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
详细内容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一节 酝酿中的变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与能力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过程与方法
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自学评价】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8.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知识结构】一、历史背景;(第一框题)(一)国际局势: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1)经济上:(2)政治上: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二)民族危机:(三)经济基础:(四)阶级基础:(五)思想基础;(第二框题)1、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2、主张:(1)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2)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3)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4)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3、局限性:4、主要影响:二、维新变法的经过;(一)宣传维新思想;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第二框题)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第二框题)(1)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2)性质:(3)作用: 【课堂演练】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思想
特点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维新思想
2.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课后反思】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二节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与能力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过程与方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自学评价】
1.1897年,德国悍然出兵__________,这一行为激起举国愤慨。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3.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新政结束,共历时______天,故称之为“___________”。4.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中惟有__________得以保留。5.戊戌变法旨在发展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__________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且它促成了__________的觉醒,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迅速到来。【知识结构】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1、康有为两次上书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①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②内容:历陈 的严重性和 的紧迫性。 ③影响:最终引起 重视。 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 》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②意义:成为 施政纲领。 2、光绪帝百日维新:⑴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 ”⑵时间:1898年 月11日到 月21日,共 天,史称“百日维新”。 ⑶内容: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
裁冗员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
开矿产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
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
西法练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
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
改书院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⑷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具体见教材) ㈢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 。2.失败原因: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①破坏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 的利益。②破坏表现: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如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 ,直隶总督 。B.罢免 的职务;控制 权;提拔亲信 ,控制 地区。⑵袁世凯的出卖。
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 身上。
②对 抱有幻想。③脱离了 。⑷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概况:⑴将光绪帝囚禁于 ,逮捕并杀害 等六人,史称“ ”(哪六君子?)⑵新政中除 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重点难点】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①向帝义过渡阶段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中国和日本》 费正清请回答:(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