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世界》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开启高考作文新时代》
开启高考作文新时代
一
最近,各地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纷纷出笼,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北京市的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该《说明》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高考语文将60分的作文题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其中第一题为微写作,占10分;第二题为作文题,占50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写作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人们各抒其见,莫衷一是。有人说,微写作将开启高考作文的新时代,也有人说,微写作将加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是正常现象,微写作也是如此。但如果从社会和时代的双重视角去审视这一写作形式,我们就不但会给它以足够的宽容,更会给它以强烈的支持。
当今世界,信息大爆炸,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微”事物应运而生,并且大行其道,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微博微言大义,见微而知著;微信即时快捷,并非微不足道;微生活具体而微,精致而有趣;微公益温暖人心,体贴而入微。“今天,你微了吗?”早已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微”字曾经以40多万票当选为2011年的年度汉字。而一些重要的时代影响,也往往体现在一些微小的人或物上。如此情形之下,微写作出现于高考的领地,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同时也是紧跟潮流、连接地气的表现。一个小小的微写作,也许它所占的分值不是太高,但当这种教育评价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仍然释放出诸多的积极意义。首先,微写作的出现,让高考作文的单一评价、单一标准向多元化、多样化迈进。如此,传统意义上应试性、呆板性的高考作文空间就
会越来越小,而心灵写作、自由写作、奔放自如的写作空间有望越来越大。其次,因为是微写作,文字少、信息量小,想要让表达空间更广阔,更有震撼力,写作者本人的文字水平,炼意、琢磨等功底,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微”,更能小中见大,能够考量出写作者的真实水平。此外,微写作的出现,可以说适应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正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文学名家、草根写手都在借助这种信息工具描绘世事,书写心灵,有人甚至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我们可以这么说,微写作走进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考发展的必然选择。微写作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作文中的不良态势,但会对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带来一种积极的影响和价值引领。因为微写作可以让作文教学更好地回归心灵和自由,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回归社会和生活,可以让语文教学获得更多的新鲜血液,从而得到更有效的提升与更和谐的发展。
二
也许大家会产生疑问,微写作应该“怎么考”?微写作难吗?我们的考生对微写作会适应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微写作的世界,一起来揭开微写作的“庐山真面目”。
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微写作的考试样题,抄录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1)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请你给校长写一段话,陈说自己的看法,帮助
校方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2)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鲁迅、史铁生、《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请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召小组成员的启事。要求:①内容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办法。②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③200字左右。
这两道题都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第一道题,给校长写一段话,陈说自己的看法,既要合情,又要合理,同时又要做到有理有据。第二道题写一则启事,除了对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外,还要有贴切的描述与说明,同时要突出鼓动性。这两道题都考查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下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考查语言的简明、精练、连贯、得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认真阅读这两道微写作样题,我们并不感到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就是每年出现在各地试卷中的语言综合运用题目,只不过在这里转换一个名称、增加一些赋分而已。这样的命题形式,可以说同近几年江西卷的语言综合运用题如出一辙。请看下面的题目:
(2011年江西卷)
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
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④不少于200字。
(2012年江西卷)
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歌词,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要求:
①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
②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④不少于200字。
(2013年江西卷)
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
①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
②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渡。
③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④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⑤不少于200字。我们将北京市样卷中的微写作题与近几年的江西卷语用题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模小,
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其核心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不过北京样卷称呼为“微写作”,对写作的要求相对宽泛,赋分与字数相对少一些,而江西卷的题目对写作的要求更具体严格,赋分与字数也相对更多。
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说,微写作早已进入高考了。全国统一高考命题时,一度出现的“小作文”,其实就是一种微写作。分省命题后,有些省份仍保留了具有微写作意义的小作文,上述所引用的江西卷便是代表。2011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也曾经出现一道这样的试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微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少名人都纷纷选择通过“微博”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或者发表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或意见。与此同时,“微博”还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语录,为网民所津津乐道。部分门户网站还开展了“微博小说大赛”。请以“自主招生”为主题,写一则微博,要求凸显个性,令人回味,并引用或化用一句古诗文,不多于140字。
应该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微写作。写微博,谈看法,阐述见解,字数不超过140字,微写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情景设置,简单明白,要求具体,限制字数,让考生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这样看来,微写作难吗?应该说不难。只要有积累,有写作的基本功,有一定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即可。我们的考生对微写作会适应吗?应该说会适应。因为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语言综合运用的试验田里耕耘,土壤和水都非常熟悉,现在只是气候稍微变一下,问题应该不大。三
微写作已经走进高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备考?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二:《省考大作文新时代个人力量》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时下,随着我国经济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力量便不时见诸世界各大主流报端,而新时代工人作为中国力量的主力军,无论是神舟飞天展雄风,还是蛟龙入海飒英姿,都铿锵有力地诉说着中国工人力量的无所不至。但是毋庸讳言,随着八零、九零后农民工汇入工人洪流成为新时代工人的生力军后,从宏观方面看,过去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以代工为主的加工模式已渐行渐远;从微观层面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往返中顾此失彼,在生活与工作中迷失自我。如何凝聚转型期新时代工人的力量、谱写新时代工人华丽篇章成为时代必答题。
诚如上海市总工会主席所言,“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力量。”不同于以往“工人老大哥”始终是令人艳羡的称号,时下有调查显示,当下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工人荣誉感已远走他乡,一去不复返。深究原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许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只能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自然不免单调枯燥,工人荣誉感荡然无存。仅仅把工作视作谋生手段,自然不免在工作中看不到自我价值、得不到应有尊重;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自主竞争能力差,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很难激发工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竞争中既不能以创造力占得市场先机,又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进退维谷,最终面临加薪找死,不加薪等死的两难困境;三是主流社会普遍缺乏对工人的认同和尊重,甚至视工人为流水线操作者,如此背景下,新时代工人难有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也不足为怪。正如马克思所说,找到问题的原因客观上就已经具备了解决的要素。凝聚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应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的投放,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切实提高职业人才的技术技能,并鼓励“校外培训”等社会职业培训中心的兴办,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创新型职业人才全面发展;从企业层面看,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切实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的世界》作文}.
第二,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应积极探索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长远发展模式,通过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塑造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研发、品牌塑造、产品销售工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努力创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翼齐飞的局面。
第三,转变工人社会认同感、提升工人职业归宿感。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加大对先进工人事迹、典型工人模范如当代雷锋郭明义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透过宣传让社会提高对工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加强对工人的人性关怀,通过发放周末购物券、代购回乡往返车票,提高职工凝集力和归宿感。
凝聚新时代工人力量必将奏响一曲属于新时代工人、新时代人民、新时代中国的华丽乐章,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奋中国之力、共奏中国之音、共圆中国之梦。
篇三:《《新时代下说义和利》作文讲评》《新时代下说义和利》作文讲评和指导
以“新时代下说义和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一、什么是“义”和“利”
1、义<名>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新时代的世界》作文}.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情谊
义(义)yì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字~。释~。望文生~。
⒊情谊:有情有~。
⒋认作亲属的:~父。~女。〈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肢(装配上的假肢)。
⒌
①应尽的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1.仪容;状貌。2.仪制;法度。2、利:
(形)1、利益,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
2、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3、与愿望相符合:吉~。顺~。
4、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剑。~落。~口巧辩。
5、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息。~率(lǜ)。一本万~。[1]
6、姓。
(名)1、利益[advantages]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又
技击利巷战。
3、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赢利;利息[interest]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功名]利禄[official'ssalaryinfeudalchina]
不慕荣利。——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财利[money]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桓宽《盐铁论本文》
9、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指个人的安危[safetyordanger]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1、胜利[vectory]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12、物资出产[product]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陈寿《三国志》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晁错《论贵粟疏》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13、通“痢”[dysentery]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新时代的世界》作文}.
二、义和利的关系
先看看这两个小故事,思考义和利的关系。
故事一: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后来,圣人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但圣人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圣人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側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圣人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或者他们不像子贡那么喜欢出风头。很多鲁国人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圣人才说子贡此举是伤天害理。
故事二:
公元1623年,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号称14万)南征,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将军独守宁远城,誓死不退,城中百姓觉得自己的财产可以得到呵护,都无限感激。可是仗越打越不对,眼看城池即将不保,百姓担心女真会报复屠城,那时不但钱财没了,连命也会丢了,许多人便开始大骂袁将军是为了立功升官,荼毒百姓,责怪他兵力不足就不该苦战累民。但幸运的是,努尔哈赤在进攻中被红衣大炮击中负重伤,女真被迫后撤,因而百姓的性命和财产均得以保全。百姓们庆幸之余,又痛哭流涕,把袁将军视为再生父母。从这个故事来看,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利,避害趋利就是民心。
大家思考:义和利的关系是什么?
三、关于义和利的一些看法。
中国人的观念中常常有“利”与“义”之辨。有时做一件事,是为“利”还是为“义”总有争个不停——好像搞不清楚,心里就闷闷的。这也是人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处理。
比如说王莽,在他夺位之前,他做事总是以义为先;或有利,皆在义后。但从其人后来谋逆来看,其行为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罢了。其以义为先,是障人耳目,博取名声;以利为
后,则是投资投入的成本。当时给王莽好评的名士,后来看到王莽的真面目,心里那个悔,那个恨啊——就跟我们小时候说谎一样,好痛苦。
民间的人们为了一个义字,尚且打起架来可以连命都不要,更何况那些品格更加正直,决意为义奉献一生的人呢。子曰:“杀身取义”。这句话更在人们心头增大了义的份量和号召力。也无怪乎大奸大滑如王莽者,会拿义字打造招牌,聚揽人气,以备谋朝之用了。后来,王莽施政不德,若得天怒人怨。于是,农民起义来了。刘秀兄弟两个和着一些绿林好汉,一些汉室贵胄,开始替天行道,打王莽;打完了就各自争起天下来了。这打天下,用是也是“义”这张金字招牌。
对民有义,曰:“仁”;对兵将有义,曰:“信”曰“受”;对敌人有义,曰:“纳降善护”;对天下有义,曰:“德”。人们于是称如此为国求利者为“圣明贤君”,简称“圣贤”。大的叫圣贤,小的叫君子。
俗话说“商人重利不重义”。是不是说重利的都是小人呢?或者说是不是商人都是奸商小人呢?我想应该不是。
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不妄取,不妄做。商人付出劳动,进货送货,售后还有服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这是商人信用公平之义。君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是善心人之义;圣贤之人,为国为民,乃至为整个世界的生灵创造利益,争取利益。这是大圣人。{《新时代的世界》作文}.
此三者都有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