一组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初读感受。

4、师投影告诉学生一般读诗的三个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读懂诗歌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1、师投影学习要求,生自主活动准备。

投影展示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师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

3、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哪一句诗最拨动自己的心弦。要求学生说明原因,而且展示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该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一定要相机引导,巧妙对话,指导诵读,力求全体学生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中都能有具体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农民忙到什么地步?你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踢过球逛过街吗?忙碌的这一家人是不是最可怜的?还有谁更可怜?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读好

关键句: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4、师导引学生讨论: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1)学生自由发言。

(2)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用《卖炭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观刈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3)重点敲打“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先请学生找出这个词,然后板书这个词,接着请学生用“惜”组词,请学生判断选择诗中之“惜”是哪个意项⋯⋯最后师在黑板上画第一颗泪珠,板书归纳:农民苦

(4)指导学生动情诵读,要求读出农民辛苦割麦心理的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感受农民的艰辛。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1、师投影展示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2、生朗读和默读。

3、师请学生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要求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注:这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点评一定要凹凸有致,要鼓励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发言。在学生不断的发言中力求凸现白居易的形象。)

4、师顺承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

(1)投影展示《琵琶行》名句。简单解释。请生读。

投影展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2)师投影展示,稍作讲解。

投影展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3)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归纳: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

1、师投影展示学习要求。

投影展示

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平台“青春之语文”《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缭绫》二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自由发表留言。留言主题为: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请注意:努力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2、生进入信息学习平台,阅读并写作。

3、请学生先自由浏览留言,交流写作成果。

4、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这个环节教师的点评也非常重要。要力求做到:点评针对性强,引导学生努力用文学语言表达,教师巧妙串联起学生的发言,不断完善诗人的形象深化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5、师归纳总结: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1、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2、师小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

【篇二】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

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新授:

1、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2、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

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

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

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诗中情

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

心吗?

A、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

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

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

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

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②引言: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

一下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③引言: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

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教师小结: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并以最后一段为例,从语速、语调、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建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观刈麦教学设计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教学设计

(四)尾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课。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观刈麦教学设计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

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课后思考:谈谈你对《五月的心情》中“秘密”的理解,并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同一个声音”是指什么。

【篇三】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优质课教案

《观刈麦》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反复诵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仔细揣摩诗歌的语言,体味字词所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人渗透在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农民之苦、诗人之痛、社会之伤,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悲悯之心。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

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社会现实的残酷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营造气氛。

出示“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诗句,学生读,感受农民丰收的心情。

读诗热身

听诗歌朗读,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

展示读诗的三重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读懂诗歌

1、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前十句,说说哪一句最拨动你的心弦,说明原因并设计朗读

(2)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现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白居易《卖炭翁》出示。通过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理解,找出《观刈麦》中最能体现这种变态心理的字词。“惜”——农民苦

再次读诗,读出纠结、变态、劳苦、惶恐等心情。读懂诗人

读后三句及注释

思考:这是怎样一个诗人?

白居易简介,归纳出白居易是个关心农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诗人

“惜”——诗人痛

读懂社会造成诗中人物悲苦命运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惜”——社会伤拓展阅读读相关古诗词,进一步感悟当时社会的残酷。

【篇四】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

1、

2、

3、通过朗读,抓住作者描写的“观”的画面,读懂诗意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品味诗歌语言表达的精妙诗歌,读懂诗人悲天悯人、自我反思额伟大情怀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起看几个与学习无关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收割之后,要经过哪些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这些问题都能回答的同学请举手。

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记载在《晋书惠帝纪》里。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则故事。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mí)?”

这个故事说,天下闹饥荒,成批的百姓都饿死额。大臣向皇帝汇报灾情,晋惠帝说:“没东西吃,老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谁来评价一下这个晋惠帝。

这个晋惠帝,传说是个弱智的皇帝,他完全不了解农民的疾苦。

老师这里有一首诗,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农家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民们的辛劳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理解的。但老师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体会农民们的辛劳。因为我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去年我们学习的一篇散文,梁衡的《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是啊,“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我们读出了什么?(一个少和一个倍相呼应,突出了农民的辛劳和忙碌)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诗,读出那种辛劳和忙碌。

齐读诗句。

忙啊忙啊,终于丰收了。齐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齐读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看到这丰收的场景,如果你是那丰收的农民,你会怎样呢?

(要读出快乐,语速要稍快一些,语调要稍稍上扬)齐读。

但是,丰收了,农民们的生活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快乐吗?

二、赏诗语: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诗的主体部分。

其他同学评价

2、齐读

3、读完之后,你的感觉如何?还是那样的快乐吗?说说你的感受。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4、这里有很多人,很多的家庭、很多的事。请选择其中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听,把你刚才的感受读进诗句,然后请他来评价一下。

讨论交流

三、悟诗人

1、白居易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何感想呢?齐读。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尽日不能忘”,诗人忘不了什么?

忘不了农民的辛劳,忘不了农民的伤痛

3、所以,通过这首诗,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观刈麦?

诗人本不需要做农活,面对农民们的辛劳和艰难,诗人深深地愧疚。这就是白居易,一个曾在浔阳江边对一个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歌女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伟大的,因为(一起读)他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提倡(一起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前面我们提到《卖炭翁》,你猜一猜卖炭翁最后的结局如何?

其实,卖炭翁比你们想象的还要悲惨。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卖炭翁的结局。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请你结合《卖炭翁》、《观刈麦》说说白居易想要控诉什么?

(农民的辛劳,赋税的繁重)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怀着一颗悲悯的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的辛劳,珍惜社会的劳动成果。这里有两首我们大家从小就会的诗。

齐读《悯农(两首)》

【篇五】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

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观刈麦教学设计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篇六】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案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在沉重的租税剥削下的痛苦生活。

2、在正确有感情的诵读中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巩固诗歌的知识。

评论(0)学时重点

重点:把握各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评论(0)学时难点

难点: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活动

评论(0)活动1【活动】《观刈麦》

(一)导入新课

由谜语导入,引出作者白居易

(二)展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

由谜语导入,引出作者白居易

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二)展示目标。

评论(0)活动2【练习】预习检测

一、本文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字____,号____。

二、读准字音(尤其注意下列字的字音)

1.刈()2.荷箪()()3.童稚()

4.饷()田5.敝()筐6.岁晏()

7.灼()8.秉()穗()9.吏禄()10.三百石()

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解释

1.荷﹙﹚箪食:______2.三百石﹙﹚:______

(二)学习展示:4号黑板展示,2号批改;3号白板展示,1号批改。

评论(0)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

一、解释红体字:

1、覆陇黄:2、妇姑:3、荷箪食:荷箪

4、携壶浆:5、相随饷田去:。

6、丁壮在南冈:7、背灼炎天光:。

8、右手秉遗穗:9、曾不事农桑:。

10、岁晏有余粮:。

二、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用小标题概括出这首叙事事描写了几幅画面。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学生自学展示

评论(0)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明确: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农民筋疲力尽却不顾酷热,这是他们在珍惜劳动的时光啊。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她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是困苦的生活所迫啊。l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仍然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是沉重的租税剥削所致啊。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和那些高官们的舒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先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展示)

评论(0)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观刈麦》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不仅写了农民割麦的场面,还对他们的内心进行了细致刻画。尤其是记叙拾麦贫妇人的诉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撼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