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1、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意境的理解。
2、改写诗词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要想成功地改写,一是要仔细研读原诗,弄懂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要根据原诗意思确立文章记叙、描写的主题;三是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诗句中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文章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
1、【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来的。这时,忽然从江上吹来一阵凉风,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手在抚摸着江上的一切。我张开双臂,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安慰,我的心灵就像被水冲洗过一样,无比清凉。不知不觉中,船帆已然鼓起,随着我的心灵驶向远方。
在海天相接的地方,突然有一道红光闪现,我抬头看天,自言自语道:“哦,原来夜色将尽,晨曦微露,马上就要天亮了。”看着红日初升,把光芒洒遍大地,我猛然感到一阵暖意,仔细想想,原来是严冬未尽,可江南的春天却早早地来临了。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给万物以生机。“啪”的一声,有样东西掉在了船上,哦,原来是我前不久写的一封家书,可一直也没有寄回家。一群北归的大雁闯入了我的视线,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在洛阳时看大雁的情景。大雁啊大雁,烦你把我的这封家书捎回洛阳吧。
随着春天脚步的越来越近,江水涨潮了。江水一波带着一波,让江面更加开阔,那恢弘的情景引来了凉爽的清风。许多船儿把船帆高高地悬起,任凭风儿把他们
带到遥远的地方去。远远地望去,仿佛是一幅韵味无穷的古画,细看,又不像,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偶听一阵优美的歌声,委婉动听,荡人心弦,回荡在山谷中,让人感觉回到了家的怀抱,那样的温暖,那样地舒心。
太阳挣脱了残夜的束缚,好似负着重荷,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小心翼翼地往上升,红着脸,好像很努力。江上很早就已经显露出了春色,谁让春天离开那么久,现在人们发现人她也不迟。春风拂面,不禁让我想起了远离家乡前和家人一起嬉戏的情景,一股思乡之情猛地涌上心头,鼻梁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大雁的鸣叫声,抬头一看,排排大雁整齐地飞过,嘴里还唱着嘹亮的军歌??
想起前不久寄的一封家书,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家乡,给家人带去慰藉,趁此机会问问大雁,何时才能飞到洛阳,那个我日思夜想的地方??
起风了,诗人打了个寒颤。潮水已经开始上涨,涨起的水,将小舟拂来推去,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顺风行驶的小船,白帆高高悬起,江面宽阔无比,仿佛是山神在江面给诗人让路呢!想来想去,这里可说是一座“三国山”,充满英雄豪气和阳刚之。而看看现在呢,不由得也可以说是北固山,你太温柔了!遥看山上的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它们在这形势险固、山壁陡峭的环境下,仍能耸立于这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上,难道他们也成了神?现在,正在注视着诗人吗?
夜晚马上就要逝去,一个新生命又要从海中诞生了!没有人去关注它,是什么使这个新生命有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奥,原来是时令启发了它。时令虽然仍在旧年,但江山的新却已经来到。这其中也包含着时光流逝的痛苦,但仍掩盖不了新事物对新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难道它们也有人一样的思维吗?
北固山虽与洛阳有两万里之遥,但丝毫不影响诗人的思乡之情。你们瞧,诗人已经在写家信了。他真是想请大雁来传递书信吗?其实,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罢了。小舟继续在江风的牵引下航行着,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是他的老父母,亲戚朋友,还是他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佳作??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篇二:《古诗改写作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秸。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噔噔……”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曹植急忙来到富丽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汉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门口。曹植迈入殿内,顿时气氛变得很不自在,充满杀气。
曹丕待曹植行完礼后,马上说:“你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于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马。听闻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便免死。”曹植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心想:这是我哥哥吗?为什么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从龙椅上走了下来,说:“三弟,开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让爹看见了,这是何等伤心?眼泪直在他眼内打转。曹丕说:“一步!”曹植咬着嘴唇没作声,当曹植喊“两步!”时,曹植终于开口了,吟:“煮豆持作羹”这时两颗伤心的泪珠滴落在晶莹的汉白玉地面上,汉白玉变得不再晶莹。“三步!”“漉菽以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说:“四步!”曹植无可奈何地仰望天穹,两行泪挂在他脸上,心如刀宛,声音颤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头扭向一边说:“七步!”曹植叹说:“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里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辞!”匆匆离开大殿,他对此地绝望了,曹丕连亲情也不顾,祝亲兄弟为敌人,难道他的江山还可以保住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出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还没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马上写了一封信,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两人亦然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用这样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改写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李白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这里度过的欢乐时光,李白无奈地摇头叹道:“唉,没有办法,苍天逼人,只好一别呀!”
一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来到了岸边。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现在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一下吧。
啊!桃花潭边盛开的桃花果然名不虚传,大都是重瓣的。猩红的热情,粉红的妩媚,那白瓣上洒着点点红斑的,则显得端庄淡雅。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
李白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自己深情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几天来,是汪伦,与自己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自己浏览胜景;是汪伦,和自己共同探讨人生意义;是汪伦,在灯下与自己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李白与你再握一次手,再说说知心话„„
船,扬帆启程了。李白望着渐渐远去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诗兴大发,深清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学生改写古诗《赠汪伦》QQ版
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天气虽晴朗却笼罩着一股离别的伤感。诗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伦离别了,两人非常舍不得。正在依依惜别之际,突然,李白的手机响了。李白拿起口袋里的手机说:“喂,是谁呀?”只听电话里的人说:“喂,小白,你在哪儿呀?我在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等你好久了,你咋还不来?”李白回答说:“我和我的新网友正在离别呢,你打电话破坏了这离别的气氛,你再打电话来,我就不去了。”李白气愤地按了关机键。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着汪伦,至少说了N次再见。李白不耐烦了,说:“喂,船长!怎么还不开船?”他气愤地走进了船舱,“哇!”李白尖叫一声,船舱里沾满鼻涕和眼泪的餐巾纸“泛滥成灾”了。原来船长看着李白和汪伦离别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个小时了。李白说了船长几句,船长就马上起航了,突然船长说了一句,李白马上就晕了。“原来船的油用光了。”最后,李白只得开着他的大众摩托车回去了。
古诗改写作文(高年级)征文选登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2.《寻隐者不遇》{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3.《江南逢李龟年》4.《七步诗》{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
·
便到了一对老夫妇家落脚。“开门!”大汉不由分说一脚踹烂了不能说是门的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连忙穿上衣裤,走了出去,看见了老翁翻过墙去——大为惊讶。原来,老翁的体质并不是很好,虽说可以下地,但一天也只能下相当于普通人一小些的地(不通顺)。——他到底为什么如此惊慌。习作新方案:古代诗歌改写
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篇三:《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3000字)》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1、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意境的理解。
2、改写诗词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要想成功地改写,一是要仔细研读原诗,弄懂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要根据原诗意思确立文章记叙、描写的主题;三是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诗句中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文章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
1、【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来的。这时,忽然从江上吹来一阵凉风,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手在抚摸着江上的一切。我张开双臂,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安慰,我的心灵就像被水冲洗过一样,无比清凉。不知不觉中,船帆已然鼓起,随着我的心灵驶向远方。
在海天相接的地方,突然有一道红光闪现,我抬头看天,自言自语道:“哦,原来夜色将尽,晨曦微露,马上就要天亮了。”看着红日初升,把光芒洒遍大地,我猛然感到一阵暖意,仔细想想,原来是严冬未尽,可江南的春天却早早地来临了。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给万物以生机。“啪”的一声,有样东西掉在了船上,哦,原来是我前不久写的一封家书,可一直也没有寄回家。一群北归的大雁闯入了我的视线,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在洛阳时看大雁的情景。大雁啊大雁,烦你把我的这封家书捎回洛阳吧。
随着春天脚步的越来越近,江水涨潮了。江水一波带着一波,让江面更加开阔,那恢弘的情景引来了凉爽的清风。许多船儿把船帆高高地悬起,任凭风儿把他们
带到遥远的地方去。远远地望去,仿佛是一幅韵味无穷的古画,细看,又不像,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偶听一阵优美的歌声,委婉动听,荡人心弦,回荡在山谷中,让人感觉回到了家的怀抱,那样的温暖,那样地舒心。
太阳挣脱了残夜的束缚,好似负着重荷,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小心翼翼地往上升,红着脸,好像很努力。江上很早就已经显露出了春色,谁让春天离开那么久,现在人们发现人她也不迟。春风拂面,不禁让我想起了远离家乡前和家人一起嬉戏的情景,一股思乡之情猛地涌上心头,鼻梁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大雁的鸣叫声,抬头一看,排排大雁整齐地飞过,嘴里还唱着嘹亮的军歌??{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想起前不久寄的一封家书,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家乡,给家人带去慰藉,趁此机会问问大雁,何时才能飞到洛阳,那个我日思夜想的地方??
起风了,诗人打了个寒颤。潮水已经开始上涨,涨起的水,将小舟拂来推去,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顺风行驶的小船,白帆高高悬起,江面宽阔无比,仿佛是山神在江面给诗人让路呢!想来想去,这里可说是一座“三国山”,充满英雄豪气和阳刚之。而看看现在呢,不由得也可以说是北固山,你太温柔了!遥看山上的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它们在这形势险固、山壁陡峭的环境下,仍能耸立于这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上,难道他们也成了神?现在,正在注视着诗人吗?
夜晚马上就要逝去,一个新生命又要从海中诞生了!没有人去关注它,是什么使这个新生命有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奥,原来是时令启发了它。时令虽然仍在旧年,但江山的新却已经来到。这其中也包含着时光流逝的痛苦,但仍掩盖不了新事物对新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难道它们也有人一样的思维吗?
北固山虽与洛阳有两万里之遥,但丝毫不影响诗人的思乡之情。你们瞧,诗人已经在写家信了。他真是想请大雁来传递书信吗?其实,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
罢了。小舟继续在江风的牵引下航行着,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是他的老父母,亲戚朋友,还是他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佳作??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篇四:《如何将古代诗词改写成优美散文》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代诗词
教学目的:1、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力,加强文学素养,积淀人文精神的底子。
2、训练语句扩写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拓作文训练新途径。
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以优秀的片段为例导入,激发情趣;以具体的诗词改写范例师生共同赏析,找出诗词改写的小窍门;再结合学生的习作当堂比较、修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片段激趣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中的片段音乐,出示相应的歌词,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之美有哪些古诗的踪迹?(《蒹葭》《江南可采莲》)。那些让人齿頬留香的经典歌曲长盛不衰,其根源之一正是巧妙借用古典诗词的意蕴。
出示安徽省高考满分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的片段:(请学生朗读)寂寂青山笑满南山
小船儿轻轻的在水间荡漾,风微微地吹来,拣起飘逸的衣裳。于淡雅清溪旁,繁花松菊间,执一壶桃花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琴声悠悠,荡尽心中的苦闷;皓月知心,写满幸福容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让我读懂你不为人知的决心,也读懂了内心的无暇。
请同学们集体背诵《归去来兮辞》中第二段,上述片段还把《饮酒》和苏轼《赤壁赋》相关语句巧妙借用,文采斐然,情理并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平时诗词教学中如何加强诗词改写的训练呢?
二、个案分析找出窍门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案分析,下面看《夜雨寄北》改写范例:(请一位学生朗读)
点燃半截红烛,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
(二)找出窍门
1、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明确: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景物---家信。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
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
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找”和“补”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三、修改习作体悟技巧{将古诗改写成散文或作文}.
1、修改习作: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2、朗读修改后的习作(配背景音乐)
四、布置练习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柳宗元的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五、板书设计
¡改写古典诗词技巧:找
¡补
¡扩
¡连
附:
杜子美踱步在绵长、低缓的河岸上。
微微的晚风夹裹着润润的水汽、粼粼的波光与潺潺的流水声丝丝缕缕地吹过来,温柔的,像母亲的手,清幽的,像子夜的小夜曲。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闪烁在水面上,扭动在纤细的草叶上,流泻在高高的桅杆上。亲朋无一字的孤寂,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渐行渐远,这些淤积的抑郁与苦闷被晚风吹出了心田,飘散到了空中,化作了一寸月光,一颗星斗。
杜子美顿感心旷神怡,禁不住仰望苍穹,远眺四野。一碧如洗的青幕笼盖了苍茫的大地,群星点点如颗颗钻石镶嵌在巨大的青幕上,浩浩汤汤的大江滔滔东流,月华追逐着浪花,“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只沙鸥扑扑地在空中盘旋,是欣赏江月美景,是难奈寂寞沙洲冷,还是浣花溪畔的春鸥万里送行舟?
唉,顾影自怜,两鬓星星,沙鸥啊,你可知晓,我的名声难道不是靠文章来显扬的吗?岁月蹉跎,命途多舛,“落日心犹壮”,我“岂效穷途之哭”,可谁又能想起我这“江汉一腐儒”呢?
趣味逻辑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简案)
外国语学校陈璐璐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新课标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很少提及,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逻辑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但学习掌握一点逻辑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极大帮助。因此本节课想尝试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一点逻辑知识,同时借助逻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而体会逻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目标:
1.激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逻辑知识。
2.启思引导学生借助逻辑知识来品味语文。
3.训练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逻辑知识来品味语文,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逻辑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广泛
二、简介逻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
概念是揭示某一种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才能清晰地了解。
概念、判断、推理对应的语言形式是词(词组)、句子和句群。
三、品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逻辑趣味
从“孔乙己窃书”谈概念运用的妙处
从“我的叔叔于勒”探命题的深层内涵
从“皇帝的新装”察推理的逻辑趣味
四、诊断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问题
五、小结
篇五:《古诗改写成小故事》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改写《秋思》故事2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随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洛阳城内,冷风飕飕,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片凄凉景象。
一个夜晚,张籍来到窗前,一轮明月撒下淡淡的荧光,遥望远方的家乡,他心里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随手拾起飘落在窗前的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他的思绪随着落叶飘向远方的家乡,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人„.
张籍出生贫寒,家庭贫困,他从小读书刻苦,十三四岁就远离了家乡,到了二十五六岁就经历了漂泊异乡的生活。十多年中,他虽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不时感到十分寂寞、孤独,却无思念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
他坐在桌前,铺纸磨墨,正准备给家里父母写信,提起笔,千言万言不知从何写起,顿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与父母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与父母亲们离别的情景„想着,想着,他不禁热泪盈眶,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他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来,齐整整地放桌上。这时已近三更了,他才熄灯上床睡觉,他翻来覆去,难于入眠。
第二天早晨,张籍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朋友,叫朋友帮捎信回家。当他经过大树下下,恰逢这位朋友正要启程返乡,于是,他连忙将信交给朋友。突然,他又人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又检查了多遍,将拆开的信封好之后,再将信郑重地交给朋友,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呀!
朋友便接过信,细心装好,跨身上马,“驾---”朋友扬鞭而,,他在原地久久地伫立着,眼睛中满足泪水,一阵秋风拂过,吹落他的泪水。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
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原来捎信的人来了。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他。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十分想念他们。
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
不知不觉,夏日的炎炎已经悄然远去,萧萧的秋风时而灌满洛阳的街头巷尾。发黄的树叶再也不能栖息在树上举目远望了,随着秋风的吹拂在空中漫无目的的荡漾,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落到哪个角落、为哪一棵树来年的生长增添养料。小草的身子也变得枯黄,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候鸟成群结队地向南飞去,偶尔还会有一两声鸣叫划破宁静的长空。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都换上了秋装。
诗人张籍站在客栈门口,举目南望——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像往常一样,他边看边想,不知不觉眼睛酸涩,思乡的伤感不禁又一次侵袭了张籍的心头。
“秋来了,秋来了„„”他喃喃着。说着说着,他又想起了中秋节,愈是想,他愈是伤感,年迈老母的身影,懵懂幼子的声音,还有临行前妻子的叮咛„„
“给家里写封信吧,”张籍转身走回客栈,“别让家人担心我。”说写就写,他迅速铺好宣纸,蘸好毛笔,握笔在手。可是,千种思念,万分挂牵真的不知如何写起。一支蘸好墨的笔停滞在空中。
“到底写什么啊?老母亲,爱妻,孩子都还好吗?”想着想着,张籍鼻子一酸,几滴苦楚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第二天,张籍把写好的信揣在怀中,仿佛那是他的珍宝。找到捎信人,张籍一边双手交信,一边再三叮嘱:
“路上定要小心,务必把这信送到家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