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西师版)

详细内容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另一个村产玉米大约27000kg,产稻谷比班米多18000千克。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以上四条信息。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同步显示以上3个问题。
……
教师:孩子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列出式子,口算结果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课件显示去掉后两个问题,只留下第一个问题。)
学生: 260000+ 320000 =。(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 320000 = 580000。(课件显示结果)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汇报。(可让学生上台边板书边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 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 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 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学生汇报完各自不同的做法后,教师小结(教师边小结,边用课件展示这两种口算方法):看来同学们的口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一种是把这两个数先改定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再口算。
(3)相互比较,优化算法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闪烁第二种算法。)
(4)尝试练习,初步运用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课件出示问题2)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课件演示算法)
(5)再次尝试,独立练习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课件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算法。
教师小结(课件同步显示结语):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课件同步显示连线方法)。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课件显示答案)
3、想一想、算一算。
4000-300= 50000-4000= 80000000-6000000=
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一种是先去掉相同个数的0,相减后再添0;一种是把4000看成40个百,300看成是3个百,40个百-3个百=37个百,就是3700。(课件显示答案)
4、独立练习。
数学书练习六36页第3、4题。
第4题在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发现不同做法。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2及第36页练习六5、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估算多位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熟练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答案。)

开火车,一名学生汇报,其余学生判断。X| k |B| 1 . c|O |m

同上。
3、省略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6004305 97005 2039800 401535
让学生说出求以上各近似数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明明,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明明查到一条怎样的信息?
学生:明明查到的是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和2002年退耕还林达2039800公顷。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以后,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动。
教师:谁来发表想法?
学生1: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
学生2: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多多少公顷?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知道这两个问题分别该怎样列式吗?
学生:算式分别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这两个算式的数字都很大,算起来肯定比较麻烦。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也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如果这两个算式只需要得到一个大约的值,问题应该怎样变一变?
学生:问题一变为“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大约多少公顷”,问题二变为“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大约多多尔公顷?”(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变动后的问题。)
教师:加上大约就是要我们对结果进行估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板书课题)
2.引导释疑,探究方法
教师:能估算出2039800-401535这道题的结果吗?四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课件显示小组学习要求:议一议。)
小组探究。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万,把401535看作 40万,再用 204万一40万,结果大约就是 164万。
学生2: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万,把401535仍然看作40万,200万-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0万。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估算方法。
教师小结:真是聪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我们通常就是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
3.尝试练习,初步运用
教师: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200万+40万,结果大约是 240万。
学生2:204万+40万,结果大约是244万。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课堂活动
完成第35页的课堂活动。
课件显示卡片,学生开火车估算,并说一说估算方法。
2.独立练习
练习六36页5、6题。(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汇报时课件显示答案)
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6题学生在分组完成的基础上汇报。注意启发学生提出估算的问题并计算。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怎样进行多位数的估算?(用四舍五入法把多位数看成是“整万数”再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一)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准备学习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生:算盘)
课件显示算盘。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不过现代人们拥有更方便的计算工具——计算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计算器。)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课件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6897+5329+9126 7830+6780-13600 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
学生:计算器。(课件闪烁此选项)
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
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课件显示计算器优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2.认识计算器
(1)说一说:①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计算器,你认识上面的哪些按键,小组内说一说。②上台给班上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器和自己认识的按键。
(2)认一认:课件出示计算器示意图,教师指,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教师适时介绍相应按键的作用。
……
教师: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这些是计算器的功能键,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会用到这些功能键了。
3.探究例1
(1)初次尝试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181+63,181-6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完成后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显示“244”。(学生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
(2)再次尝试
教师:181-63,你们又怎样按计算器的呢?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结果“118”。
教师:181+63输成了181+53,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0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181+63”。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