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和外国老头
详细内容
那时候读李敖《老年人与棒子》的时候,感觉写的到位,越读越爽,其实仔细想想也蛮现实的,反正我就被老年人糊弄的够呛,后来我写了这个,拿出来看看,还真有点感觉,不过李敖现在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七八十岁的人了,越活越不要脸,哈哈。 正文 一批尸位素餐,自视甚高的白发老头对我们白眼相加,没有阮咸当年的风度,三杯容不下小阮。弄得一群阮籍的青春只被自己捧在手心里欣赏,得不到发扬光大。龟冷支床,实在是件悲哀的事。 我辈少年的青春是壮丽的,《诗经?小雅?常棣》有:“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可作注解;而壮丽的同时是哀伤的。其壮丽在于我们有满腔热血,那热血像基督的上帝,足够救赎世界;哀伤在于被前辈小觑,以为我等黄口小儿,乳臭未干,最好躺在妈妈怀里吃奶。经他们一小瞧,我们的热血失掉加官进爵的机会,却一为迁客,乌纱不保,由进口的基督嬗变成国产的菩萨,只能放在神龛里供奉,不能出来传经布道了。 这种小看不是新生事物,我们的“前辈”创造力差,造不出“小看”这么厉害的心理活动,只能从史书里学习过来。查经据典,发现有史可考,《尚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这是历史悠久的看不起,而事实上并非我们不知稼穑之艰难,而是前辈是否给过我们入田稼穑的机会。我们龙盘凤逸,白驹空谷,被老年人关在门外,说我们不谙世事,百无一用。 我一直以为生活像唱戏,谁唱得好就上台去唱,唱不好就别献丑。岂料老年人霸占戏台不放,连唱都不让我们唱。其实我想说:“前辈,我唱的比你好。”我想到李敖《老年人与棒子》,少年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被老年人骂无用,才想展示才华,却被老年人白眉赤眼当头一棒,打得头破血淌还无可奈何。黄杨厄闰这个词语在这里得到注解,促进了动植物界的文化交流。 子贡就是这么被打得,《论语?公冶长?十二章》:“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种感觉十分痛苦,被打了还不能说出来,因为我们要敬老,虽然他们不爱幼。好比你跟你老婆吵架,你只能听不能还口,不同的是这里他还不是你老婆,骂完之后不能给你肉体上的安慰。 少年人为老年人所蔑视,嘲笑,挖苦,讽刺。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中有一段话: Hestartedgoingintothisnoddingrouting.YouneversawanybodynodasmuchinyourlifeasoldSpencerdid.Youneverknewifhewasnoddingbecausehewasthinkingandall,orjustbecausehewasaniceoldguythatdidn’tknowhisassfromhiselbow. 他开始了点头的老一套,在你生命中从未见过有谁像斯宾塞老头这么爱点头。你永远搞不懂他一直点头是因为在思考,还是老得分不清东南西北。 这个外国老头喜欢点头,中国老头则不然,反其道而行之,专爱摇头。我不知道Salinger是否来过中国,有一点可以推测,要是他窥见中国老头摇头技术如此之高,搞不好会在中国拜师学艺然后回美国改行卖摇头丸。中国女人和外国老头 在我们前面站岗卫道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就算不是生理上的老人,也是心理上的老人。好为人师,以教育少年为己任,压制少年为乐趣,以慰藉他们早死的青春。以为自己很厉害,少年人是嫩草一株,樗栎庸材,不成大器。《论语?子罕?二十三章》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老年人在孔丘那里学得棒打端木赐的绝学,把夫子的这席话忘掉。李白《上李邕》一诗里有:“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 少。”这句金玉良言被诗仙温习过一遍以后老年人依旧记不住,真是愚钝未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且看少年,《诗经?小雅?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观老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呜呼!面皴齿尽,白头盈把,颓然老矣!”想到这里,不禁霍然觉醒,原来老年人活得这么悲惨,那张脸仿佛作恶太多,大动刑罚,再怎么息黥补劓都挽救不回来。 所以我们知道,老年人之所以看不起少年人,事实上是出于一种妒忌,眼红。 而老年人妒忌少年人的这种心理,活像男人跟女人偷情,不好意思光明正大,只好暗地里鬼鬼祟祟的进行。看到自己风烛残年,行将就木,少年人风华正茂,白齿青眉,总有一种返老还童的饥渴。于是以打压少年人为乐,将少年人骂得一文不值来反衬自己的伟大。人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总说不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心理上的一种畸形。 这么说是有迹可循的,霍桑(NathanjelHawthone)的《海德哥医生的试验》(Dr.Heidegger’sExperiment)中有一段: “Givemoreofthiswondrouswater!”Criedtheyeagerly.“Weareyonger——butwearestilltooold!Quickgiveusmore!”中国女人和外国老头 “再给我们一些这种奇异的水!”他们急叫道,“我们年轻了——但我们仍然太老,快点,多给一点!” 从这几个老年人对“返老还童”水的饥渴程度,可以想见他们对年轻的渴望。这种渴望越深刻,老年人就越ostracize年轻人,而且是各方面ostracize年轻人。 我曾在电视里看过一档辩论节目,一群八0后和一群不知道“尚能饭否”的老头论爱情。老头们非说八0后不懂爱情,还言之凿凿,虽然是歪理一片,说什么他们老年人的爱情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说的仿佛自己活了几千年,说他们的爱情经历岁月的洗礼,厉害的不得了。而八0后的爱情是物质上的爱情,不叫爱情。说得我都为八0后鸣不平,所幸那几个八0后脑瓜不错,一句“你不懂我们八0后的爱情,但你不能说我们八0后不懂爱情”驳得妙不可言。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个又一个著名的老年人,wearacrewcut(理平头),其实他们是unhairy(不长毛),担心自己变成baldy(秃子),所以先发制头,剃掉头发,还说这是成熟稳重的表现。然后借此批判我们青丝飞扬的少年。老年人苍蝇贝锦,最善罗织罪名,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变成蛛丝马迹,要是中国的老头派到二战战场上,绝对是一支优秀的侦查部队。弄到最后,老年人不仅认为少年人没用,并且非得自己亲自教育不可。而《左传》里烛之武早为老年人打好标签:“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只能糊弄少年为祸一方了。刘宜良在《国士吴国桢》一文中写道:“官场的通病,喜欢奴才,讨厌人才。奴才一词,英语为sycophant,其意是此人唯唯诺诺,看上级脸色的角色,通俗的说法是yesman。”现在老年人就想把少年人才全都培养成少年奴才,成为自己的yesman。中国女人和外国老头 但那不可能,少年人比老年人厉害不用置疑,长江后浪推前浪,史书里常听说有少年神童,未听说过有老年神叟的。《龙文鞭影》里有“子尼名士,少逸神童”,“占风令尹,辩日儿童。”王禹偁,罗处约一代文学家,难不倒一个十一岁的刘少逸;孔夫子万世师表被两个小孩搞得七荤八素。而那个为人称道的斑衣戏彩的孝亲典故,老莱子却将自己搞成了小孩子,可见其对少年的饥渴程度。 功成名就的老年人对少年人指手画脚就算了,最可恨的是还有一种功不成名不就的老人,历史上叫白首为郎。《汉武故事》载:“上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颜驷才能未可知,但三世不遇算他倒霉。现在不少人白首为郎,也倚老卖老出来教育少年人,为什么?因为他老,老就能欺负人。歌德最喜欢倚老卖老, 说年轻人应该先写小作品再写大作品。他的终极粉丝爱克曼写了一本《歌德谈话录》去夸他,却不怕后人看了骂他的偶像老气横秋。 老年人靠老欺负人,却不知其实老是最不配拿出来炫耀的。钱钟书《围城》里调侃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这个老科学家时说道:“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其实何止女人,什么人老了都不值钱。 老年人思想迂腐,像烂泥。可他们又总爱把隔年皇历当人民日报看。 《礼记?檀弓上》:“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曾子把那礼当宝贝,连死了都要护着它,在我看来那礼就是杀人犯。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里说:“真理就像一条狗,应该关在狗窝里。”老年人那烂泥思想早该搬过去和真理做邻居了。 《周易?井》中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希望老年人早早淘去那井底之泥,就算做井底之蛙,也要做一只注重个人卫生的井底之蛙。不能学曾子那样都快死了,还吵着什么纲正礼数,死后还跑到《礼记》里面祸害子孙。 少年人创造记忆,老年人只能回忆,在记忆里死去。故少年人的记忆常新,老年人的记忆常旧。而记忆就像是女人,少年人的记忆是处女,老年人的记忆是徐娘,所以老年人的性生活也悲惨。《清异录?卷上?天文》里有:“老伶官黄世明,常言逮事庄公。”可以看出老年人是来者不可追,以往非要谏。 梁启超说:“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择,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故我少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你老前辈想靠培养我当走狗来生活,说到底你们还得靠我养活。少年人靠自己吃饭,老年人靠祸害少年人吃饭。所以你们是老鸨,我们是妓女。别忘了,我们有的是姿色,您却只能摆老姿态。 刘禹锡诗曰: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少年人如牡丹,老年人连芍药,芙蕖都不是,老年人是荼蘼。 借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末句言志: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二战日军为何运中国男人给日本女人配种?大约在1998年,我们单位外聘了一位70多岁的老技师。老人尽管70多岁了,但是身体很硬朗,十几米高的滑导线架杆,他爬上爬下,很是稳当。老人不是很善言谈,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聊得多了。特别是我,虽然年轻,却很喜欢和老年人聊天,喜欢从中体味他们的人生经验,老人也就似乎更愿和我多聊些。一次,我偶然发现,老人对日语很是精通。问他是什么时候学的,他说是日军占领时期在学校里学的。问是什么学校,老人说是日本人开办的专门学校。后来我就开玩笑说老人当年也是日本人教化下的皇民了。老人既没有宽容地笑笑,也没有激烈地反驳。他就那样毫无表情地沉默了许久。然后,他突然说了句:其实我们当年是准备被送到日本的。我继续开玩笑:那好呀,算出国了吧?老人犹豫了一会,又平静地说道:日本人要把我们送到日本去下种。我一时半会竟然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老人继续说:日本男人都到外国打仗去了,国内都剩下女人了。他们就在咱们中国选一些身体好、又长得好的年轻男人,教日本话,然后一批批送到日本去给日本女人下种。我惊诧得张口结舌,一时语塞:真、真的?老人笑了笑:真的。那个时候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后来听高年级的人偷偷告诉我们。我的一个高年级的师兄长得精干,身体又好,早早就被提前送走了。过了半年被送回来了。早瘦得不成人形了,脑袋却肿得这么大——老人用两手比画了一下。我不知道在侵华罪行的资料里有没有这种记录,在我,却是生平第一次听到这种无耻的罪行。这是日本人在有计划地给自己国内的众多寡妇女人集体召“男妓”吗?还是在悄悄地实施集体借种的遗传阴谋?但无论怎样,选拔、教育、培养一些健康强壮英俊又懂日本话的后生小伙,为日本国内的女人提供性服务却是铁定的事实。听到老人的话,我不好再问下去。我知道,对他来说,能把这个事实说给我已经鼓了很大的勇气。但这件事情从此却一直盘萦在我的心里,也想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好好了解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可惜,老人帮助我们修好设备后就离开了我们单位。走前,我打听好了老人家在哪里住,准备有时间就去他那里好好聊聊。但此后好几年里,却因为这样那样的杂事一直没有机会去他那里拜访。更遗憾的是,前两年有次和人闲谈,无意中得知老人去世了。我为自己有意无意的耽误而后悔,毕竟,这件日本人罪行的事情在我心里翻腾了好几年了啊。我很想把这个事情好好调查一番因为我记得老人当年说过,现在他们那一批准备送 日本的人现在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但耽于自己的俗务,却一放再放。几年来,我留意过各种各样关于日本人侵华罪行的报道资料。但涉及到把中国年轻男人培养成日本女人性奴隶的却从来没有看到过。由此,我越来越感到这个线索的弥足珍贵。我是个普通的中国人。我感到自己调查这件事情的能力很有限。在这里,我把这个线索提供给大家,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到对这件事情的调查中去。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荣耀,我们这些后人肯定有权利享受;但我们祖先所承受的耻辱,我们这些后人更有责任去了解、去铭记、去洗雪……我经常看到现在的日本人很高大,就已经十分怀疑是否当年有中国人被借种,我就是不信人种的本身缺陷可以通过生活的习惯的改变而改善,真不知道当年的东北和山东有多少中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鬼子偷走送到日本去,实在可怜。 说起带孩子,在中国,孙子、孙女不是由爷爷、奶奶带,就是由外公、外婆带。都说中国的隔代教育问题多多,那咱不妨到外国取取经。来看看外国的老人们是怎么带孩子的。 英国:老人只做育儿参谋 “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英国,很多老人秉承着这样的教育观与孙儿、孙女们享受天伦之乐。 英国老人更主张――年轻的父母必须自己带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结婚之后,一般都要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 您看,外国老人和中国老人在理念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老年生活的选择,各国的老年人也都有不同的感悟。 在中国,往往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的,结果往往还吃力不讨好,其实老人退休后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孙辈,当好“参谋者”的角色就好,教好年轻的父母育儿经验,指导小孩健康发展就是最好的帮助了。 韩国:老人带孩子,年轻人听从 韩国有大约一半的家庭会由祖辈带孩子。不过,由于韩国非常重视孝道,子女一般不会指责老人。 韩国大部分年轻人不跟老人一起住,而是搬到老人附近居住,主要是为了减少矛盾。但是有时候,两代人也难免因为孩子出现分歧。这时,从小接受过孝道教育的年轻人,一般不会过于责备老人、让老人伤心。 近年来,韩国也出现了一些老人不愿意带孙子的情况,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更轻松的晚年。中国女人和外国老头 日本:老人不给带孩子 在日本,带孩子的任务主要由孩子的父母承担,众多女性放弃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照顾子女。 即使是妈妈工作、孩子上保育所,妈妈两头忙,不到不得已,是不会请老人帮助照顾孩子的,他们觉得这是给父母添麻烦。 日本的老人比年轻人有钱、有闲,但既不给要结婚的孩子买房子,也不管照顾孩子的孩子,看起来只顾着忙自己的小资生活。 澳大利亚:不靠老人照顾孩子 澳大利亚人成年后,独立意识非常强。因此,年轻人靠老人照顾孩子的情况并不多。大部分情况仅仅是在周末或者是假期。因为年轻人要去度假,而让祖父母短暂的照顾孩子。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开始,照顾孩子的祖父母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其中,在有职业的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儿童部分时间由祖辈照顾的比例是44%。而在上小学后,双职工家庭有部分时间需要祖辈照顾的比例为16%。每天都由祖辈照顾孩子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情况仅仅是在周末或者是假期。因为年轻人要去度假,而让祖父母短暂的照顾孩子。在澳大利亚,祖辈会充分尊重年轻人的育儿观念,不会强加自己的观念。 二战秘闻:日本二战时候竟偷捉中国壮汉繁衍后代 大约在1998年,我们单位外聘了一位70多岁的老技师。老人尽管70多岁了,但是身体很硬朗,十几米高的滑导线架杆,他爬上爬下,很是稳当。 老人不是很善言谈,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聊得多了。特别是我,虽然年轻,却很喜欢和老年人聊天,喜欢从中体味他们的人生经验,老人也就似乎更愿和我多聊些。 一次,我偶然发现,老人对日语很是精通。问他是什么时候学的,他说是日军占领时期在学校里学的。问是什么学校,老人说是日本人开办的专门学校。 后来我就开玩笑说老人当年也是日本人教化下的皇民了。老人既没有宽容地笑笑,也没有激烈地反驳。他就那样毫无表情地沉默了许久。然后,他突然说了句:其实我们当年是准备被送到日本的。 我继续开玩笑:那好呀,算出国了吧? 老人犹豫了一会,又平静地说道:日本人要把我们送到日本去下种。 我一时半会竟然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 老人继续说:日本男人都到外国打仗去了,国内都剩下女人了,他们就在咱们中国选一些身体好、又长得好的年轻男人,教日本话,然后一批批送到日本去给日本女人下种。我惊诧得张口结舌,一时语塞:真„„真的?老人笑了笑:真的。那个时候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后来听高年级的人偷偷告诉我们。我的一个高年级的师兄长得精干,身体又好,早早就被提前送走了。过了半年被送回来了。早瘦得不成人形了,脑袋却肿得这么大——老人用两手比画了一下。 我不知道在侵华罪行的资料里有没有这种记录,在我,却是生平第一次听到这种无耻的罪行。 这是日本人在有计划地给自己国内的众多寡妇女人集体召“男妓”吗?还是在悄悄地实施集体借种的遗传阴谋? 但无论怎样,选拔、教育、培养一些健康强壮英俊又懂日本话的后生小伙,为日本国内的女人提供性服务却是铁定的事实。 听到老人的话,我不好再问下去。我知道,对他来说,能把这个事实说给我已经鼓了很大的勇气。但这件事情从此却一直盘萦在我的心里,也想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好好了解了解更具体的情况。 可惜,老人帮助我们修好设备后就离开了我们单位。走前,我打听好了老人家在哪里住,准备有时间就去他那里好好聊聊。但此后好几年里,却因为这样那样的杂事一直没有机会去他那里拜访。 更遗憾的是,前两年有次和人闲谈,无意中得知老人去世了。 我为自己有意无意的耽误而后悔,毕竟,这件日本人罪行的事情在我心里翻腾了好几年了啊。我很想把这个事情好好调查一番因为我记得老人当年说过,现在他们那一批准备送日本的人现在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但耽于自己的俗务,却一放再放。
《老鸨与妓女(读李敖《老年人与棒子》)》
《二战日军为何运中国男人给日本女人配种》
《外国老人怎么带孙子》
《二战秘闻:日本二战时候竟偷捉中国壮汉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