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详细内容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江苏苏州)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2.下列有关“遗嘱法”的表述
①其目的是为了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
②其内容之一是规定无子女者有权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②都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3.财产等级制度确立的影响不包括
A.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了道路
B.废除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
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D.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
4.梭伦改革后,有权参选进人“四百人会议”的是
①第一等级 ②第二等级 ③第三等级 ①第四等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 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梭伦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有
①颁布“解负令”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重新确立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强化提高
7.“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
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8.梭伦颁布“解负令”,规定土地最高限额和制定“遗嘱法”的后果是
①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②使贵族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③使雅典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④使希腊各邦相继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
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 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C.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D.创立了四百人会议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
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任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任执政官。
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统称为“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回答:梭伦为什么要推行以财产划分等级的制度?这项重要措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
――Perices
材料三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也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pattern”一词在英文里有“模范,式样,模式”的意思,请分析文中“pattern”一词具体指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为什么改革还得到人民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2007•东莞模拟)阅读关于梭伦改革的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托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四个等级
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麦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麦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年收入不到200麦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梭伦调节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改革措施?就梭伦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并赋予不同权利的做法作简要评价。
14.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材料回答,梭伦对其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有何评价?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B C项是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D项的内容与梭伦的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不相符,C、D项首先可以排除。A项是解负今的内容,但只是手段,目的是缓和雅典社会尖锐的矛盾,消除社会动荡局面,促进雅典城邦的振兴发展。
2. B 依据教材可知:①②都正确。该题考查考生逻辑辨析能力。
3.B 本题考查理解分能力。B项中的“废除”不准确,应为“动摇”。
4.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第四等级有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
5.A 该题考查考生合并同类项的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题干之意。
6.A 注意限定语是“限制贵族特权”。
强化提高
7.A 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内容。
8.D 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题干之意,该题考查考生多项归类选择能力。
9.B 既然存在等级,那么不仅雅典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即使是雅典公民之间也是不平等的。将带①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B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奴隶主工商业阶层的力量,相应地使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氏族贵族力量削弱,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阶级基础。
课外延伸
11.【解析】回答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度的原因,要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进行思考。随着雅典社会的发展,希腊民族制度开始瓦解,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不断发展,他们要求打破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分享政治权利。回答第二问,要把梭伦改革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结合起来。
答案:原因:在稚典城邦发展的过程中,贵族把持着政权,实行专权。随着雅典城邦的发展,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力不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意义:财产等级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它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对梭伦改革内容、结果及特点的认识。第(1)题可从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归纳出来;第(2)题要能读懂材料二的英文意思,可知“pattern”的含义为完善的雅典民主政治规范;第(3)题掌握梭伦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1)指导思想是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
(2)pattern具体指雅典民主政治的规范,包括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的运作方式。
(3)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允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 优势。”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由材料表格分析,梭伦改革通过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答案:指导思想:建立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措施: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评价:按财产相对于按出身来享有权利和参与管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14.【解析】 解答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材料中的“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这充分说明,梭伦对其改革充满了自信,认为他废除债务奴役制改革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将对雅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回答第二问,要把梭伦的自信与雅典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上升到一个改革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梭伦认为他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改革,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认识:作为一个改革者。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一定要同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并对自己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