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设计

详细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设计

19 桃花源记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
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 ) (2)屋舍俨然(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 ) (5)延至其家( ) (6)此中人语云( )
(7)诣太守( ) (8)欣然规往( ) (9)未果( )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字: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处处志之(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寻向所志( )





寻向所志(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4、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 、 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习研讨


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



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拓展学习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9、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1)此公欲来。 (2)老人肯相引至此   (3)此殊不缺也
10、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生活状况一样吗?


11、翻译“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一句。


桃花源祭
――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仍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数朝的遗民。桃源人看到他们的来到,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酒杀鸡作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一边拍奇闻趣事,桃源访谈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国去放,老外大叫good,将当年的“金蛤蟆奖”颁给了他们。
消息很快传回来,传到一直找不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马兴奋起来,决定部署以开发桃花源为龙头的经济战略。
首先贷款10亿元,建直达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贷款5亿元拓宽水渠,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建一栋60层的星级宾馆。不仅如此,还请陶渊明写一篇《新桃花源记》,拉明星当形象大使,到处唱“我爱桃花源,就像老鼠爱大米……”。于是,一些好玩贪玩会玩的主儿如苍蝇一般涌来。自从飞机场修起来后,桃花所剩无几,并且没有一枝开了花。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桃源人无师自通地搞起了市场经济,一些古玩、古董成了商品,甚至包括猪、牛、羊等都被抢购一空。
各路官人自不会放过这处风景名胜,就在各自显眼的地方建起了风格各异的别墅。自此,桃源一片钢筋水泥丛林,没有了一些绿色。
以后到桃花源的游客对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大都生活在都市,对此变化甚为不满。于是人们不再来桃花源了,在桃花源发了财的客商们也弃之而去,桃花源就像被啃过的骨头一样无人问津。
经此一劫,桃花源人都指责曾经到过的渔人,本来还有良田耕种,而今生计都成了问题。不过经专家考察和严密估算,认为游客扔下的大量易拉罐可以维持桃花源人三代的生计,对此,桃花源人大可放心,不必为生计问题犯愁。
11、读了课文后,你赞同最后一段“桃花源人大可放心,不必为生计问题犯愁。”的说法吗?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0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龙则灵 ( ) 惟吾德馨( ) 无案牍之劳形( ) 甚蕃 ( )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2、填空:“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 或 ,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3、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注明出处及作者。



4、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把它写下来。



5、“晋陶渊明独爱菊”,你能举出陶渊明描写菊花的诗吗?关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你能解释一下“李唐”什么意思?你能举出唐代写牡丹的诗吗?




学习研讨


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陋室”?



7、“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如何评价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9、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是仅仅写莲花呢?



10、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1、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12、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13、 学习 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一课一得










23* 核舟记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 积累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习重难点】
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学习流程】
1、请大家运用字典和书上注解自读这篇文章
2、请写出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字注音。
罔( ) 髻( ) 戌( ) 戊( )
髯( ) 贻( ) 黍( ) 糁( )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 衡:
简: 有:
3、请你整理本课中的一词多义

4、翻译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学习研讨


6、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7、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拓展学习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埘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埘:走出。⑨逋(bū):拖欠。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 ( ) (2)适父死( )
(3)至懊恨不胜而去 ( )
9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10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11、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一课一得





21 * 大道之行也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是 之一。大约是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 》,《 》,《 》,
《 》。“五经”是《 》,《 》,《 》,《 》,《 》。
2、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矜( )寡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 盗窃( ) 乱贼( )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学习研讨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 ) (2)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 ) (5)女有归( ) (6)货恶其弃于地( )
(7)力恶不出于身( ) (8)外户而不闭( ) (9)是谓大同( )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 通 : 。 (2) 矜寡孤独 通 : 。6、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力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8、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生活的。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拓展学习

1、“
10、“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11、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12、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均三 国时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有蓬的华丽车子)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华歆( ) 掷( )去 轩冕( )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 ) 片金( ) 同席( ) 废书( )
(3)翻译句子:
①宁读如故。

① 子非吾友也。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2 杜甫诗三首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的风格变化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研讨

3、阅读赏析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合作探究:
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
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合作探究:阅读赏析《石壕吏》
(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2)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妪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



拓展学习


5、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
妇对话的情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把《石壕吏》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诗中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
6、拓展阅读。
《新安吏》(节选)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