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
详细内容
学案3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下降,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____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________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__________,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1.第二 第三 (2)劳动力和资源 技术、知识
3.港澳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2) 主导产业: 产业面临问题: 优势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需进行产业升级
答案:(1)劳动密集型 国内 工业增加值
(2)高新技术 政策
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之一。
(2)表现城镇 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城市 迅速扩大
答案:(1)密集 (2)数量 规模
1.问题产生的原因受地区 和市场腹地 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 在下降缺乏合理的 与管理
2.问题 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__________、广州、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________与管理。
答案:1.(1)产业基础 规划
2.产业升级 生态环境
3.(2)香港 深圳 (3)规划
以练促记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日本工业化率 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 D.④――中国城市化率
(2)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解析:第(1)题,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都较早,由此判断①④曲线为日本,其中①曲线目前水平高达70%以上,可确定为日本城市化率;④曲线为日本工业化率,日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在降低。②③则代表中国,中国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故②曲线代表中国工业化率,③曲线代表中国城市化率。第(2)题,由图可知,198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处于加速阶段,日本处于成熟阶段,进程较慢,但总体进程中国远慢于日本,故A项错;日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在下降,但工业总产值在上升,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故B项错,D项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不相适应,C项错。
答案:(1)B (2)D
1.进程。
(1)工业化:目前总体上处于________阶段,其进程呈现________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不断________,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答案:(1)中级 明显加快 (2)加快
2.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________。
3.主要措施。
(1)调整__________,加大城市的__________和辐射力。
(2)________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________。
(3)以工业发展促进________。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______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答案:2.(2)环境问题
3.(1)行政区划 聚集力
(2)“组团式” “城市圈”
(3)小城镇建设 (4)农村城市化
以练促记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上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年份
区域 20002005
苏南地区59.667.0
苏中地区37.746.3
苏北地区31.239.5
(2)结合上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镇人口不断上升,说明城市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尤为明显。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 )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
A.产业结构不合理 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单位产值耗能高 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的贡献率差距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图中没有信息可以判断。第(2)题,我国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单位产值耗能高;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城市化是由工业带动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1)D (2)B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借助良好的区位、优惠的政策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答案:D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2010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9%,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5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 )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看,该区工业化水平高,从城市人口占的比重看,城市化水平较低。第(2)题,城市化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减慢,城乡差别缩小,在产业构成中以第三产业为主。
答案:(1)A (2)B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时考查对图表资料的判读分析能力。由题干可知:①由图1可知酸雨在1998―2005年间出现的频率总体上升,但在2000年、2003年相对降低,说明有波动。②由图2可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③该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污染。针对污染源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3)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农业。④加强环境监管(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