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关于孝
详细内容
篇一:《谈谈弟子规与孝》
谈谈弟子规与孝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
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这样的了。
难道“孝”真的必须有固定公式吗?我不敢苟同。就我而言,我没有给父母洗过脚,他们生病时我也没有整个晚上守在床边不睡觉,有时候爸妈说我这里那里不好说多了我也会反驳回去。但我们仍然生活的很开心,他们也从未说过我不孝。我的家,很温暖,因为我们会彼此平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不平。我能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孝的方式,这方式,比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强多了。
再回头说说古人的孝,仔细看就会发现,有时候古人自己对孝的评价都是矛盾的。例如《二十四孝》里的:“埋儿奉母”一则,因为家里穷,把儿子埋了供养母亲。假设这真的是孝,那当古人来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又要作何解释呢?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最喜欢儿孙的,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活埋了孙子,她是会欣慰还是伤心呢?你不会否认她是伤心的,那么,让长辈伤心难过,又是孝还是不孝?
我无意吐槽,无意抨击,只是觉得这些“古董”已经不能当作现时的教材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了解古人对“孝”的虔诚,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化的工具,那是迂腐的。时代在前进,而教育却要向后看吗?我觉得与其拿《弟子规》当教材,倒不如让现今的学者们自己编一套教育孩子与父母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教材,这或许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虽然我不否认它在道德教育方面至今还是放着光彩的,但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一批封建伦理道德书籍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它是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如果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武功秘籍,一招一式演练的话,那我不敢说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本已被蚕食殆尽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对未来的憧憬,还会剩下多少。我还记得,曾经鲁迅说:“救救孩子!”
篇二:《题目13c6c684b9d528ea81c77988》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弟子规中关于孝}.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
摘要《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剖析了“孝”的三个层次: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孝”的物质基础;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这是“孝”的精神依托;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这是“孝”的境界升华。
关键词《弟子规》孝父母子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根据《孝经》的论述,孝通常可分为三重境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立身行道。其中,孝敬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报效国家和立身行道的伦理基础。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人们对于“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为依据,力图从理论上厘清“孝”的三个层次,为大家履行孝道提供基本的依循或借鉴。
“孝”字上面是“老”字的演化,下面是“子”字,象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年人。它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所谓“孝”,就是要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赡养父母、履行孝道,包括“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三个层次的工作。
一、养父母之身:“孝”的物质基础
养父母之身,即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敬父母的物质基础。为人子女者如何才能“养父母之身”呢?《弟子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篇四:《浅谈《弟子规》之“孝”》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摘要:“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弟子规中关于孝}.
关键词:弟子规、总序、首孝悌、次谨信。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即是以德行天下。这在今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无疑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之魂在于“和”字,内齐家、外平天下。而和字的根本则在一个“孝”字。对于孝字,解释有诸多版本。在我看来,对“孝”字最好的诠释则是《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其中详细的讲述了什么行为是孝,任何一句都能让我们实用一生,受益一生。“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的了。
《弟子规》总序中讲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从“首孝悌”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孝”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弟子规》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官也好,为民也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原则,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是衡量一个人有无良知的道德标尺。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孝”呢?
首先,我们应用心去爱戴、敬重父母。《弟子规》中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时,不要拖拉、懒散;父母的教诲,我们应用心去听,不要对父母没有礼貌。其次,我们应体贴、关心父母。“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像黄香那样为父亲温席,但我们可以多问候父母。在未成年时,我们在校读书,不能住在父母身边,成年后,我们因自己的事业而在外拼搏,还是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可这些并不是我们表示孝心的阻碍石,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爱父母之心,通过电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问候与关怀,即使远隔天涯也能让父母感到温暖如春。最后,我们一定要让父母无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这其实就导致了父母为我们担忧的问题。因此,《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告诉我们出门归来都应告诉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就像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
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着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就要效法父母,就要照顾父母,就要孝顺父母。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源于本性,这种感情的深厚程度,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当母亲孕育的时候,母亲就会为肚子里的你而不敢用力跺脚,不敢大声说话,吃东西也是精挑细选,一举一动都要自我节制,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的健康考虑;等到你出生,就要全心全意的辛勤照顾父母从未把这当成是一种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世界上没有可以相比的。我们该怎样报答侍奉父母,用一个字来概括,就只有孝。
同时,《弟子规》中的孝是内心的孝,强调的是真正的敬意,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赡养。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种孝是装不出来的,体现的就是内心的敬意。《论语》中,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应该是对《弟子规》中强调“孝”在于内心真正敬意的最好解释。而由此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弟子规》中孝敬父母“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内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一个人孝自己的父母,别人亦会敬他信他。孝字做好了可以和一家,和一个社会,和一个世界。所谓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此为至孝。一个人如果不孝父母,只是不孝自己的父母,那么众人也会不耻他的行径。为什么?对父母都不孝,对其他人会有真诚吗?生养之恩放在一边,与人和善自然不会是真心。人一旦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注定了他是靠不住的。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中关于孝}.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没有了“孝”这个字,就会使中华传统文化变异,变味,就无所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所有的文化都将失去孕育之所,所有的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不仅没有留存的空间,更不可能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孝”是一种形为上的道德,它是天地正气的凝结,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美好社会离不开孝,《弟子规》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做法,让我们对“孝”字的理解更加清晰。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并加以重视的。
现在的社会,生活条件不断的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者自己的事业,在想着靠自己的努力然后给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要的其实不是什么多好的生活条件,不是我们给他们多么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我们能够多抽点时间来陪陪他们。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能抽时间来陪陪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
所以若能够吸取《弟子规》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孝”的准则,则对整个民族意义非凡。和谐社会,“孝”字当先。
篇五:《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说: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
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篇六:《弟子规入则孝及故事》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