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七年级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重点)
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难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 习提问
3分钟课件出示复习思考题: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分别说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常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回忆、回答等,也可以列表,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将复习旧知常态化,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分钟1.呈现两幅场景让学生体味对比: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同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 到凉快?
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

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2分钟1.导入蒸腾作用的现象
①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了汗会感觉到凉快,为什么?
②夏天洗完澡后不擦水,刮风时觉得冷?


③尝试解释:为什么在树荫下会感觉到凉爽?

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学生讨论:
水分蒸发会带走周围的热量


学生猜测:大树也会散失(蒸发)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了气温。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知。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
⑴提出问题: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大塑料袋,细绳),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⑹表达与交流:在班板内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并说明所得结论。
指明:甲正确 乙错误。
引导学生简单分析。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过渡提问: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⑴提出问题: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提示: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锥形瓶、量筒、脱脂棉、清水、食用油、塑料袋、细线),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和数据。)

中午11:00―16:00 气温30--33℃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
甲2001919
乙200199.80.2
⑹表达交流

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在锥形瓶内清水上加一层植物油?

②实验装置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照射?

⑺延伸探究
植物失水的多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请选 择某一因素(例如:光照、温度……)进行探究

3.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
二、蒸腾作用的意义
⒈资料阅读:
⑴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106克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    204228克
⑵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0C,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0C。有人测量过,在城市路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0C的时候,树荫下的气温只有220C左右。
⒉问题思考,小组讨论:
①既然植物体通过根吸收了水分,却又通过叶散发到体外,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浪费水源?
②一些高大的植物体,为什么水分能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 枝条上的叶片?
③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有怎样的生理意义?
④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会有怎样的影响?

3.引导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学生的实验装置可能有以下两种:
①用塑料袋罩住天竺葵的一部分枝叶,扎紧;②用塑料袋将整个一盆天竺葵和花盆一起罩住。

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乙中的水分来自植物和土壤。

小组讨论: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叶有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方案。

⑴选取相似的两个枝条,一保留全部叶,另一去掉大部分叶。
⑵两一样的锥形瓶编号甲、乙,借助量筒注入等量(200ml)清水,清水上分别注少量(覆盖一层)等量的食用油。
⑶将两枝条分别插入两锥形瓶内脱脂棉塞紧瓶口,用细线、塑料袋把枝条包扎好。
⑷设计观察记录表。
⑸将两装置放在相同阳光照射环境下一段时间。
⑹取出脱脂棉、枝条。测量计算两个锥形瓶内清水量的差值。

学生观察现象,计算数据,分析现象和数据。

得出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学生交流成功之处,及改进之处。


学生讨论:
①防止锥形瓶内清水蒸发,影响实验结果。
②有助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下完成。

学生总结归纳:蒸腾 作用概念: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引导)
植物体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并不是简单的浪费,对于植物体自生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降低植物温度,避免被灼伤;
②促进水分的吸收;
③促进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调节了气候:
①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气温;
②增加了空气湿度;
③增加了降雨量。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再探究水分散失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体验探过程,强调探究步骤的科学规范。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适当拓展延伸,提高探究能力。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效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反思完善
2分钟看课本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探究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现象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有助于及时巩固。
巩固提高
5-8 分钟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学生尝试回答:
1.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
2.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过度散失。
3.气温低,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散失。
4.蒸腾作用吸收热量。


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我是课堂主人”、“我的课堂我自主”、“我的课堂我主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生观。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全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多数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认真 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学习氛围较好。
在教学设计之初,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现象,再认知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对于蒸发及其意义在小学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效果明显。对于探究,在课本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之前增加一探究实验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蒸 腾现象的理解,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堂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太充分,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节省些时间。今后要加强学生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的培养,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思维途径,需 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浸透和强化,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