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读《司马法》课堂导学
详细内容
读《司马法》
名师导学
1 理清结构:
读《司马法》
2 语言特色:
《读(司马法)》多用对称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气势。
课文中有许多对称句,有的表示前后承接,语义连贯,语势贯通,如“驱赤子于利 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有的表示对比,态度明确,色彩鲜明,如“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有的则是表示同义并列,突出强调作者的观点,如“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
3把握重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读(司马法)》一文短小精悍,文中没有唠叨的说理和论证,而是以带有判断的语气单刀直入,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层次都给人留下简洁、干练 的印象。全文巧妙运用对比论证,以“尚仁”“尚权”的对比贯穿始终,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作者在文中 涉及《司马法》一书的仅仅两句,但他却能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思想 传统都融入其内,紧扣题目,引出文章的主旨,尽情发挥。结尾 通过引用孟子的话道出自己的理想和向往仁政的心绪,在平稳、舒畅中结束全文。
4 攻克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
《司马法》是一部研究兵法的专著,作为政治家,也可以从战略战术 思想上吸取营养。但皮日休却由此联想到统治者的 施 政方针,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使这篇短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想象力。.《读(司马法)》阐发了孟子有关的非战思想,主张以民心取天下,以仁政、德政治国,而把“善战”“善阵”视为“大罪” 。中晚唐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干戈频繁,民不聊生。连年的战乱已经成为唐末时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渴望早日结束这些争夺政权而引起的战争,是 当时人民的共同心愿。《读(司马法)》中所说的“驱赤子于利刃之下”的行为,恰好是晚唐政治现实的写照,字里 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痛恨和抗议。
5 质询疑点:
探讨文中几个语句。
(1)“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愈切而害物益甚。”既是对称,又是同义。术与法,精与切,杀人与害物都是同义。“切”解释取“激烈”义较好。
(2)“民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给以威,后啖以利哉!”这一句 可以这样理解:民之 于君,犹子也。先给以威,后啖以利,(使其争寸土于百战之内)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哉!
(3)“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虽不得 土,吾以为犹土焉。”“使后之君 于民有是者”的“是”是指示代词,指前面孟子所说战争是大罪。“有是者”指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相同。“虽不得土”的“虽”应解释为“即使”,因为这是假设,是指尚未发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