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平衡--电解质
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根据K值,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独立寻求答案,获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地灌输知识,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使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致的。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猜你喜欢
- 分类
高中一年级作文高中二年级作文高中三年级作文高中议论文作文应用文-申请书应用文-演讲稿高考作文题目英语六级作文写作指导高中作文指导奥运作文读后感作文演讲稿-申请书记事作文高一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高一语文电教高二语文电教高三语文电教高一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高三数学教案高一英语教案高二英语教案高三英语教案高一政治教案高二政治教案高三政治教案高一物理教案高二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高一化学教案高二化学教案高三化学教案高一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高一地理教案高二地理教案高三地理教案高一生物教案高二生物教案高三生物教案高中音乐教案高中体育教案高中美术教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高一主题班会高二主题班会高三主题班会教师节主题班会国庆节主题班会感恩主题班会安全主题班会友谊与爱情主题端午节主题班会学雷锋主题班会环保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关于理想的主题关于快乐的主题讲文明主题班会诚信的主题班会学习考试主题珍惜时间主题自信主题班会热爱集体主题珍爱生命主题主题班会大全生物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高一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高三高考语文试题高一数学试题高二数学试题高三高考数学试题高一英语试题高二英语试题
- 排行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物质结构与性质指导复习教案
2015高考化学二轮综合实验探究复习资料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导学案复习:卤素
高考化学考点专题归纳复习酯
2012届高考化学定时高效复习:离子反应
2012届高考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教案
2015高考化学二轮离子反应复习资料
2012年高考化学考点最后冲刺复习:盖斯定律
2012届高考化学新情景中的高考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有机物组成结构和性质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指导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高考化学难点专题突破---混合气体组成的讨论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爱护水资源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化学平衡专项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复合材料复习考点详析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轮基础知识归纳复习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三)
2012届高考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归纳复习:化学电源
2012届高考化学物质能量变化专题教案
2015高考化学二轮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资料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指导复习教案
电离平衡和电化学
2012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保护生存环境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2012高考复习教案: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2011届高考化学难点专题突破---结晶水合物的析出
2012届高考化学章节高效复习:元素周期表
高考化学考点分析:溶液与胶体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必修部分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