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2)

人体的呼吸(2)

详细内容

7.2 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
1、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①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我们知道,通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了 肺,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体交换》

二、气体交换

出示“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装置,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讨论:
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2.实 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 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 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


分组讨论、交流。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样用事实说明问题,具有较强的 说服力 。


出示“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 数据表”,引导学生 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


出示“人体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 图”,完整阐述气体交换的过 程。

三、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准备肺活量计,将它调整到测定状态。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学生,测定其肺活量。

组织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思考: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仔细阅读表中数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主要原因是气体在肺内进行了交换。

观察思考,内化形成知 识体系。

学生代表分别测定肺活量,另一位学生记录测定值。

分组讨 论、得出结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大,说明运动与呼吸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