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语文教学反思>小学第三册优秀教学反思(四篇)

小学第三册优秀教学反思(四篇)

详细内容

             教学反思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这次的每人一课活动中,听了屈莲颖老师讲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觉得这节课设计合理,环节比较紧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很值得我学习:
(一)领写课题,引起学生注意
屈老师讲《我要的是葫芦》开始板书课题时说:“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写”,接着,学生们认真的伸手写起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避免了那些贪玩的学生趁老师板书时作小动作,走思。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讲到文中第一段小葫芦长的非常可爱这里时,屈老师引导学生说:“谁种过葫芦,说一说葫芦的生长过程。”有个学生说“我种的葫芦先长出叶子,然后开花,等花谢以后,就结出小葫芦,这一环节贴近了学生的切实生活,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前放录音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屈老师检查完生字以后,并没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而是变换了一下方式,放了录音,让学生认真听,争取比他读的更好,听完后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朗读效果也不错。
(四)读的仔细,听的认真
  在我们讲解课文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读的同学读的挺认真,但听的同学却干什么的都有,在屈老师讲《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屈老师用了这样一个手法:“听XX读课文,你认真听听,看他那里读的不正确。这样,前面提到的情况就解决了,不但读的更认真了,而且听的同学听的更认真,还边听边记挑错误。  
  总之,屈老师讲的《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内容新颖,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节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的好课。

                教学反思二《送给奶奶的阳光》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送给奶奶的阳光》这一课的教学中,对于识字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从读文识字,到带音认字,到交流识字方式,再到单独识字,整个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理解词语方面,我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理解也很到位。
  再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与学生的学,本着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信念,以读为主线,遵循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原则,从字、词、句和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扎扎实实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总体来说一共有以下几点:
一、本课教学从疑入手。
  在这节课的开头,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给奶奶阳光?”设置悬念,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通过研究学生理解到,奶奶因为身体的原因使她非常渴望见到阳光,而且阳光又如此之美,于是鹿儿才产生了送给奶奶阳光的想法。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疑问:“鹿儿送给奶奶的阳光,奶奶收到了吗?”这个有争议的,能引发矛盾,也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让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些疑问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方法灵活巧妙,适度拓展应用。词语的理解做到了“词不离句”。如让学生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教师通过“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这些问题自然引出“芬芳扑鼻、唧唧喳喳、沐浴、灿烂”等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灵活多样。而所有这些,都是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顺畅自然,不露痕迹。
三、读的训练目的性强,有层次,感情朗读指导到位。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美美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间真情,在读中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四、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本课结合理解课文内容设计了多次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对文章中心的又一次深刻感悟,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反思三《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教学了《盲人摸象》这篇课文后,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生自由发言。
师:“可是却有的人说大象像一堵墙,一根柱子,一根棍子,一条绳子,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师提出第一次识字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一个字,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好标记。”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对于小组成员都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等到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哪些生字。
  师提出第二次识字要求:“你们瞧,在这篇课文我们又遇到了这么多的生字,那你们想不想和他们成为一生的朋友?那下面你就和你小组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哪个同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记住的生字最多!”
  小组长开始组织小组成员合作识字。
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各小组成员识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检查各个层次的同学,掌握全班识字情况,并让同学互相评价,选出团体冠军及识字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