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详细内容
篇一:《《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摘要和感想》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摘要和感想
一轻与重
摘: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重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摘: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了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摘: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摘: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感:这一刻你的决定,行为和动作已经定型,也许下一刻你在为你的决定,行为和动作后悔,并期待下一刻能避免你上一刻的错误,然而,你所期待的下一刻,也同样会成为你做决定的这一刻,并无限重复。
摘: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摘: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ist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重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摘: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感:托马斯因为比喻,变酝酿了他和特蕾莎的爱情。他这样做,该是他对自己感情原则的放纵的借口,还是他自己对未来的遇见?我们都做着比喻,就像将军以过去的战争成或败来作为今天行动的借鉴。不过,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因为,他被实践考验着,遗憾的是,这种考验并没有在你实践错误以后给你给你一次改过的机会。就像书中所说,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他就像一张草图,并且是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
摘:(在特蕾莎离开之后,满怀的忧郁渐渐地令他心醉)此刻他才发现,对这些岁月的回忆远比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更加美好。。。。此时此刻,他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
摘: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像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深重。
摘:有同情心(同-感),即能够与他人共甘苦,同时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感情:快乐、忧愁、幸福、痛苦。因此这种同情是指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指情感的心灵感应艺术。在情感的各个境界中,这是最高级的情感。
摘:esmusssein.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
Derschwergefassteent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
摘:同巴门尼德不同,贝多芬似乎将重当作某种正面的东西。细加掂量的决断与生命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摘: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
感:当特蕾莎离开之后,托马斯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巴门尼德式的生命之轻,他的生活里再没了隐藏、假装、讲和和因嫉妒、痛苦、做恶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然而,他还是不自觉地想起特蕾莎,也许是因为把他带入深渊的那份同情心,他为特蕾莎心痛。最终他选择回去。Esmusssein。他对重的坦诚是对是错已经无法验证,但生命就是这样,徘徊在重与轻之间,无法选择,无法检验对错。
摘:我们总是想像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
摘: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偶然的爱情。
感:就像特蕾莎与托马斯的相爱相遇,一系列的偶然导致了生命的必然。也许,这一刻必然的决定也将成为下一个必然决定的偶然。这便令我们相信,命运是天注定,同样,也让我们有了对这必然的决定和结果的怀疑。就像托马斯觉得,除了特蕾莎对他现实的爱,在可能的王国里,还存在着对其他男人来说没有实现的无数爱情一样。
二灵与肉
摘: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唯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普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摘:为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起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肩头。
摘:人、事之间的偶然相遇,我们称之为巧合。
这些巧合绝大多数都在不经意中就过去了。
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情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巧合所迷惑,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感:老实说,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往往戏谑情节里的巧合,并自认为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的巧合。然而,并不是巧合的不存在,而是我们的视而不见。只有我们对一种事情主观的产生感受,我们便会留意到与之相关的巧合,有时,甚至将这些巧合放大,用以映衬那些感情。
摘: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处的需求之一。{《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摘:发晕,并非害怕摔下来,而是另一回事。是我们身下那片空虚里发出的声音,他在诱惑我们,迷惑我们;是往下跳的渴望,我们往往为之而后怕,拼命去抗拒这种渴望。
感:特蕾莎的梦里,是他的耻辱,是她堕落后将要去的地方,她拼命地抵抗这种诱惑。但人的灵魂有时是脆弱的,在生活的百般周折后,她有曾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曾感觉无数次的摔倒,而这时,是托马斯无数次的将她扶起。所以,当托马斯回到她的身边,她有着一种着地的幸福感。正像特蕾莎那样,灵魂的脆弱往往在某一刻在我们的生命中表现出来,于是,世间便有了罪恶。
摘:爱情是一种甘心屈服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
摘:同一事物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但这含义中回响着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
摘:假如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义便各不相同。
感:就像萨比娜和弗兰茨的不解之言,只是因为不同乐章的存在而存在,同一件事物,对两人来说,代表这两人对过去生活的不同含义的回响。
摘:忠诚是一种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摘:背叛,就是原位,投向未知。{《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第一次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的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摘:极端标志着生命的终极之界,极端主义的激情,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艺术上的,都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对死的渴望。{《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摘:这类人全都长着比中指稍长的食指,说话是专用来指戳对方。
摘:美从世界彻底消失之前,还会存在片刻,确实因错而生。错误的美,是美的历史末期。
摘: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感:我们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不懂在于两点,一,我们的目标对于我们的意义是给我们一种力量往前冲,努力的生活在世上,并没有去甚至没有想了解目标;二、我们不管在为了目标怎么奋斗,在那之前,我们毕竟还没到达目标,又怎么真切的说,我们了解他。
摘: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而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摘: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是,躲进未来。{《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摘: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的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时间后,
事情变得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
感: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用“不知者无罪”来解释。不管是以什么动机为基础的人,做错了事,都可以认为,自己本不是有意要做错,他本不知道这是一件错事。然而,这样就代表着你的灵魂是纯洁,你就不应该被惩罚吗?那,该有谁来为那些受损失的人买单?也许本意没错,但你的选择有错,这你得负责。
摘:小说人物不向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语句,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在作家的想象中,他只是还未被发现,或人们还未论及到它的实质。
感:1618年,捷克人的奋死抵抗,换来的是30年的惨痛,320年之后,捷克人决定将国家牺牲,而换来的,却依旧是几十或几百年的禁锢。320年前,较之勇气,捷克人是否需要更多的谨慎?320年后,较之谨慎,捷克人是否需要更多的勇气?然而,历史同样和人的生命一样,没有重来的机会,他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的轻,轻如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土,轻若明天就即将消失的东西。
摘:当北极靠近南极,当两极几乎相触及时,地球就会消失,人类就会跌入真空,令人晕头转向,经不住堕落的诱惑而倒下。
斯大林儿子之死是在战争的普遍愚蠢之中唯一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死。
摘:我们把这种基本信仰称为对生命的绝对认同(而媚俗的实质也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也就是说,就其根本而言,媚俗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讲,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摘: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在媚俗被当做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
将一个左的人造就为左的人的,并不是这种或那种理论,而是将任何一种理论都纳入所谓伟大的进军这一媚俗之中的能力。
感:我们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分类,然而,有一种,在历史进展中或一个特定需要时所定义的认同标准去做到用媚俗将不需要的行为划分到视线之外。
摘:弗兰茨不能接受伟大进军的光荣最终归结于行进者可笑的虚荣,不能接受欧洲历史的伟大喧嚣消失在一片无尽的沉寂当中,因而不再有历史与沉寂的差别。
感:历史与沉寂不再有差别,正如上帝之子与地狱之魂没有差别,于是,当原以为沉重的东西如跌如真空般的的轻起来,这便让人承受不了。而这一种差距的缩进的痛楚,不在于造成这种缩进的因素,而在于最开始制造这种差距的罪恶,那便是媚俗。
摘: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成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摘: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可是,我们身上还有一根细线将我们与遥远的、雾蒙蒙的伊甸园相连,那里,亚当正俯身探向泉水,与纳格索斯不同,亚当根本不知道他看见映在水中的那个依稀的黄色小点,就是他自己。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
渴望。
摘: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看见的,只是所期待的未知事物的一束强光。忧虑则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是有所知的。
篇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这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
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
篇三:《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感》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责任,在这些责任背后,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担当。我们不能打破那些繁琐的琐事,不能挣脱世俗的樊笼,这是为何?全是因为我们的担当。
担当对于个人、家庭、民族、宗教、等都是不可缺的,没有担当便意味着责任的丧失。对个人而言,有担当就是敢承担责任,敢勇于面对生活,敢承担别人所不能承受的欢乐与痛苦;对家庭而言,担当是共同面对生活,同甘共苦;对民族而言,担当是他们的脊梁,是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于宗教而言,担当使他们不胡言乱语,使他们正视自己的责任,引人向善。
担当,才能肩负起生命的重任,才能负重远行。
篇四:《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或重进行论述期刊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一句圣经里的话说:造物主见男人太寂寞了。在他沉睡的时候,取他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女人。每个男人都在穷极一生寻找自己的那根肋骨,只有找到她,他的胸口才不会隐隐作疼。又说特蕾莎不是托马斯丢失的那根肋骨,但是托马斯已经习惯了她。或许,这就是爱。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爱情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特蕾莎的感情由小心翼翼到希冀占有,和几得几失的感情纠结。而相对应的托马斯的感情也是在相应的改变,以最初不相信爱情和恐惧爱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一点点在倾向于在乎特蕾莎的一举一动和情感波动。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爱情到亲情的过渡。
我在读得过程中特蕾莎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摩羯座的女子,而托马斯是个却不是那个适合她的金牛座。她善于洞察托马斯的一举一动,但却适时的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细腻,且依赖性极强,应该是个很温婉的女子,适合有一个稳稳当当感情专一的男子来个呵护她,并和她共度一生。而他不够专一,沉浸在自己对爱情和单一性伴的恐惧中,无论是情感还是行为,两个人都像是两个极端。但是从她爱上托马斯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她一生的情感波折。托马斯的改变其实也是变相证明她成功的证据。而贯穿全书的她的梦,恰恰是她心理活动的写照。从她的梦境可以轻易感受到她对托马斯的由浅入深的爱,占有欲的提升以及了解托马斯的程度。以她的梦为主线,全书放射出多个视角来
看待不同的人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托马斯的惧怕,特蕾莎的依赖,萨宾纳的放弃,佛兰茨的义无反顾。都是对爱情的和人生的不同定义。相较于特蕾莎,托马斯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他有着众多情人却从不留在女人身边过夜。直到特丽莎,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好似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顺水漂到他那里。从而打破了他的一部分生活习性,他发现自己竟然习惯睡在她身边,这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但他的生活离不开其它女人,他觉得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甚至对立的感情。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这种渴望对无数女人都可以有,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这种需要只能对一个女人产生,这超脱的思想又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反叛。
但爱情从来是自私的。特丽莎与他的其它女人永远是对立的个体。她不断地做恶梦,不断地把她的梦向他倾诉。增加了痛苦却得不到解脱,最后她决定离开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他妥协了,他可以放弃一切,他决定去找她。他从一个有名的医师,到小司机员,最后沦落为一个擦玻璃工。她看着他老态的样子,突然感觉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昧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她终于达到自己的目标,变老后的他虚弱到需要她的保护。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谁都不能定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热爱我们所有的,追求我们想要的,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人生的选择权一直都在在自己的手中。或许人生的幸与不幸早已注定,宿命的改变在于
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就算是一只伤感的蝴蝶也终会飞过一片繁花似锦的地方。努力的人生终会给我们一个无悔的青春,一个灿阳的未来!
篇五:《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杭州城的又一个清晨到来了。拉开窗,听到城市的喧闹间或有鸟儿的鸣叫。我在思考刚刚离开的那个荒诞的梦。只记得在梦里我乘错了电梯,还有在梦里我《长恨歌》背不下来了。
写日期的时候发现,今天是国庆节了。从9月16日算起,我已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天→半个月的时间。每次清晨醒来,总有一股酸楚涌上心头,总有一种往家里打电话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