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2
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2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概述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并以为贵族服务为主。
一、阎立本与尉迟乙僧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其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为皇室创作。他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土》、《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阎立本的绘画都是省略了背景,以突出主体的,这是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
尉迟乙僧为西域人,王族子弟。他最擅长画佛像、人物、鬼神、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尉迟乙僧的画风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其创作多是寺庙壁画,他采用西域的“凹凸”法,所画壁画具有立体感。他画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但是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脱而有气概”。
二、“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二、唐代仕女画
张萱 盛唐画家,代表做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
周肪 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游春仕女图》、《宫骑图》等,多表现贵族妇女的幽怨生活。同时,周妨又是一名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
山水画
一、展子虔《游春图》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二、李思训和李昭道 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李思训 字建,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绘画手法均用细笔勾填,仍无皴法。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三、水墨山水画的创立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王洽画松石山水则以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唐中期画家张 ,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中晚唐的花鸟与鞍马画
薛稷、边鸾,曹霸、韩
画论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第二节 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 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
乾陵石刻
顺陵石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初唐四家
一、欧阳询
二、虞世南
三、褚遂良
四、薛稷
楷书与草书的发展
一、颜真卿
二、柳公权
三、张旭
四、怀素
李阳冰的小篆
书法理论
一、李世民的《笔法诀》
二、孙过庭的《书谱》
三、张怀 的《书断》
第四节 佛教美术
石窟壁画
一、新加地区的石窟壁画
x疆的唐代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是中原的画风已经逐渐波及x疆的石窟和寺庙壁画。如克孜尔千佛洞第27窟的《说法图》与第80窟的涅磐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皴法。
二、莫高窟壁画
初唐的敦煌壁画开一代先锋。中宗以后的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进入繁荣阶段,大佛经变相愈加宏伟;菩萨形象丰润肥艳,;天王神采飞扬,鬓发怒张,力量无穷。艺术手法出现了新的风貌,出现了富有抑扬顿挫的莼菜条线描,略施淡彩的“吴装”,浓烈富丽的青绿山水,使得壁画更加绚丽多彩。气象宏大,装饰缛丽,繁复的内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的净土变相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大量出现。法华经变相和弥勒经变,自隋入唐生活气息逐渐浓郁。
唐代石窟壁画的总体特征是:初唐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气势恢弘为主要特点;中晚唐则趋向于情节的趣味性描绘。唐代佛像多以现实人物形象为依据,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倾向。
石窟雕刻
一、龙门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的。
奉先寺南北约30米,东西深35米,原高40米。奉先寺本尊卢舍那佛坐像,高17米,两侧迦叶,阿难,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像,天王,力士以及脚下的地鬼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 艺术家通过独具匠心的形象刻画,完美地营造出神情感人的整体气氛,成为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二、天龙山石窟造像
三、炳灵寺石窟造像
四、莫高窟唐代彩塑
莫高窟唐代彩塑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这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的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这种表现往往不只是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塑当作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来实现。出现了“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的饿联系。
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
唐代的佛教美术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先前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则逐渐形成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肪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第五节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思考题
1.解释“吴带当风”、“吴装”。
2.解释“昭陵六骏”。
3.简述《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意义。
4.总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
5.总结唐代美术的总体特征。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 张维清 高毅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内容: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五代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画院制度、文人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概述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变化表现在: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课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士大夫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主体,集中地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
至此,中国美术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人物画
一、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宫中图》
二、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山水四家 中晚唐之际山水画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作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一、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竟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 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
徐黄异体
一、黄荃 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合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痕迹,情态生动逼真。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二、徐熙 南唐士大夫,终身不仕。他的画注意“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他所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彩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得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皇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五代绘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独特的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社会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北宋山水画
一、李成与范宽
李成 字咸熙。李成喜爱山水,“**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其山水多是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在宋初极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中画有一土岗,岗上树立一块大石碑,一老翁正在读碑文,旁边一位侍者持丈而立。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爪”。画面体现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风格。
《晴峦萧寺图》描绘的是冬日谷中之寺庙,两座主峰高耸重叠,左右的山峰低小远淡,山中楼阁突出,山下小桥流水,树木环绕,人来人往。“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相传李成的作品还有《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等。
范宽 字中立。初学李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然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画面几乎被山峰占据,顶天立地,壁立万仞。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从技法上可以看出范宽使用铁线描勾勒山型,线条方硬,山体用密集的“雨点皴”画成,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传为他的作品的还有《雪山萧寺图》的多件。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二、郭熙与《林泉高致》
郭熙字淳夫,虽是李成画派,但能博采众长,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早年他的风格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捷。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还是平原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现存作品《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角度,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三、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的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率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古谓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这一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四、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令人目接不暇,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尊依格法的画风。是青绿山水的一次复兴。
南宋山水四家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等(推荐书目:《宋代绘画史》)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山径春行图》、《西园雅集图》等。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这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的发展和丰富。
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宋徽宗赵佶
宋代人物画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宋代风俗画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他是活跃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风俗画家。《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细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比邻,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而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精到的了解。使得这幅作品具有独特的绘画史意义。
二、苏汉臣:《货郎图》、《婴戏图》、《五瑞图》等。
文人士大夫绘画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南宋时期有米友人、杨补之,赵孟坚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李公麟与梁楷
二、苏轼与文同
三、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四、法常的写意花鸟画
画论
一、黄休复“逸格”说
二、刘道醇的“六要”、“六艺”说
三、文人士大夫论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宋代法帖
宋代碑刻
宋代书法家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四节 宗教艺术
寺观壁画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道教中帝君及部从朝见最高神的行列。画中帝君端庄雍容,男仙有肃穆度世之风,神将勇捍威武,女仙轻盈端丽,行进的行列通过不同人物的身份、服饰、身姿以及高低疏密的间隔,于统一中而有变化;衣纹用圆浑磊落的莼菜条描画显示出吴带当风的特色。
寺观塑像
小结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
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
思考题
1.试论李成与李唐的异同。
2.简述宋代山水画的新倾向。
3.试论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
参考书目
《宋代绘画史》 徐书成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中国绘画通史》 王伯敏著 三联出版社
《中国绘画美学史》 陈传席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元代美术
教学内容:元代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元代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赵孟睢⒃?募疑剿??BR>授课过程:
第七章 元代美术
概述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
第一节 元代绘画
赵孟钣搿肮乓狻薄〖BR> 赵孟睢∽肿影海?潘裳┑廊耍?錾硭纬?谑摇K?诨婊?瞎αι詈瘢?苋诨崽扑位婊??ざ?猿梢患遥?谌宋铩?奥怼⑸剿?⒒?瘛⒅袷?匏?荒埽???⑶嗦獭⒐け省⑿匆庵钐寮姹浮<BR> 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向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其传世作品较多,著名者有青绿山水着色而简括雅逸的《秋郊饮马图》,“粗有古意”的《幼 丘壑图》,体现“书画本来同”的《秀石疏林图》。他的绘画主张集中体现于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代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都有巨大的影响。
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之变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
一、黄公望,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诗中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专工山水,多表现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的风景。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化,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为明清文人画家所师法。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
二、倪瓒,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近处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彩。他作画绝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极为明清文人画家推崇。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等。
三、吴镇,他作画吸取董源巨然皴法,笔墨雄秀清润,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图。话清远江湖中一舟悠然,并题渔歌于其上,词语清新,诗中如“只钓鲈鱼不钓名”等句,抒写其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所画墨竹用笔草草若不经意,而情态生动。他的传世作品有《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竹谱册》等。
四、王蒙,他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但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并能画人物。作品有《春山读书》,《夏日山居》等
“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然有一定的山水根据。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但情感上多流于伤感、淡泊、孤独,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四家的 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永乐宫壁画(《朝元仙仗图》)
永乐宫以三清殿及纯阳殿壁画最为精美壮观。《朝元仙仗图》分布于三清殿四壁,其中八个主像皆作帝王装束,周围排列,所绘人物形象极富变化,服饰各不相同,其中如帝王的庄严肃穆,真人的超凡脱俗,玉女的秀丽端庄,神将的威武剽悍,天蓬等元帅之怪异凶猛等,都画得神完气足,真可谓千变万态,无有同者。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也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
元代文人画的特点和中国文人画的成熟
在元代绘画中,画家们重视主观情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跃居重要地位。
赵孟钤谝帐踔髡派媳臧瘛肮乓狻保?健叭粑薰乓猓?涔の抟妗保?游娜说纳竺狼槿こ龇??岢?坛刑朴氡彼位婊??厥由裨希?非笄逖牌铀氐幕?纾?炊运未?夯??肿非笮嗡坪拖饲桑凰?智康魇榉ㄓ牖婊?墓叵担??榉ㄓ帽式?徊揭??婊??校?忧科湟帐醣硐至Α<BR>某些职业画家,如陈琳,王渊等,他们的画风都向文人情趣靠拢,显示出审美趣味的变化。
第二节 书法艺术
赵孟畹氖榉ㄋ枷爰/P>
小结
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画坛主流,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结合的更为紧密、自觉。从真正意义上,绘画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
思考题
1.思考元代山水画的新变化。
2.简述元代文人绘画的新气象。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明清美术
教学内容:明清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
授课过程:
第八章 明清绘画
明代前期绘画
宫廷绘画 刘俊、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一、戴进 字文进。其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他的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大多构图剪裁精当而景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格调洒脱而清爽隽秀。山水画之外,戴劲也工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取材与画法上都较少新意,但是极见功力。当时宫廷内外追随者甚众,乃以戴的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
二、吴伟 字次翁。他的山水画师法马、夏,近则“源出于文进”,但“笔法更逸”,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也更简括整体。吴也擅长人物,精于元人白描、南宋简笔与唐吴道子用笔。是为“江夏派”的开山者。
吴门四家
明中期以后,随着院体与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门派。一般认为,这一画派兴起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吴门四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致力于宁静典雅、风流飘逸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山水花鸟画的普遍特点。
一、沈周与文征明 在这两位画家的山水画中,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并且都有粗细两种风格。
沈周的山水画以粗笔为多。晚年醉心于吴镇,其师法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墨更加粗简劲健,质朴豪放,气势雄健,形成了笔丰墨健、浑厚沉郁、意态轩昂的主要风貌。其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着平和怡悦的气氛,在文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其作品反映出来的审美趣味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文征明的山水画以细笔为主要面目。他宗法赵孟 ,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工致文秀。其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树如纵剖、山多斜倚、追求平面效果,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于熟练中显生涩,设色清丽雅洁,自有一股“士气”充溢其中。抒情意味胜于沈周,气度格局逊之。
三、唐寅与仇英 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了另外良种风格,体现了滥觞于此时而尤盛于清代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
徐渭
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师。他往往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且一反吴门派恬适的意趣,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赋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表现并且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
董其昌对文人山水画的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借唐代禅宗分南、北两宗来解释自唐代以来数百年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史。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虽然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其提倡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初四王
“四王”直接继承了董其昌的理论与绘画实践。他们信奉董其昌的绘画主张,致力于临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平和的意趣。“四王”之中包括两代人,第一代是王时敏与王鉴,他们都曾直接受教于董其昌,在画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受到董的深刻影响。第二代是王时敏之孙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的学生王晖。“四王”之中又分两种,王时敏祖孙更重笔墨风格,尤其醉心于黄公望。王鉴、王晖也从临摹入手,但路子较宽,也尚不忽视丘壑形象的创造。
“四王”之后,这一派的追随者,如“小四王”、“后四王”等人的作品渐无生气,至到清代后期已经是衣钵尘土了。
清六家
“四僧”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然属于文人画系统,但是不局限于南宗,特别是受到徐渭强烈抒发个性的艺术影响尤大。
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代表的情感内容,以来自客观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且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他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是新颖大胆的创造。
所谓“四僧”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金陵八家与扬州八怪
明清时代文人画的发展和分化
市民文化与市民意识的逐渐生长,使得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渗入到了文人书画,形成了自明后期以至清末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家诸派.在野文人书画家作品的商品化与其工作近乎职业化,助长了这一系统文人书画的发展.
考据之风的盛行,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以集古人大成为依归的文人书画家与美术著述家.他们在与独抒个性一派书画家的对立与交融中,彼此从继承与开拓两个侧面推进了中国过带美术的演化.
晚清的海派与岭南派
思考题:
1、简述吴门四家成就。
2、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3、简述明清山水画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