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锁具大王郑隆喜的传奇人生(一)
详细内容
或许在游人看来,“江南第一家”不过是一座徽派老宅子。然而在郑氏后人眼里,它却是流芳百世的圣地。
乡土中国时代,“乌托邦”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桃花源”一般的景象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浦江郑宅有源自明代的耕读世家,实践了数百年的中国农村“乌托邦”。在新中国60年历史里,“江南第一家”的传承与转型,耐人寻味。
叙事人:郑隆喜(梅花锁业集团董事长)、郑定汉(“江南第一家”第28代传承人之一、郑氏宗亲会副会长)
往昔〉〉〉〉〉
独特民风流传数百年
浦江县郑宅镇以姓得名、聚族而居,自北宋初年,发源于河南新郑的郑氏先人辗转来到浦江,定居于白麟溪畔,至今已有900多年。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江南第一家”的独特民风一直传承。“郑义门”始居祖第28世裔孙郑定汉是“江南第一家”义门郑氏宗亲会副会长,他将《郑氏规范》翻译成了白话文,出过小册子。
据郑定汉介绍,从郑氏五世祖郑文融的52条、到宋濂扩充的168条,内容繁多,要求严格。郑氏义门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这些规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中国,仍不过时。
从耕读世家到新中国成立后转身成了中国“挂锁”中心,郑宅古老村落虽在慢慢消逝,但现代经济并没有湮没这里的乡土文化。“江南第一家”郑氏后人的心,仍以九世同居的荣耀凝聚在一起。
在郑宅镇枣园村,家家户户的外墙都刷着白漆,涂着字画。内容正是精选了《郑氏规范》中“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进退不已者,当理直之……”这些先祖对如何做人、尊师、为官得到有益的诫语,仍在潜移默化中给后人以教益。
今朝〉〉〉〉〉
古镇走出“中国锁王”
郑隆喜今年63岁,言谈时总是侧身对着你,低垂双眼,笑容可掬。如果在城市的街上碰到他散步,恐怕谁也认不出这就是“中国锁王”掌舵人。当然,在浦江郑宅,他可是路人皆知的大名人,除了在梅花制锁集团公司任董事长,他还是郑氏宗亲会会长,而熟悉他的村民总是直呼其名:“隆喜!”他也总是亲切地点头应答。
牧童故事
郑隆喜1946年出生于郑宅镇上郑村,他在家排行老二。当时全县号召各生产大队投工投料建设通济桥水库。12岁的郑隆喜也跟着大人们到前吴乡库址放牛。
“我是整个建设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民工了。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那天下着大雪,我向连长请假回家,步行20多公里回家,绑的稻草早在途中散掉了,剩下的布鞋湿了又变成冰。回到家后又冷又饿,母亲给我用小陶罐煮米粥,我等不及了,下边火还在烤,我就吃上了,米还没变成稀饭呢,都被我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罐米汤。回家之后没多久,就大病一场。病好后去割草,又被毒蛇咬了腿……”