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炼字教案
详细内容
古诗鉴赏------炼字 抚宁二中赵东梅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锤炼语言的一般考查方式。 2、剖析诗歌语言锤炼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 3.归纳步骤解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将语言之炼字的妙处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出来, 体味文字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美审读美的能力,从而热爱中国的古典文 化。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1.剖析诗歌语言锤炼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 2.归纳步骤解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一.故事导入: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有一次,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 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 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 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 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 “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 二.考情分析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考查方式 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五.本课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 提问方式: A?请简要分析? B 解答分析: 这类题目要求品味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六.通过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神的字是:为什么?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第二句传神的字是: 学生讨论:该字好在哪里?(提示:可以从形态、颜色、手法的角度考虑。) 教师点拨 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 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 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 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请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提示:从手法、画面考虑)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 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生活动:根据前面所讲例题归纳此类题型解题步骤》 讨论后明确:(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七.迁移训练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 送别的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 的形象。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唯恐浅。 不鸣,后悬镜照之,鸾鸟乃鸣,故称梳妆镜为鸾镜。②芳尊:酒杯。 问: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的“乱”字用得很贴切,请作简要赏析。 “乱”写出了“莺”啼叫的热闹,和下文的“春拍岸”一起,描写了一幅春 光明媚,美景无限的画面。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 意,作者用“乱”字也写出了心中的那份忧虑,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飞逝,生 命无多的感伤之情。 八.探寻突破办法 1.如何抓准事物特点? 2.抓住了哪些特征? 3.又如何理清所述感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 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答案展示: 1、“横”,横浮的意思。 2、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加湍急。郊野渡口,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 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横在涧中,自在漂浮,悠然漠然。 3、“横”准确地写出了空空的渡船自如自在,恬淡悠然的形象特征,从而以这 种清幽自在的场景,较好地表现了诗人在仕途中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的恬 淡的胸襟。 思路总结:如何抓事物特点释含义 抓住了哪些特征描景象 又如何理清所述感情点情境表感情 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 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 化动为静等,并简析使用效果。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 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九.实战训练,规范答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 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 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网”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释含义+手法) 把暮春时节连续不断、相互交织的丝丝细雨,比做是一面弥天大网,又赋 予细雨以人的情感,似乎想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描景象) 这个“网”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伤春愁绪,把诗人对春天的挽留之 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析效果点情感) 十.课堂小结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 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由此我们便知“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从前面所说的的成功的炼字来看,他们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 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 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 感染人的力量。我们如何揣摩所炼之字的丰富的表现力?最终还得遵循“因文 识象,由象悟道”的鉴赏思路,联系意象、深入意境、体会感情。还要规范答题 表述,争取在这道题上拿到高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生活和 写作中要注意遣词造句,用准字词,用好字词,以弘扬祖国之灿烂文化。 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 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唯恐浅。 照之,鸾鸟乃鸣,故称梳妆镜为鸾镜。②芳尊:酒杯。 问: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的“乱”字用得很贴切,请作简要赏析。高考诗歌炼字教案 答:“乱”(杂乱,一声接一声)写出了“莺”啼叫的热闹,和下文的“春拍岸” 一起,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美景无限的画面。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 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作者用“乱”字也写出了心中的那份忧虑,表达了自 己对于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之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 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 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 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 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 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 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 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 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 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高考诗歌炼字教案 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 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 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 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 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 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 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二)“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 1、手法角度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 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 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声 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 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 3、活用角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王安 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 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 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4、语境角度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而拜郑谷 为“一字师”。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诗人的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因此,是否契合 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六、牛刀小试 1、(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⑴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归艇:归来的小舟。(2)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试卷采样: (1)学生答案示例1: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没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 2、表述不准确,有语病,有错别字 3、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4、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2)学生答案示例2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有错别字,表述不准确 2、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3、缺乏对诗歌的整体解读 参考答案: ①“湿”,沾湿、打湿,采用了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1分) ②“迷”,迷失,采用了使动用法,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1分) ③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做铺垫。(2分) 参考鉴赏: 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 淮南三中蒋晓红《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2013-04-1115:41:22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54次评论:0条高考诗歌炼字教案 咬文嚼字品诗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 1、明确省考试说明要求及考情。 2、掌握炼字的作用及考查方式。(重难点) 3、规范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重难点)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践行271高效课堂模式,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1、预习《步步高》P121~124,掌握炼字相关知识点。 2、真题演练(2008,天津)《山居即事》,“遍”字的表达效果。 一、明确目标(见导学案) 1、2013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要求: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2、考情综述: 安徽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考试题型固定,都是两道主观表述题,一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个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各4分。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一个重要考点,包括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三个角度,其中炼字考查得最多。安徽省2008、2012两年考查了炼字,去年高考,安徽、辽宁、湖北、四川四省考查了炼字。 3、考查方式: 考查方式1:请赏析××××字的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 考查方式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先找出关键字,再按步骤鉴赏。 考查方式3:××与××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先表明自己观点,再按步骤比较鉴赏。 4、学习目标: (1)明确考查方式;(2)掌握炼字好处;(3)规范答题步骤。 明确了考查方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掌握了炼字的好处,才能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字的妙处。学会规范答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避免失分。 二、故事导入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妹妹,她才思敏捷,经常与哥哥对诗取乐。聪明人脑门大呀,苏东坡就嘲笑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当即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真是世界上最长的脸啊! 在一个微风轻拂、淡月朦胧的夜晚,兄妹二人和黄庭坚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就给二人出了一个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两句五言诗。请你猜一猜,下面三组词,哪个作“腰”最美?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摇/映,舞/隐,扶/失) 三、诗眼好处 扶:弱柳扶风,情意绵绵 失:梅月一色,相互交融 鉴赏(学生分析后明确): “摇”“映”二字,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舞”“隐”二字略胜一筹,因为“舞” 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但“扶”和“失”字却是最妙。因为拟人化的“扶”字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而“失”字则更准确地写出了梅、月融为一体的情景。 《红楼梦》黛玉出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刻画形象:使刻画的形象更准确生动;(风轻,柳细,月淡,梅白) 2、塑造意境: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淡雅朦胧) 3、表情达意: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情意绵绵) 四、诗眼特点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动词,比拟,夸张,比喻)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湖北)(动词,比拟) 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 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教案 教案">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教案静风凝海 诗歌鉴赏专题 ——古典诗歌之炼字 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 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炼字题的做题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诱探点练悟 多媒体 一、 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二、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二、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三、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词性角度: 关照动词 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设问方式 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四、题型一般有三种: 定向赏析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自助赏析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比较赏析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 答案:“落”字更好,用“落”字,不仅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在”,只写出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学设计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云破月来花弄影 3、一片孤城万仞山 4、人生几度新凉 5、羌笛何须怨杨柳 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思考: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活用词 一、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登岳阳楼》杜甫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出了洞庭湖波涌浩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二、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与题目“早梅”契合。 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ⅰ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起强调作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ⅱ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ⅲ表颜色的词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五、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罄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山水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悦”和“空”均使用了使动用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的本义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例1: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步骤一)“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数”。(步骤二)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步骤三)“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例2: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问题:“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内容) 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形式)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 答题模式:内容上(“写出了······的之景”或“强化了······之情”)+形式上(富有韵律美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襄邑道中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试对“飞花两岸照船红”中的“飞”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飞”是一个用得精练的动词,有“飞快”、“纷飞”之义。(步骤一) 既是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快;又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步骤二)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步骤三) • • • • • • • •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以动写静,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鲜明表现出了农村田野清新自然的风光。 板书:诗歌鉴赏之炼字 炼字一般步骤: 1、释含义 2、描景象 3、点作用 4、明手法 《古典诗词鉴赏阅读方法指导——炼字》教学设计 分析高考对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掌握做炼字题型的切入点和答题思路,强化答题规范化。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通过知识介绍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炼字技巧,掌握品味诗歌语言的切入点和答题思路,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据研究表明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前者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善于从交流中发现新问题,也能够及时运用自己的技能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等客观原因,也由于师生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等主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加上教师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这样的心理暗示造成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高三的复习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往往呈现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其实,复习课比以前上新课时更加需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整个复习备考的阶段,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古诗词鉴赏专题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此题有一种惧怕的心理。因此,在此环节的设计上,我尤其重视方法的引导及答题的规范训练。教会学生方法,消除畏难情绪,调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哥哥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学生作答情况选取典型例子让学生评析鉴赏: 例:(1)轻风拂细柳淡月隐梅花 (2)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教师出示最佳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教师对对联进行鉴赏: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难怪苏轼也为之叫绝。教师提问:我们平时还接触过哪些有关于“炼字”的诗句? 学生回答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教师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二、课堂讲解:(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一)体会词语的各种妙处 1、体会词语的特殊用法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明确:“洗”字既起到了涤荡人心、洗去一切尘世杂念的作用,又与“流水”二字暗合,取“高山流水”的典故,寓意着作者和弹琴人之间的感情犹如钟子期与俞伯牙,感情非常深。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明确:“红”“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达出流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明确:“燃”字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赋予花以动感,把花朵竟相开放的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3、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明确:“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近”字赋予景物以情感。 4、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明确:作者把闲适、安闲的心境外化到了“云”之上。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5、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明确:“直”字描写了烟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与塞北的大漠、孤烟这种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二)考题展示 (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某一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在诗词鉴赏中,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 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数词等) (1)正确指出该字,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b、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c、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d、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四)答题示例 一、(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实战演练(学练结合,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提问: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