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中的变革导学案
详细内容
专题九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学案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学习方法】阅读法、合作探究等。
【自主学习】
一、大势所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国内背景:
1.民族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思想的演进――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 ”的主张。
2.洋务派在“ ”和“ ”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3.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4.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
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三、 士人干政
1.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______。
2.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我的问题
【合作探究】
一、大势所趋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2.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二、维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2.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各是什么?他的思想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康 有 为梁 启 超严 复
代表作
思想
特点
影响
维新
思想
3.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
4.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三、士人干政――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有哪些?
3.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堂达标】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 同 D.严复
3.下列关于早期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B.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D.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4.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6.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洋务派的正面交锋 B.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C.资产阶级阶级思想与农民阶级思想的交锋
D.改良主义思想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正面交锋
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8.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课后拓展】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10.(09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课后反思】
【你存在的问题】
【自评】
【组评】
【师评】
答 案
【自主学习】
一、大势所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2.政治上: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二)国内背景:
1.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新思想的演进――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1. “ 师夷长技以制夷”
2 “自强”“求富”
3. 君主立宪制,思想先导
4.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5.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度, 教育制度。
三、 士人干政
1.公车上书
2.保国会,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
【合作探究】
一、大势所趋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1)经济上:欧美列强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2.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1)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人逐渐觉醒,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进入高潮,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②洋务运动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
③“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
④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维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答案提示: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末,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新思想演进的历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2.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各是什么?他的思想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康 有 为梁启超严复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思想借孔子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思想
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未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
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3.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
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
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减少变革阻力。
⑶维新派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旗帜
4.请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不同点:
①阶级属性不同:前两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②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以奕沂、曾国藩等人为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镇压革命,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抵抗外国侵略;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故前两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后两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
③目的不同:前两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三、士人干政――宣传维新思想
(一)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有哪些?
1.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及亚当•斯密《原富》。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顽固势力的恐慌和仇恨。双方开展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3)性质: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4)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1)背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
(4)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创办报纸,学会,学堂;
(1)报纸:康梁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在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2)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后南学会成立。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运动高潮即将来临。
(3)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时务学堂。
(4)作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二)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随堂练习】
1D 2D 3B 4B 5C 6B 7C 8A
【课后作业】
9.阅读下列材料:
(1)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偏见),影响历史真实。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10.解析: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