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苏少版)
详细内容
苏教版第12册第17课:
课题:头饰与帽子(一)
一、 教材分析:
帽子同学们都很熟悉,本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帽子入手,通过欣赏、比较、试画、创作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帽子的文化习俗,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未来的帽子的形象。
(1)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从造型、颜色、用途、习俗等方面了解各种各样的帽子。
2、操作领域:用写生帽子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
3、情谊领域:开拓视野,感受帽子的美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用写生的方法画1-2顶自己喜欢的帽子。
教学难点:帽子的立体造型表现。
(3)建议课时:1课时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方案1(写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帽子展示的影视作品、课件、范画、辅助图等
学生准备:带一顶帽子实物,收集的有关帽子方面的文字、图片材料。
● 教学思路:
1、 感知与体验:
A、谜语切入: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白天一肚毛,夜里空肚熬(帽子)。
B、欣赏同学们带来的帽子和头饰,用摸材质、看颜色、说外形等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帽子和头饰。
C、试着画一画自己带来的帽子和头饰。
D、老师进行修正和评价。
2、 创造与表现:
A、老师请同学们观看影视剧、戏曲、少数民族中的帽子及头饰的形象,比较它们的风格。
B、了解帽子的结构:帽檐、帽身、帽带三部分组成。
C、欣赏书上的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顶?它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D、老师用写生的方法,示范画一顶自己喜欢的宽边草帽,注意画出帽子的立体的感觉,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帽子的材质。
E、作业要求:请同学们用写生的方法画一顶自己喜欢的帽子和头饰。
3、 评价与反思:
A、举办千变万化的帽子和头饰展,请同学们将自己设计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最佳写生奖的评选。
方案2(想象创作)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帽子展示的影视作品、课件、范画、辅助图等
学生准备:带一顶帽子实物,收集的有关帽子方面的文字、图片材料。
● 教学思路:
1、 感知与体验:
A、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帽子戴在头上,相互欣赏,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帽子。
B、请同学来说一说帽子有什么作用?(实用、美观、是职位的象征等)
C、用单线笔试画自己带来的帽子。
D、小故事:(帽子的起源介绍)一顶帽子,在现代人看来,是极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远古时代,人类哪里懂得戴帽,更谈不上制作了。很久很久以前,黄帝带领他的群民,在长期的劳动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有过很多发明创造,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如帽子的发明就是其中一例。有一年冬天,黄帝打算举行一次庆功大会,事前派胡巢进山打猎。这年冬天,气候特别严寒,胡巢他们每天在山林里和野兽搏斗,获得了大量猎物。当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气候突然变得更加寒冷起来怎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冻伤呢?胡巢正为此着急时发现眼前的树杈上架着不少鸟窝。胡巢随手拿起一块石头,一下子就把鸟窝打下来了。他拾起来仔细看了看,又用手在鸟窝里外摸了摸发现鸟窝却又绵又暖。他随手就给身边一个冻掉耳朵的人戴在头上。周围其他人看到后也纷纷上树去摘鸟窝,戴上了鸟窝再也不怕掉耳朵了。当胡巢带领打猎伍,抬着大批的猎物回到桥国的时候,黄帝亲自带领臣民远道迎接。当人们发现打猎回来的人,头戴鸟窝时,连黄帝也觉得很奇怪。胡巢便把进山的经过向黄帝汇报。黄帝听后大加赞扬。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头上戴的鸟窝叫帽子.黄帝对嫘祖说:“我希望我的臣民在大庆的日子里,人人头上都有帽戴。”人类戴帽也就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
E、古代初期,无帽而有巾。巾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来擦汗的布,由于风沙日晒,人们便将巾裹在头上,由此渐渐地演变成了各种帽子。古时候,帽子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清朝时这种象征更为显著,平民跟官员所戴的帽子有所差别,文官跟武官的帽子也不一样。而皇帝的帽子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到了现代帽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平常饰品。
2、 创作与表现:
A、欣赏:《还珠格格》中的香妃的头饰,和还珠格格的大拉翅帽,清朝官员的凉帽、暖帽,以及少数民族的各种头饰和帽子。
B、比较:
将少数民族的帽子和头饰与同学们带来的现在的帽子、头饰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帽子的小装饰比较丰富。
接着播放:模特儿时尚帽子和其他职业的帽子,同样观察这两类帽子在造型颜色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模特的帽子在造型上比较夸张,颜色上也比较丰富。
C、老师示范:用单色笔画一顶少数民族的帽子或头饰。
D、学生进一步的练习:用单色笔画一顶少数民族的帽子或头饰。注意画出立体感。
E、欣赏:通过图片,了解一些有趣的帽子例:带探照灯的井下工作帽、带电风扇的凉帽、卡通帽等,知道这些帽子是多功能的。
F、设疑:看到这些有趣的帽子和头饰,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可以从哪几点去考虑来设计未来想象中的帽子和头饰呢?
G、同座位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外形变、多功能、装饰变)三个方面来设计。
H、老师分别出示三种造型的帽子和和头饰例:熊猫帽、带收音机和照明灯的多功能帽、带小星星和月亮的头饰等。
I、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设计一顶未来的、与众不同的帽子或头饰。
3、 评价与反思:
A、举办《未来帽子、头饰大赛》,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装饰奖等多个奖项,鼓励学生想象与创作。
B、欣赏国外的有趣的帽子或帽子杂技表演,了解帽子的更多的用处。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要注意观察帽子的外形及各部分的关系,避免画小,形不准等问题的发生。
(3)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画的不立体。
解决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圆边的边缘线的画法。
问题2:容易画小。
解决方法:提示学生画得帽身要装得下自己的拳头。
三、 学习评价建议:
(1) 学生的评价:可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形的把握、色彩的运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大家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评价的方式:自评、同座位互评、全班选代表发言评价、老师的评价等,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
四、 教师教学随笔:
帽子的形状不是很复杂,而且人人都有帽子,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写生的方法,还是用想象创作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如学生把握帽子的形状较好,可以在学生把握大体形状的基础上,再进行想象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还可以利用“小红帽”的故事,用创编“帮小红帽设计新帽子”的情境,来请学生设计新颖的帽子。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
、
18、帽子(二)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帽子的基本结构,通过各种游戏、谈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操作目标: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制作一顶纸帽子,利用各种不同的装饰材料装饰美化自己的帽子。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造型,表现的过程中,体验立体造型的乐趣。
(2)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纸帽子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在基本的制作方法上进行想像创新设计,制作有个性的帽子。
(3) 建议课时:1~2课时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案例(一)
(1) 欣赏时装秀表演.,感受各种独具特色的帽子秀,说说自己的感受。
(1) 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帽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揭题—— 我做的帽子
(3) 图片欣赏,感受体验:展示各种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最喜欢哪顶帽子?为什么?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帽子的形状,色彩,装饰等;
总结归纳帽子的基本结构——帽檐、帽体
(4) 学习一、两种制作帽子的基本方法
(5) 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教师提问: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形状的帽子吗?
你能把自己的帽子打扮一下,使它变得更美吗?你想怎样装饰?
(6) 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让学生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帽子进行模特表演,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戴上自己心爱的帽子。
2、师生交流帽子的作用。
3、揭示课题:千变万化的帽子。
二、学习新知:
1、欣赏帽子的图片,感受各种奇特的帽子,师生共同归纳出帽子的基本型和装饰美。
3、请学生上台展示帽子基本型的作法,并启发学生想出其他造型的做法。
4、教师示范一至两种,在基本型上进行增加或删减形成新帽形的作法。
5、小组讨论本组想要制作的帽子造型并交流。
6、请学生自行归纳出帽子的制作步骤,教师再进行补充。
7、作业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顶有特色有创意的帽子。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三、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
四、帽子展示会。
1、小组自述帽子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点。
2、你喜欢哪组的作品,为什么?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欣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参与设计制作帽子的热情,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他们会很想自己也亲手设计制作一顶帽子。让学生自己试着动手把一张平平的卡纸做成立体的形状,不会的部分再由老师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有助于本课重点的解决。
在帽子基本型上进行想像创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来说一说,教师通过示范在帽子基本型基础上的进行增减变化,有助于解决本课的难点。
(3)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可能学生对于制作帽子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在示范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小结。这样强化了学生对帽子制作步骤的了解。另外课件的配合也很重要。在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展示帽子在基本型上的增减变化,更加形象化,有助于解决本课难点的解决。
三、学习评价建议:
a) 学生自评:
是否大胆地进行尝试制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积极思考、并且与同伴进行探究、交流与合作
b) 同学互评:
是否发现别人在动手制作中的动手创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肯定等方面的评价。
c) 教师点评:
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创新,肯定学生的作品,表扬认真、细心、具有特色的作品。
四、教师随笔
由于帽子的知识特别丰富,在一节课里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课件少而精,不摆花架子,让学生学得扎实。
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把帽子用来隐蔽、保护自己,又或者用来遮风挡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帽子还可以体现人们的身份地位。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帽子的起源、它的不同作用,还可让学生在欣赏、和设计帽子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体验设计与制作作品的乐趣,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欲,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与合作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共赢互利。
第19课现代雕塑
案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审美情趣
2、学习现代雕塑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现代雕塑知识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现代雕塑
二、讲授新课:
雕塑发展到近现代,与古代雕塑相比较,在内容、观念、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新型材料的诞生,没有崭新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这样名目繁多的各类雕塑艺术。
1、现代雕塑流派
20世纪,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刻外,相继产生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的雕刻,同时还出现了抽象派雕刻、装配雕塑。
另外,活动雕塑、软雕塑以及植物雕塑等等也随之产生。因此,用“缤纷缭乱“来形容现代雕刻艺术流派是再恰当不过了。
2、作品欣赏(投影)
(1)《运动》 基恩 哈林 西班牙当代雕塑家
(2)《会走的石头》 光根伸夫 日本当代雕塑家
(3)《魔术师》 艾杰里斯 美国当代雕塑家
(4)《舞蹈》 艾伦 琼斯 英国当代雕塑家
(5)《大拇指》 塞萨 法国当代雕塑家
(6)《童话世界》 拉尔森 瑞典当代雕塑家
(7)《童眼看世界》 包林 中国当代雕塑家
(8)《潮》 刘少国 中国当代雕塑家
(9)现代公园雕塑 中国
(10)现代街头雕塑 法国
(11)现代广场雕塑 美国
3、谈谈自已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哪些作品看懂了或没有看懂,欣赏或不欣赏哪些作品,为什么?
4、对家乡、学校的雕塑作品提出自已的意见。
5、用纸或黏土仿制或创作一件现代雕塑,来美化家乡、社区或者学校。
6、作业评价
教后札记:
学生学会了怎样鉴赏一件物品,提高了欣赏水平。
案例2 :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
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
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同学提问。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
学生: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
罗马雕塑的继承性。
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
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
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
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
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
2、教师:罗丹介绍
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
学生:谈谈感受
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
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
(六)、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
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第20课 陶艺(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介绍陶艺知识,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泥性、了解陶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作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项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2)操作目标:感受泥性,并用三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2.学习内容
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学会多角度欣赏陶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了解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的制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陶艺的艺术特点,选择一种手法表现陶艺作品。
3. 课时建议: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l 课前准备:
师:陶艺作品成品若干、收集有关陶艺教学的DVD,陶艺作品图片等。
生:每人准备黏土1块,牙签、制陶工具。
l 设计思路:
1、欣赏与感受
师:陶艺是人类第一次凭自己的意志,利用天然物质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今天,我们继续来感受陶文化,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法——泥板成型。欣赏、感受陶文化,激发创作欲望。
(1)陶艺知识
教师出示2件唐三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
介绍唐三彩和陶艺知识。
(2)名作欣赏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世界陶艺馆”中参观,看看这里的陶艺表现的是哪类题材?造型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陶艺作品:《陶人》(非洲)、《陶猪》(北美印地安人)、《三彩天网俑》(唐)、《鸟哨》(贵州)、《猫》、《牧归》。
分组讨论,然后挑自己喜欢的作品发表欣赏感受,在讲到题材是人物的陶艺作品时,还可以用体态、表情来模仿。
小结:这些作品有的俯首虔诚、有的怒目凶狠、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憨态可掬,造型都非常简洁、夸张,是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批瑰宝。
(3)学生作品欣赏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批学生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是那么成熟,但却有另外的一种美——稚拙美,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同学们喜欢的题材,再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物,下面请大家观赏。
课件出示学生作品3幅:汽车、河马、陶罐人。
实物出示学生作品4幅:我造的陶屋、古老的桥、我设计的器皿。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的这些作品都是采用了陶艺的基本造型手法——泥板造型法制作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出和他们一样好的作品,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2、分析与探讨
(1) 图片对比
教师出示2幅陶艺作品图片,制作方法分别为——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
学生欣赏画面中的陶艺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上的区别,用语言表达。
师:这两幅作品分别运用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的制作手法。
介绍这两种制作手法:泥条盘筑法产生于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法,是将黏土搓成泥条,在底部盘筑上去直至器口,然后拍打并抹平盘筑时留下的沟缝,干后入窑烧制成陶。我国云南思茅傣族中还继续存在。泥板做陶艺是现代陶艺家常用的手法。
学生讨论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技巧。
(2)教师演示
泥条盘筑法——找一泥块,放在手心中搓圆,然后用两手掌搓长,再将泥条放在桌子上,十指成弧形,稍稍用力并慢慢由中间向两边将泥条搓长。力求泥条粗细一致、圆整;再将泥条盘筑在底座上形成花瓶或者竹篮等造型。
泥板成型法
3、启发与交流
学生讨论准备运用泥条或者泥板塑造什么形象呢?是独立完成制作还是小组合作?表现什么主题(小动物、人物、建筑造型、器皿系列等)?
4、创作与指导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手法表现一件陶艺作品
5、举办小型“陶艺展”
(1)学生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
(2)欣赏彼此的陶艺作品,互评、自评,说说你最喜欢谁的陶艺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6、课后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泥板成型法制作出了很多吸引人的陶艺作品,让我们的陶艺展厅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陶艺世界”,让我们看看还有哪些新颖的创作!
三、学习评价建议
1. 学生的评价:
(1)是否初步掌握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这两种基本的制陶方法;
(2)是否能运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3)是否在欣赏中体会到陶艺作品的美;
(4)是否用语言或文字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合理的评述。
2. 教师的评价:
(1)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能够大胆创作;
(3)能否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3. 评价的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四、教师教学随笔
陶艺的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应有所区别,因为陶艺创作中有平面、构成、雕塑等众多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知识和动手能力。既要了解“传统”,又要知道“现代”。“传统”指的是学生的美术基本功,“现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用特殊的泥土材料去塑造和表现。在教学安排上应使学生了解泥土这种材料,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它。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常规基础上寻求变化的拓展,除了学习实用的杯、盘、碗、钵等器皿造型外,还应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探索无限丰富的形式语言、观念、意识和情感。
五、教学资料库
陶艺是什么?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虽然大工厂生产出来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为精细、工整,而且价格更便宜,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产品缺少个性和变化,因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样的,渐渐使人们厌倦,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于是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这时,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开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纯粹的陶瓷造型艺术或陶塑也大量出现了,这些人成为最早的陶艺家。现代陶艺就此诞生了!
陶艺的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彩陶艺术――仰韶文化之后,制陶业的突出成就是黑陶艺术――到了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秦代陶俑神态生动逼真――汉代出现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唐代最具代表的是唐三彩釉陶――清代出现青瓷。
制陶过程
1、练泥。目的是去除泥土中的杂质、空气等,使泥块致密,软硬一致,以利成形。通常有摔泥法、捶泥法、卷曲法。
2、制胚。将泥塑造成所需要的形象,阴干后待烧。制胚方法有两种:手工成型、轮制成型。手工成型有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综合成型法。
3、施釉。给阴干的胚体上釉水。
4、烧制。分为装窑、烧窑和出窑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