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彩色控制工艺(上)
详细内容
如何优化客观对象、仪器和色度学标准
许多产品的生产公司对他们外包装的色彩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品牌的标识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此外企业要求对色彩进行严格控制还为了对变量进行量化,以方便产品生产的各个参与方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如生产一方、印前制作一方和印刷商一方等。
大多色彩质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目前色彩复制过程中可选变量的控制和确定来增强工艺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品牌色的复制差异,使生产工作流程更加流畅,同时提高各个环节的沟通性。
尽管如此,在可计量的色彩控制系统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它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如客观标准、色彩测量设备和软件、色差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培训资料。了解这些因素对色彩质量控制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上述一些开发色彩控制系统时固有的差异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优化各个参量。
客观标准
在评价一个色彩控制工具的时候,有必要了解色彩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光、物体和观察者,它们都有可能对色彩的感知带来一定的误差。
首先需要控制的变量是观察的客观标准,如光源和观测条件。在印刷行业,有著名的ANSI 2.3 1989色彩观测标准。标准中指出,理想的观测条件应该是5000开尔文光源,显色指数应大于90。这意味着不应该简单地安装一个荧光灯管应付了事,需要购买专业的灯管作为光源。
观察对象的表面应该达到204+/-44尺烛光的亮度,同时观测区域应该保持中性灰(孟塞尔 N8或相类似的色彩)。观测角度或照明角度应尽量避免反光,可以采用专门制作的标准看板台,灯管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应即时更换,否则也会给色彩的观察带来一定的麻烦,更换灯管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并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ANSI标准的参数指标。
客观标准中的被观察对象本身也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在应用标准控制工具,如色标,的时候应注意:这一标准是与哪种印刷方法相对应吗?一些客观标准(色标)的制定,往往是以绘画用色粉作为测量依据,其色彩表现和墨墨厚度与柔版印刷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如果仍然以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势必会得到不精确的结果。
此外,周边环境也会使色标的外观发生变化,因此在不使用的时候,应该用一种可控制的方式对它进行存储,如信封或盒子中,以外外界光线的辐射,同时还应注意不应色标暴露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
观察者是产生色彩变化的另一因素。人眼的视觉差异非常大,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到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人眼还无法定量地表达色彩之间的差异,因此常常使用色度学理论和专门的一起来度量。
色度学原理
色度学是一种对色彩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最初由孟塞尔(Albert H. Munsell)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创立的。现代色度学理论以CIE(国际色彩)委员会的研发成果为基础。CIE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确立了标准观察者的概念,这些实验于1931年完成,并于1964年,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了重新测试,因此CIE确定了两类标准观察者。
为了将标准观察者的实验结果推广到商业应用中,CIE开发了色梯尺、色空间,其中最流行的色空间应用有CIEL*a*b*。色空间是指描述色彩的三个属性,分别为亮度、色相和饱和度。这样的色空间允许用户用一个三维坐标唯一确定一个颜色,如L*, a*和b*。CIEL*a*b*就是这样的一个色空间,可以看成是一个球体。
上面的色度图中,L*轴代表色彩的相对亮度,是一条垂直轴,贯穿整个球体的南北轴,当L* = 0时表示黑色,L* = 100时代表白色。因此L*值为55的颜色要比L*值为45的颜色亮。
a*轴和b*分别控制色相,它们在L*轴处相交。如果我们沿着水平方向将球体一分为二,会发现a*轴代表从绿到红的色彩,b*轴代表从蓝到黄的色彩,它们的分布是以色彩的对比色原理为基础的。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值描述的红/绿属性,用另一个值描述色彩的黄/蓝属性。
a*轴b*轴相交的点代表中性灰色。a*轴的红色区为正值,绿色区为负值。b*轴的黄色区为正值,蓝色区为负值。因此一个有正的a*值和正的b*的颜色应该偏红黄色,负的a*值与负的b*值组合呈绿蓝色。其他的颜色以此类推。利用CIEL*a*b*颜色空间,可以定位某个颜色,并通过数值比较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