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初中作文指导>初中生“散文化”作文的透视与应对策略

初中生“散文化”作文的透视与应对策略

详细内容

初中生“散文化”作文的透视与应对策略

一、现状概述

近年来,初中生作文出现了“散文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文体意识不强,文章文体特征不鲜明,如记叙缺乏具体动人的情节,议论没有严密的判断推理;内容上人、事分离,文章取材不能紧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过分追求“时代性”,如环境保护、“台独”、“藏独”等,而又感受不深、大而无当;为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主题低靡,缺乏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表现形式上追求“考场作文”化,即机械模仿近年来考场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新形式,如滥用题记、后记,乱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等;表达方式单一,叙述过多,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使用得少,语言空洞,无表现力,所引材料皆为人知并无新意,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

二、原因透视

出现此现象令人不安,引人深思。通过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反思,我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中过于追求写作的功利倾向,规定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扭曲了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学生缺乏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生也在相当程度上习惯说套话、空话、假话,不敢说真话。这都是教育不当带来的。实际上也是缺乏真诚,也是缺乏人文精神、缺乏探究的表现,如解读文本时人云亦云,没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立见解等。

第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作文讲解为导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敢写,不能写,不想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与真实的体验。为文造情,不能做到人、文合一。

第三,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生活单一,难得有时间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少社会生活体验,不善于观察思考社会、人生,结果取材范围狭窄,仅囿于个人狭小的空间。写不出反映生活的作文。

第四,学生为写作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和过早“文学化”的写作,导致学生对作文普遍的抵触与乏味。把写作当作应对考试的美文,写作成了对范文的重复模仿,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技术操练,导致虚情假意的“伪圣”之作泛滥。学生作文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同学的写作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交流思想,而是为了作文考试,其结果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文章没有血肉,缺乏真实的思想情感,只求形式的热闹,不懂作文形式之要义,如有的就不知道题记的作用而乱用,形式不能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第五,老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文化积淀而忽略了对生活的积淀。日常积累出现方向性错误,只重视看各类作文选,而忽视或懒于读典范性的文章、经典名著,结果文体概念模糊,文化积淀不够,语言表达形式化、雷同。甚至一些学生为获得考场作文高分背范文模仿宿构作文,为迎合阅卷教师的心理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只重视形式的表达而忽略对内容的追求。

第六,中考作文命题方向的影响。近年来中考作文文体全面放开,自选文体,淡化了文体要求,不再局限于记叙文、议论文等,书信、寓言、戏剧、小品、演讲稿、病历、审判书等纷纷登场,甚至实验报告也亮相其中,这无疑为考生自由发挥、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同学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求文体,怎么写都行;有的淡化了文体训练意识,平时不注意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训练,忽视作文技巧训练,不注意审题、立意、构思等基本功的练习。

第七,中考文化带来的影响。各类中考满分作文选等出版物空前活跃,良莠不齐的书刊深深地影响了广大同学。大家盲目追求所谓新的作文形式,结果丧失了自我,为追求新奇而故意选用一些“非常规”文体,比如戏剧,又写不出精彩剧情,只把记叙文以戏剧的形式写出,内容全无“戏剧味”,结果不伦不类,寓言、童话缺乏想象力,内容干瘪。

三、应对策略

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呢?

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要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写作取向应“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三).北京:语文建设,2003(3))。为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构建作文与生活、与自身成长的内在联系。强调为自己写作,作文是记录自己生活、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自我愉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养成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心得笔记、开博客的习惯和兴趣。重视日常应用文的写作。因为这些文体都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

二、从语文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本阅读赏析、审美都要时时不忘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自我、联系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读出自我,读出感受,读出个性见解,培养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胆量。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从而感受不同亲情的具体表现,感受母爱的博大与深厚。读《斑羚飞渡》,可选读“飞渡”片断,从悲壮的一幕,感悟整体精神、群体意识。读《皇帝新装》可将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自己联系起来,从而揭示要脱去虚伪的外装,呼唤“真”的回归。得出自己的感悟:人应脱去虚荣外装,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要大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读课文。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1)开展语文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行组织开展语文活动,将班级分成12个左右的兴趣小组,每组6人,口头表达上的好、中、差生均有,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的题目由学生自选或师生共选。要求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确定学生愿意说、好说的题目。如“怎样搞好班级卫生”的讨论会,“我的理想”演讲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均有学生自己担任,先由口头表达强的同学,如班长、课代表担任,再逐步让其它同学轮流主持。让学生放开胆子,自由地开展活动,教师只是监督者和引领者。还可以开展当一次节目主持人、当一次老师等活动。(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假日时间,开展让学生推销商品,调查当地资源状况等活动,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调查采访。可先由采访校长开始,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等问题,再让学生走向校外,去厂矿、商场、贸易市场、乡村调查采访。让学生在亲历的社会实践中培养交际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一次次失败的采访中得到启发,在一次次成功的调查中得到提升。

三、教师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思维模式。

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主题活动或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始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为学生设计一个好写的写作题目,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走进自己感兴趣的有意思的生活,让思维的火花在生活中闪现灵光,让写作的激情完善手中的妙笔,在厚积的底蕴中熠熠生辉。如我们可以就班级同学打架、随地吐痰、逃学、起绰号、抄袭作业、欺骗父母等现象开展开展主题活动,运用讨论会、辩论会、自编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再进行资料整合,以此为写作资源,为学生写作话题提供引子。我就曾经以学生打架、逃课为主题活动开展了讨论会和辩论会,然后以“拳头”“我心中的那份期盼”为话题进行命题写作,这两次作文,主要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事件入手来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源泉。以学生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在情境中自然引入写作话题,学生有话可写,感到好写,让联想的触角不断延伸,激活了写作思维,触发了灵感,多数同学文思泉涌,找回了写作的感觉,不再为写好作文而犯难。树立了写作信心,也培养了写作兴趣。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在学生写作中的引导、推动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训练的方向。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课堂作文的导引训练和日常应需作文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把对文化的积淀和对自身、身边生活如自然、学习、家庭、课外、人生、感悟、想象、审美等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课堂作文是限时作文,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写作思维,有效地遏制抄袭现象。但也会抑制学生写作思路的扩展,甚至会出现“为情造文”现象。应需作文是生活作文,假条、通知、申请书等日常应用文和日记、口头作文、随笔等等,易于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学生写课堂、考场作文的好素材。“我手写我心”,这样的文章才是耐读的佳作。应需作文的训练弥补了课堂作文的不足。文化积淀只有和生活积淀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作文才是真正文质兼美的美文。生活与文化正像酒与酒鬼、恋人与恋情的关系一样而密不可分。当学生真正乐于写自己、写生活并形成习惯,文化积淀与之自然相融,这便是作文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了。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与训练中,既要重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又要重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和童话、小小说、散文、诗歌、喜剧等文学样式的写作导引训练。让学生对这些文体、文学样式的写法特点娴熟于胸。

五、以互动评改为作文的主要评判方式,侧重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作文的评判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和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体验程度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把生活的真实、文化的积淀、文体的掌握、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过程的表现等都作为评价的内容。如主题活动作文,在进行评判时,把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对收集的资料信息的整合情况、对资料的运用情况等都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改的方式上坚持自改互改为主,自评、互评、师评三者结合的互动评改方式。教师彻底抛弃包批包改的裁判者身份,成为服务员和资料收集者,将学生摆在平等位置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随随便便从教师的好恶角度来取舍,要不失时机表扬肯定他们,使他们主动参与评改并畅所欲言,保持永久的兴趣。

学生的应对策略:

一、学会做人。作文首先是做人。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把说真话当作第一位的要求。培养文性首先要培养人性。这才是真正培养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同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要确立写真实文、大胆写文的思想。突破以往写作思维局限的定式,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明确作文就是写生活,写自己。突破作文指导的条条框框,多写自由作文、主题活动作文以及日常应需作文如日记、札记、随笔、短评和通知、假条、申请书等应用文体。

三、注重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的完美结合。要有“事事关心”的热情,善于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多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变化,如住房、民生、医疗、就业等市场经济下的一些社会问题;多关心人生,思考人生;关心自然,引发思考,并勤作记录。走出书斋,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生活阅历,增强情感体验。拓展了解社会的渠道,通过看报纸、电视新闻、听广播等方式了解社会。这样文章才有思想、有张力、有时代精神。同时,广泛阅读,注意正确地积累。摘抄、记诵课内丰富的语言材料,认真学好课文,透彻掌握各种文体范式;扩大阅读视野,不只停留于阅读作文选,而应广泛涉猎多种体裁的典范性的文章、经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思想修养,获得规范的各种文体的概念规则,增强文体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在作文中将生活与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四、端正写作态度,不能急功近利。写作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写作活动是我们生活中的经常性活动,在学生时代我们应下苦功夫练好这一生活本领。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学习常用文体的写作,掌握基本的作文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五、认真训练转化。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将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运用于作文实践。要练就一手“硬功夫”,擅长一两种文体的写作,以不变应万变;要多练几种“好功夫”,平常也应大胆尝试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文体的写作,做到“狡兔三窟”,从容应付。

六、要善于选择。作文时,要把平时的积累展示出来,还应学会应变,做到: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以发挥优势,张扬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素材的文体,初中生的积累毕竟有限,素材有时不一定适合某种文体,甚至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这就要根据材料去定;选择适合命题要求的文体,有的题目适合记叙,有的适合议论,也要区别对待;学会稳中求新,在自己能驾驭的基础上创新。

初中生的“散文化”作文是当前学生作文的不正文风,如果不高度重视会不断蔓延酿成恶果,文学史上曾一度出现的南北朝时期的骈散结合的靡靡之音就是例子。这将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败。但只要教师、学生、社会共同重视,从上述角度着手是完全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