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上海艺术课教学设计(一)
详细内容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课时:一课时
教材:高一艺术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一、在欣赏戏曲唱段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激发对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同学展示自己所查的资料,感受分享的快乐;深层次思考,认识到对戏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唱现代京剧和昆剧唱段,模仿念白、动作,体验唱腔、念白和动作所表现的韵律美。
三、了解欣赏戏曲艺术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和一般概念,以及戏曲传统形态和变革后的差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戏曲的传统形态和当代变革后的艺术特点,对昆剧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难点:在欣赏之后对问题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说明
导入
请同学交流老师布置的作业:字、词、典故的含义:巫傩、优孟衣冠、《东海黄公》、《踏摇娘》等。
课件显示课题――《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
课前由组长汇总各组员搜集的资料,做交流发言。
巫傩、优孟衣冠、《东海黄公》、《踏摇娘》是和原始社会、春秋、汉、唐的戏曲产生发展有关联的词语典故,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理解,交流发言的形式比老师讲授的效果更好,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由此导出本课课题也更加自然。
视听与认识
1、 简单介绍戏曲发展史。
原始社会――春秋――汉――唐――宋――元――明――清
聆听
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后期变革后戏曲艺术的比较。
2、传统戏曲和变革后的现代戏曲对比欣赏。
分别欣赏一组传统戏曲片段(京剧《铡美案》、沪剧《啼笑姻缘》、越剧《十八相送》、豫剧《花木兰》)和一组现代戏曲片段(京剧《大唐贵妃》、沪剧《芦荡火种》、越剧《半篮花生》),请同学分辨戏曲曲种并说出唱腔、服装、舞美、灯光等形式上的差异,以及改良后所产生的效果。
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对比欣赏,从整体分析现代戏曲的唱腔基本基于传统戏曲的旋律,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是哪一种曲种,但由于戏曲艺术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舞美、灯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良,说明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不断的改良,发展。
3、教唱《甘洒热血写春秋》,给出谱例,着重练习装饰音及拖腔,要求唱出京剧的韵味。
全体学唱
改良后的戏曲依然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抒情性,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学唱,体验唱腔的韵律美。
4、讨论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日趋提高,戏曲也在逐步的改良,改良后的戏曲会不会完全代替传统的戏曲?
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是对继承与发展的深思,问题倾向于不会完全代替,但在讨论时很可能会出现两种观点,老师只做引导,完全由同学各抒己见。
拓展与选择
1、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根据年代推测剧里所表演的戏曲是哪种戏曲曲种――明代南戏系统中的昆剧,昆剧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
欣赏梅兰芳主演的传统昆剧《游园惊梦》片段,教唱念白、唱段,模仿动作。
学唱唱段、念白、动作
本课讲的是古今戏曲的对比,但昆剧在它700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改变,它“曲高和寡” 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被评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昆曲而言,现在决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不了解,不知道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怎样保护昆剧的发展就更是值得同学们深思的问题了。通过经典的视频资料,学唱、模仿念白、动作感受昆剧的魅力。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