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读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上一学期,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
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
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
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合作探讨,解读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学生根据课下注解,以及手中所掌握的辅助材料,解读诗句。
(2)交流探讨。
(3)明确:
4、小结:
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
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
这两句诗是针对白居易赠诗当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而发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却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的闲望这山水风光,而长汀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刘诗里的这句话的意识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直接抒情,颔联借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事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6、齐读整诗。
(二)《赤壁》
1、朗读《赤壁》。
2、思考:
(1)前两句的意思:这是一只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销蚀。拿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辨认出是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感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这一小事物联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这段历史使诗人的心情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从而联想到了那次有着重大意义的战役,进而联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下一句诗做了铺垫。
(2)后一句的意思: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帮助,(赤壁之战)大小乔(大乔石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早就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他自己的遭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过零丁洋》。
1、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第二课时一、回顾前三首古诗,提出本课的重点:还原诗歌意境。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2、整体研读:
(1)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源自古代乐曲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和平仄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序言: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苏轼之弟)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
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到底什么时候有了一轮明月.我们也不知道啊)脱化而来的。此句隐藏着内
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
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
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自喻神仙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这是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真可谓“奇逸之笔”。
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孤单地影子罢了,最后油然而生: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以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也隐约渗透着苏轼选择入仕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讲析词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借着这一月光,全词自然地转入到思弟之情的这一个主题上。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诗人在这里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人生哲理,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后来指嫦娥,这里代指明月。
前半句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后半句要打破空间的界限。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这一句并没有局限在怀念弟弟苏辙,而是发出了
【篇二】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课标八年级下)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
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篇三】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曲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
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
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
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
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
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
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
刺史的称呼。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朗读诗歌,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读出感情。
4.品评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
“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
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
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
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颔联用典贴
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
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
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
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
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
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
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
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
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二)《赤壁》1.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
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
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
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
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
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李杜”,其诗多感
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
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
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
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
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
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
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
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
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
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2.朗读诗歌,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
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长精神()折戟()寥落()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长精神()②铁未销()③自将()
④万木春()⑤零丁()⑥汗青()
3.默写、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诗人。
②《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③《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4.①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5(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①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②声动,玉壶③光转,一夜鱼
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⑤,笑语盈盈暗香⑥去。众里寻他⑦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①星,比喻灯。②风箫,箫的美称。③玉壶,比喻月亮。④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⑤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女人的装饰。⑥暗香,指美人。⑦他,即她。古时他她不分,通
用。
1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___________;“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17.“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
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翻译词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代著名爱国词人。
我们在第一册,还学过他另一首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
21.这首词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
22.写下这首词的韵脚:____________。
23.用“/”来划分下面词句的节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篇四】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之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培养理解意象的角度理解古诗意的能力
B.培养鉴赏古诗句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教师讲解背景与方法指导
B.学生思考、讨论、练习、巩固
3.情态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挚热的爱国之情三、重难点
1.意象的把握
2.鉴赏诗句的方法
3.鉴赏语言的组织表达
四、教学过程
(2)学生找本诗中的意象
(3)学生分析意象作用,从而理顺本诗字面意思
(4)本诗主旨理解(5)小结从意象入手理解诗句字面意思的重要作用
4.《过零丁洋》句意、主旨理解
(1)背景简介、作者简介
(2)学生找本诗中的意象
(3)学生分析意象作用,从而理顺本诗字面意思
(4)本诗主旨理解
(5)小结从意象入手理解诗句字面意思的重要作用
鉴赏
1.生回答,师板书古诗句子分类
2.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用上面的所学鉴赏诗句的方法鉴赏《过零丁洋》
五、板书
意象:人、事、物、景
巴山楚水表达谪贬荒凉之地不被重用的凄苦闻笛赋、烂柯人
表达对亲朋的思念,物事人非的凄悲之情沉舟、千帆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积极心态
病树、万木春
+作用句、写景状物:描述+作用、抒情议论:(点位置)+描述+作用子+描述+作用
六、小结
【篇五】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之一《诗词曲五首3》教学设计
【篇六】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语文八下《诗词曲五首》教案《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是个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
(一)导入: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
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二)疏通文字: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巴山楚水: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3)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4)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5)千帆、万木:比喻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2.《赤壁》:
(1)将(2)东风(3)二乔
3.《过零丁洋》:
(1)起一经(2)干戈(3)四周星(4)寥落(5)汗青
4.《水调歌头》:
(1)乘风归去(2)高处不胜寒(3)低绮户(4)应(5)长向(6)婵娟
5.《山坡羊潼关怀古》:
(1)山河表里(2)踌躇(3)秦汉经行处
(三)简要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赤壁》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3.《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4.《水调歌头》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四)诗词曲特点:
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诵(独立中合作)——初次体验
(一)自由诵读,独立试背。
(二)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三.演(合作)——二次体验
(一)初步确立五首诗词曲的表演点: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幕:“空吟”。二幕:到乡。三幕:听君歌一曲。
2.《赤壁》:一幕:赤壁之战,东风助周郎。二幕:磨洗折戟,感慨世事。
3.《过零丁洋》:一幕:读经报国。二幕:抗元被俘过零丁洋明志。
4.《水调歌头》:一幕:“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二幕:醉酒问天。三幕:与月共舞。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幕:观秦宫汉殿。二幕:起义军焚秦宫汉殿。三幕:怀古慨叹。
(二)自由组合表演。
四.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评价表演小组的语言和情节设计对主旨的体现程度: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把握重要语句内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2.《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把握重要语句内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把握重要语句内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把握重要语句内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把握重要语句内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
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明确五首诗词曲的主要意象: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病树。
2.《赤壁》:东风、二乔。
3.《过零丁洋》:风中飘絮,雨打之萍,汗青。
4.《水调歌头》:明月、青天。
5.《山坡羊潼关怀古》:黄河、华山、西都长安。
(二)借助板书设计解读意象内涵: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酬乐天扬州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
(酬赠诗)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深挚沉痛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感叹眼前映照千古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情景交融月照无眠不应有恨情趣盎然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三)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一)熟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诗后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中哪句是全篇点题之笔?
2、选取诗中的一句自己品析一下。
3、搜集两首咏月的诗歌。
〖参考答案〗
1、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题之笔。
2、“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