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详细内容
篇一:《描写山水的古诗文名句》
写出描写山水的古诗文名句,(注明篇名及作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二:《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和雪的名句》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诗句:
1、逢雪宿芙蓉山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江雪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绝句杜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8、《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9、《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0、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1、王安石【作品】: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15、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1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7.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篇三:《描写山水诗词名句》描写山水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篇四:《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然而,我们民族审美趣味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感兴、“直致所得”,而不要苦吟雕润;三是美学型态上偏嗜自然清真乃至自然平淡,反对堆金积玉、一味求奇。而且,这种追求、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深入影响到艺术中的结果,是民族心理在艺术审美中的反映,也是艺术传统、特别是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文坛上取得高度成就、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这一艺术实践的结晶。通过对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成因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讲求有感而发这方面的内涵以外,自然美的其它所有内容都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宋人龚相有一首题名为《学诗诗》的论诗诗,其中有二句云:“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依自然”,前一句是批评人工雕琢补衲的,而后一句则直接以高山流水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美的内涵。崇尚自然与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应该追溯到先秦道家身上。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把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解释为“自然”。庄子更是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对于这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庄子还在《齐物论》中对“天籁”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指出它“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否定了任何人力的推动,充分肯定了它的自生、自发、自然。老庄的这一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自然”一词在老庄思想中,还主要是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自然而然、不假人工雕饰的状态,尽管庄子以生动、具体的寓言进行了说明,但仍然带有某种玄虚、神秘的成分。然而,后代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们则尽量把老庄的自然之道具体化到外在自然界上,特别是具体化到自然的山山水水上。因为山水块然而生,没有人为造作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神奇美妙的造化伟力。
然而,这种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中的自然之美的充分移植和转化,除了上述以具体和山水来解释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类似于“山水是道”的观念外,更为直接的则是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推动。作为一种理论型态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它首先必然是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纵观我国古代自然美观念的提出和形成,可以毫不武断地说,它与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流派的创作成就和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六朝山水审美意识的大觉醒、大拓展,在艺坛上出现了以模山范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画。尽管早期山水文学在艺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如追求形似、新奇、曲写毫芥,离自然清真的境界尚有很大差距。然而,一旦山水进入艺术表现之中,随着艺术表现技巧、欣赏趣味的进一步提高,必然带来山水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果说,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创作上还存在着许多局限的话,那么到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则把山水诗文推向了浑然天成的境界,自王维开始的南宗山水画,也逐渐占据了画坛的主要位置。加之陶渊明的田园山水醇美境界的重新被发现,从唐末开始遂演成了崇尚自然的高潮。深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并以之作为其诗歌美学基石的司空图,就是奠定这种
审美趣味的重要诗歌美学理论家。司空图在艺术创作上标举“直致所得”,主张艺术美的“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继承并发展了钟嵘的“直寻”说。而在审美型态上,司空图继承了钟嵘的“自然英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追求,并发展成为一种对自然平淡的美的崇尚和偏嗜。《二十四诗品》尽管列举了二十四种品格,但正如杨廷芝在《二十四诗品小序》中所论,它们“无往而不归于自然”,真正突出并偏爱的却是平淡自然一路。司空图论诗力宗王、孟的山水田园,主张王右丞、韦苏州的“澄澹精致”,正如许印芳所言,“表圣论诗”,“举右丞、苏州以示准的”。(《与李生论诗书跋》)因此,无论是他的“直致所得”所体现的自然感兴的创作主张,还是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除了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之外,主要还由于他是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经验作为理想对象。而且老庄的自然之道对艺术审美的影响又是通过山水等自然物这一中介而实现的。特别是司空图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更是隐遁山水的士大夫所具有的那种超逸自然、虚静恬澹的胸怀的写照。《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天钧”,指自然陶铸。《庄子•齐物论》言:“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这里,一切都是自而然然,犹如“幽人空山,过雨采苹”。人以恬澹自然之心徜徉在平淡朴素的自然山水之中,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司空图就这样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作为其诗歌哲学,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实践作为其美学典范,又本身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等自然意象作为表达方式,为我们勾画出自然美的醇美极诣。司空图的美学理论,不仅在文学方面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书画理论也享其余荫。清代黄钺作《二十四画品》,不仅在形式上完全模仿司空图,美学思想上也受其影响。该著“专言林壑理趣”,(《二十四画品•序》)从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归纳出“听其自然、法为之死”的理论主张,也体现了对自然美的一种崇尚和追求。
司空图诗歌美学深深影响的宋代,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向艺术各领域推广并定型化为我们民族普遍风习的时期。苏轼可以说是这一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代表。苏轼不仅继承了司空图的诗歌美学遗产,而且把“自然”的审美理想扩展到书画领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天工”即自然天成,“清新”就是自然清真,如出水芙蓉那样自然可爱。苏轼在《读道藏》一诗中说:“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芙蕖”即“芙蓉”,与前贤所讲的“出水芙蓉”同;而“道集由中虚”则取自于《庄子•人间世》中的“惟道集虚”的“心斋”,“至人”亦是《庄子》一书中的理想人物。这里反映出他心目中的自然清真的审美境界是老庄哲学向艺术审美的延伸。而且,在自然美的形成过程中,苏轼同样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作为其理想对象。尽管他承认李、杜诗“凌跨百代”,使“古今诗人尽废”,但却更钟情地认为:“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后来诗人“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因此,他对司空图的诗歌美学中的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推崇备致,“信乎表圣之言”、“恨当时不识其妙”(《书黄子思诗集后》),表明了他对司空图的极端崇拜。这就是说,苏轼崇尚自然平淡的审美理想,也是通过对以山水、田园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进行审美体认和理论总结而得出。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表达其自然美的理论时,经常以山水来作为比喻,
直接从山水的具体形质上领略其文理自然之趣。他的父亲苏洵曾以风水相遇而自然成文来引发其自然无营的文学思想:“无意乎相求,不期面相遭,而文生焉”。(《仲兄字文甫说》)这一比喻对苏轼有深刻的影响,后来苏轼言诗赋杂文,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在《自评文》中亦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所执著追寻的这样一个实出现象:包括苏轼在内的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是分不开的。而从老庄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境界中的自然美的延伸、转化、移植过程中,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篇五:《第五单元作文范例《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是我国继居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潮,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达权贵。{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绝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乘舟远渡门以外,想去古时的楚国一带浏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翻涌的江水奔入茫茫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水中摇荡的月亮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变幻的云彩结成奇丽的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仍然爱故乡深情的江水,万里迢迢伴送着我的行舟,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描写了长江的近景,江水送我,抒发离别之意。
这首诗中的画面极其广阔,其中群山的消失,平原的广阔,江流的貌远等景象,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旋夜书怀》,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等雄伟的画卷,这首诗融情入景,格调激越奔放,健爽明快。
古诗中的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沐浴着春光,顺着春天的足迹,我怀着深切的自然与希望又来看春。
春天是充满绿意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伴着和谐的春风,万物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草破土而出,却淡淡的,犹如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的毛发,一派朦胧的清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发出翠芽,茂密的森林也变的一片绿色。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天绿的那么美,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那是无渲染的绿,那是天然装饰纯真的绿,感动了人的心灵,浸透了人的思想。{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春天是朦胧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到来引起了一场绵绵细雨。他半(这个字不准确)着朦胧的天际如一根根晶莹剔透的银线,把春天连到了大地,把春天连到了人间。“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春天的雨是朦胧的,没有暴风雨之前的乌云那么低沉,没有大雾的那么迷茫,没有闪电,也无雷声。只是朦胧的天际迷乱着人的眼睛,只有晶莹的露珠浸透着人的心,把春天的消息撒向人间。
春天是活泼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明媚的春天里,鱼儿跃出水塘,燕子顺着微风,双翅滑破天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一副万花筒,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的活力,那么富有生机,表现在千物万物。小草努力的将自己的身子穿出泥土,展示着自己翠绿的身姿。“老树着花无丑枝。”大树发出新芽长出茁壮的身子,露出了自己茂密的绿叶,小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呼吸着春天的空气。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副多彩画呀!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池塘边的垂丝海棠开出了粉艳艳的花,一束,一撇,一枝,犹如满树绯红的云,轻巧可人,那么美,美到令人忍不住屏息来观看。风过无痕,可是却吹落了许些花瓣,随风飘落,打着一阵轻旋巧落进碧波中,散入池塘,像个粉色的小船,飘呀飘,摇啊摇。
春天的空气是美丽的,虽说好像不太合适,可是我想不出任何词语能够形容它,这就是所谓的“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吧。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春天是绿的,春天是朦胧的,春天也是活力四射的,生机勃勃的,她绿的鲜明,朦胧幽美活力中显出几分生气共同展示出春意盎然的多彩画,多么美的春!
这就是春,朦胧而又清晰。
这就是春,给人清爽和愉悦。
这就是春,隐约充满了希冀。
走进古诗中的雨
飘飘洒洒,淅淅沥沥,醉人的小雨跃动起灵动的舞姿。我独倚窗前,静听冷雨,记忆似乎开始变得缥缈,最终定格在古诗中的雨„„
雨·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谁,凭栏远眺,锦官城内繁花似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轻快的步伐,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么?
是的,春风和着细雨,对杨柳耳语一阵,杨柳就抽出了嫩芽;轻轻抚着小草嫩嫩的发梢,小草就轻轻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绿得那么羞涩;轻吻着花儿的脸,花儿的脸就红了。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细细无声。
雨·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是谁,仰卧在潮湿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条破败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气,为国家愿意付出一切。
那场雨,成就了他的梦,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睡眼朦胧中,仿佛回到了沙场,金戈铁马驰骋杀敌,冰冷的雨中仿佛带着敌人温热的血。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雨还是雨,梦还是梦。
于是,他又翻过身去,在梦中继续他的金戈铁马。那场雨见证了一颗炽热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文人墨客的心田。
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诗情画意。
走进古诗中的雨,感悟雨的自古多娇。
走进古诗中的雨,品味雨的百年沧桑。
古诗中的作文之道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着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
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古诗文中的山水令人陶醉}.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古诗中的秋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宁静,张开双臂,吸一口秋天的气息,凉凉的,很舒畅,使人忘却了夏的炎热。坐在树下,任凭秋风吹拂过脸颊,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枫树便在眼前,叶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邮票,一枚枚给大家送来秋的信息的邮票。
刷刷——刷,秋风吹着枯黄枯黄的树叶,把叶子吹得满天飞舞,它们落到地面上,埋进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顶上„„看到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风也蛮调皮的嘛!
抬起头望着被秋风刷洗过的蓝天,一只只张翅飞翔的秋雁鸣叫着飞往南方,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便浮现在脑海中,秋天的风多么善良,她告诉秋雁“秋天到了——秋天到了!”还亲自送它飞向南方,让它在残酷的严冬前逃过冬的扼杀。
秋,一个金黄的季节,但我却把“秋”认为是她的名字,“秋”她是一个小孩,一个淘气而又善良的小孩,她驱走夏,让人们脱离夏的煎熬;她埋葬落叶,让土地肥沃,让生命得
到滋润;她送走雁,让它逃离冬的魔掌。
古诗中的四季
有诗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初春时节,细雨在夜里静悄悄的降落,睡梦中的人儿无知无觉。次日出门,惊喜地发现地上已长出绿茸茸的细草。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无言独化,表现的却是诗人心灵无所牵挂的安详与淡泊,暗喻着这世间的不求名利从容宁静的那一群体。
春来草自青,与人无关。春天来了,草儿就葱茏起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世间万物,自生自长,循环往复,与人毫不相干。重要的是人心也不会执着于草青不青,草何时青。草,该青时自然便青了;春,该来时自然便来了,这一切都有造物主的安排。
其实,只要人们能以寻常无事的恬淡之心关照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就能从“春来草自青”中体会出人生的情趣,心灵境界一经拓展,整个人便极具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就不会睡时不肯睡,吃时不肯吃,百般需索了。
人既然能领悟时序代换万物荣枯的道理,那么又有什么放不下甩不脱的呢?一切都不系于心的人,又怎会固执拘泥,胸襟狭窄呢?只不过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罢了。
人要做的,无非就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享受春光,沐浴春色,在顺应季节的变化中编织梦想的花篮,在淡淡的日子里以宁静的心灵领略生命的灿烂。
人这一生,就是自然界中一个生命的流程,无论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得经历。哪怕你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哪怕你走着一段寸草不生的路,那也没关系,就当是在走一段夜路,拐弯时亮着的路灯突然灭了,你的眼前一片昏暗。此时你可以短暂停留,闭眼片刻,让你的眼睛做好暗适应的准备,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黑暗中的一切依然清晰可辨。你是不是就不会再感到慌张无助了呢?那就继续走吧!
当日子钻出黑漆漆的时空隧道,阳光依旧明媚,而你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此时,你哪有时间去在意那些对你生活意义不大的东西?你哪有精力去管顾那些你势必要经历的苦痛和磨难?该来的就来,想去的就去,任由一切严寒霜雪奔生命而来,也任凭所有的和风细雨离生命而去。你只顾去快乐地读书,开心地助人,去把微笑送给爱你的每一个人吧!
嫩色宜新雨,春来草自青。平静地接受生命的赐予,一定会有什么融入你的内心,一定会有什么在滋润你的生命,也一定没有什么能再次挡住你的去路。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不用刻意安排,不要执意等待,也如春暖花开一般,春的温馨会暖人的心,让爱在春天延续„„
古诗中的思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
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