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
详细内容
第一篇:《2011年广东高考“回到原点”优秀作文专家点评》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
1.回到原点
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
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
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
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
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文情并茂考场佳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敏)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第二篇:《2011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范文以及解析》①回到原点林舒婷
是落叶,就应该秋后归根,践行“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是浪花,就应该拥抱大海,追求在惊涛拍岸中的耀眼和辉煌;是小草,就应该依偎大地,实现以自己的生命之绿装点春天的梦想和愿望······人生跌宕起伏,命运多变,前进道路有荆棘也有花香,或前进,或徘徊,抑或是回到原点,做回真实的自己,抵制诱惑,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晨雾依稀,回到原点,开创一代酒风诗歌——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为诗人,曾满腹诗文入仕,却被“伯乐”无情地赐金放还,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地雪满山”的抑郁忧痛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不羁。官场的腐败让你痛心流泪,于是你回到了属于自己天地的田园,回到原点,做真实自己,喝酒创诗。正是由于你抵挡住官场诱惑,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自由洒脱,不被名利所诱惑。相反,倘若你没有回到原点,你可能命丧黄泉,又如何完成自己的抱负。回到原点,做真正的自我,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青山隐隐,回到原点,开创一代田园诗歌——苏轼。幼年时曾“猛志固常在”的他在步入仕途时,却遭受“乌台诗案”“黄州被贬”等苦难。他,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一个受尽磨难的才子,最终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位志向高洁的诗人体味到官场的黑暗,毅然辞官归隐,回到原点;田园生尖,从此躬耕农田,再无案牍劳役之苦,再无心为刑役之累,正是因为苏轼放弃官场生活,回到原点,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倘若他未能回到原点,第天身受劳役之苦,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平淡的田园诗歌,开创一代诗风,回到原点,成就自己的人生。错失街亭,未能回到原点,最终断送一代才子——马谡。“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不知自己斤两的人,因眼前诱惑,未能回到原点,最终导致失败。马谡自认为自己熟读兵法,富于文韬武略,在三军账下立下军令状,想建功立业,却忘了自己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纸上谈兵,不知变通的书生。连军师诸葛亮的再三叮咛都置若罔闻,将副将王平的建议视为草芥,好喜立功,小看精人司马懿,结果损兵折将,丢了小命,岂不衰哉!正是因为他不能回到原点,经受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才落个如此下场。
回到原点,做真正的自己,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②回到原点陈洋
花开花落,终究回到原点。蓦然回首,我们却离原点越来越远。
一栋栋钢筋水泥筑起的摩天大楼,一条条平坦开阔的公路,装潢精致的店铺,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不展现出我们所处环境的优越和繁华。可是,纵眼望去,我们却少了一份纯朴。被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如今被钢筋水泥埋没,没有了麦穗香甜的气味,没有了雨后土壤清新的气息,没有了泥泞的蜿蜒小道,没有了冒烟的平房,没有了丰收时节愉悦的息息,一切看似充满活力却又了无生机。我们浮躁的心回不到原点。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娱乐炒作等等一系列的腐败现象,如今却是习以为常,它们如同花边新闻渐渐驻扎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又怎一个钱字了得!原本和乐融融的一大家子,如今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弥漫着铜臭味的硝烟战场中,所以,我们每天都不得不提心吊胆,生怕有所差池。静下心来,我们会怀念过去宁静的日子,就是在每个人童心未泯时,与伙伴们嬉笑,打闹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却仍处于战场中。我们浮躁的心回不到原点。或许有人感叹,如今当官的不为民,就连作家也恨不得把自己写下的字换成一把把的钱。或许也有人感叹,如今读书为了什么,学知识是其次,找工作赚大钱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已不单纯只是玩乐,更多的是作业、补习班,还在咿呀学语时,就不得不接受辅导。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你不努力,别人只好爬到你的头上,有什么好抱怨呢。我们只有拼命这样安慰自己,却一边寻找一片开阔蓝天,把阴霾吸走,把痛苦带走,回到我们最初那片纯真、宁静的天空。可是我们浮躁的心回不到原点。
想要回到原点,只有使我们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回到原点,不过一念之间,回归纯朴,回归纯真。
放下浮躁的心吧,让我们回到原点。
总有一种期待
1、总有一种期待,让你在黑暗中仍能秉烛跨步。——总有一种期待,伴你信步于黑暗困境。
总有一种期待,让你在暴风雨中仍能撑伞前行。——总有一种期待,为你撑开暴雨中那一柄雨伞。
总有一种期待,让你在峭壁上仍能踏石攀登。——总有一种期待,助你攀登峭壁岩石。
2、当过去被可怖的绝望所诅咒,总有一种期待,可以冲破诅咒。
当现实被倨傲的荆棘所占领,总有一种期待,可以夷平荆棘。{回到原点}.
当未来被无尽的黑暗所笼罩,总有一种期待,可以驱散黑暗。(王雀敏)
3、总有一种期待是大爱无疆。······我们总有一种期待,让爱的花辫洒满大地,让慈善走进每个人的心中。
总有一种期待是回到原点。······我们总有一种期待,让地球不再生病,让人心不再惶恐,让我们的环境回到最初。总有一种期待是和平放飞。·····我们总有一种期待,让浑浊的眼睛回归清澈,让无情的战场永远宁静,让和平放飞。(陈洋)
4、李煜·期待幸福才华横溢李后主,满腔期待百姓福。
事与愿违后主痛,西望都城痛吟恨。
刘翔·期待复出雅典赛场飞人出,中华大地齐欢呼。
可怜伤病北京退,信誓旦旦伦敦见。
刘文秀·期待生命华夏儿女重感情,救人为重文秀挺。
惊天一吻挽回命,温暖由此遍神州。(洪源坤)
5、动乱中,总有一种对和平的期待。
彷徨中,总有一种对希望的期待。
危机中,总有一种对光明的期待。(吴文舒)
6、总有一种期待,为你点起烛光,点燃你的信念。
总有一种期待,为你插上隐形的翅膀,陪伴你的飞翔。
总有一种期待,为你垒起厚实的石块,筑起坚固的希冀。(蔡嘉欣)
①总有一种期待林舒婷
我敢说,鱼儿潜游海底,是为了数遍每颗沙粒,因为有勇于探索的期待;我敢说,雄鹰搏击长空,是为了追赶天边的彩虹,因为有超越自我的期待;我敢说,马儿驰骋草原,是为了实现昔日的梦想,因为有敢于追求的期待。人生跌宕起伏,但总有一种期待,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子折兵后的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在败走华容道时自嘲诸葛亮,这位魏王在割须弃袍巧施反间计时,连遭挫折却不气馁,因为总有一种期待——统一天下与他相依。人虽老,但依然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雄心抱负支撑着期待。辛弃疾虽老,但仍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期待;杜甫大概老了,但总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待。人虽老,但期待未老,正是因为有这种期待与他们相伴,所以能翱翔于五千年的文化天空,因为他们是和期待一起飞翔的。倘若孟德胸无期待地去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其结果如何呢?可能在一开始就打退堂鼓了。总有一种期待鼓舞你去拥抱阳光。十年磨一剑,纵然是身为马夫,纵然是卧薪尝胆,纵然只有三千越甲,也阻挡不了勾践前进的步伐。为什么?只因为勾践有对夺回国家的期待,有报仇雪恨的期待,这期待也最终伴随他飞越十年岁月而成就霸业。整日怀揣宝剑,游走于市井街头的韩信,终于没有沉默下去,因为他有一个永远不灭的期待,所以纵然受过胯下之辱,也盖不住他日后的璀璨。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若无期待,对梦想执着,追求的期待,他们怎能锻造出如此励志的诗文呢?遭遇困境,陷入黑暗谷地,总有
一种期待让你拥抱阳光,走出坎坷。总有一种期待推你飞得更高。是谁在歌唱,温暖我心房,是谁在舞动,闪耀着光芒,是千年石窟里的“飞天”期待,才有今朝“神舟”的飞天,今朝的“嫦娥”奔月。今天中国借助神舟往来于天地间,靠什么呢?靠的是航天员用他们千年的期待去创造翅膀,飞向更高的蓝天。因为总有一种期待,才有昔日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才有了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才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陈胜,才有惊天动地的大泽乡起义。
无论是昔日的孟德还是今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