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复习

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复习

详细内容

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39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走向灭亡
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
4.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列宁在农业方面的正确实践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
5.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
A.全部上交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当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 (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2)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现交换。
――苏共大会、代表决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苏俄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苏俄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的政策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39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1.C 2.B 3.C 4.B 5.D 6.D
二、7. (1)余粮收集制。 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这一政策。(2)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建设道路。(3)认识:政策要有灵活性,要依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需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